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入赵增福位于牛街的慎修堂,你会惊喜于繁华忙碌的北京竟然还有这样一处清净所在。偌大的厅堂布置得古香古色,展示柜中陈列着一枚枚精美的印章,诉说着慎修堂主人的心迹。几把古老的乐器悬挂于墙壁之上,散淡的琴声似乎穿越历史遥遥而来。
每日凌晨三四点种,慎修堂便笼罩在墨香与茶香之中,赵增福开始了一天的创作。或泼墨挥毫,或敛神篆刻,用文字和先贤展开一场对话。窗外渐渐明亮起来,赵增福的心愈发沉静,中华文化的深邃奥妙让他为之陶醉。
生命中的三位老师
出生于1960年的赵增福一上小学便遭遇 “文革”,第一堂课便是“骑马打仗”,直到今天仍记忆犹新。升入87中后,赵增福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郑启东老师。看着学生将大好的光阴随意抛掷,郑启东非常痛心。“增福,你也别整天傻玩了,练练字吧。”郑启东老师建议道。“可我没有字帖啊!”赵增福无可奈何地说。
第二天,郑启东便将一本《柳公权楷书标准习字帖》递到赵增福手中。从此,赵增福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赵增福发现,每幅书法作品的落款之后总会留有一枚印记。于是,他拿橡皮当印石,煞有介事地刻起章来。
毕业后,赵增福进入印刷厂工作。闲暇时,他仍放不下这个小小的爱好。一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蔡宏生先生看到他专心致志地跟一块石头较劲,说道:“赵儿,你也喜欢篆刻啊?”赵增福一愣,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原来叫作“篆刻”,以前只以为是“刻章”“刻字”。蔡宏生接着道:“这么刻不对,我给你说说吧。”经过蔡宏生的指点,赵增福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没多久,赵增福拜蔡宏生为师,开始系统地学习篆刻。短短两三年,赵增福的艺术水准突飞猛进。1984年,在北京振兴中华书法篆刻大奖赛上,初出茅庐的他便获得了二等奖。1986年,连续两年应邀参加北京·东京职工友好书道展,同期还获得建设部系统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赵增福忘情地游弋在艺术的世界里,对篆刻的热爱几乎可以用狂热来形容。
90年代中期,在蔡宏生的引荐下,赵增福有幸结识了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高明先生。此后,赵增福又跟随高老研究古文字学,不但提升了传统语言文字学修养——兼通文字、音韵、训诂,而且对篆刻和古文字书法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广博精微《道德经》
古文字的玄妙和古人的智慧震撼着赵增福,他的笔锋和刀锋之下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哲思。近年来,赵增福作品颇丰,出版了《赵增福印痕》《百印百思》《篆刻三十六计》《篆书帛书老子〈道德经〉甲本》等。
在众多中国古典著作中,赵增福对《道德经》格外看重。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甲乙两本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高明先生花费10年精力,撰写出一部心血之作《帛书老子校注》。
在高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赵增福决定采用小篆书写整部《道德经》。“老子生活在2500年前,《道德经》用两周金文(今称为大篆)来写,但当时七国虽然都使用汉字,但地方色彩浓郁,文字并不完全统一,更何况,大篆中假借字特别多,不便于理解。所以他写的老子道德经觉得用小篆(即秦篆,秦统一中国后推行的文字)写最切合实际,最接近历史。”赵增福解释道。
全书共5000多个字,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推敲和揣摩。书写完毕后,赵增福请高老帮忙把关,又请著名书法家张永明通校一遍。前后书写4次,耗时整整两年。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来评价这部巨著,鲁迅也曾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经’的原意是织布的竖线,贯穿始终——过去、现在、未来。意味着千古不变的哲学思想。《道德经》里有很多内容值得借鉴,对当下仍具有指导意义。‘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意为:稳重是轻率的根基,沉静是浮躁的主宰。浮躁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现象,人们为了无止境的欲望劳碌奔波,殊不知持重守静才是抑制轻率躁动的根本。”赵增福认为,书法的真谛不在“书”,而在“道”。
篆刻心水
“艺术有两个功能:一为愉悦,二为教育。艺术表达的思想汇聚成一股力量,成为人的准则和行为底线。”对于赵增福来说,一方小小的印章也能包罗万象,别有一番洞天,达到审美与思想的高度统一。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春秋战国至秦以前,印章称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只能用“印、章”等。直到明清两代,篆刻形成以篆书为基础,用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印章文字。刻印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篆刻之学。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既有书法笔意之飘逸,又有绘画构图之优美,更兼得刀法雕刻之神韵。
“从形式上来说,篆刻与秦汉印一脉相承。虽然秦玺汉印不是为艺术诞生的,但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实用当中也有艺术性。汲取过来,学习古代优良的形制,借鉴充实到印章文化里。”赵增福认为,一方印章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神形兼备,“通过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提升自我的修养,养成行为模式。这便是篆刻对社会的现实意义。”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赵增福借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专注书法篆刻30余年来,赵增福心无旁骛,始终如一。
编辑/麻 雯 [email protected]
每日凌晨三四点种,慎修堂便笼罩在墨香与茶香之中,赵增福开始了一天的创作。或泼墨挥毫,或敛神篆刻,用文字和先贤展开一场对话。窗外渐渐明亮起来,赵增福的心愈发沉静,中华文化的深邃奥妙让他为之陶醉。
生命中的三位老师
出生于1960年的赵增福一上小学便遭遇 “文革”,第一堂课便是“骑马打仗”,直到今天仍记忆犹新。升入87中后,赵增福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郑启东老师。看着学生将大好的光阴随意抛掷,郑启东非常痛心。“增福,你也别整天傻玩了,练练字吧。”郑启东老师建议道。“可我没有字帖啊!”赵增福无可奈何地说。
第二天,郑启东便将一本《柳公权楷书标准习字帖》递到赵增福手中。从此,赵增福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赵增福发现,每幅书法作品的落款之后总会留有一枚印记。于是,他拿橡皮当印石,煞有介事地刻起章来。
毕业后,赵增福进入印刷厂工作。闲暇时,他仍放不下这个小小的爱好。一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蔡宏生先生看到他专心致志地跟一块石头较劲,说道:“赵儿,你也喜欢篆刻啊?”赵增福一愣,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原来叫作“篆刻”,以前只以为是“刻章”“刻字”。蔡宏生接着道:“这么刻不对,我给你说说吧。”经过蔡宏生的指点,赵增福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没多久,赵增福拜蔡宏生为师,开始系统地学习篆刻。短短两三年,赵增福的艺术水准突飞猛进。1984年,在北京振兴中华书法篆刻大奖赛上,初出茅庐的他便获得了二等奖。1986年,连续两年应邀参加北京·东京职工友好书道展,同期还获得建设部系统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赵增福忘情地游弋在艺术的世界里,对篆刻的热爱几乎可以用狂热来形容。
90年代中期,在蔡宏生的引荐下,赵增福有幸结识了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高明先生。此后,赵增福又跟随高老研究古文字学,不但提升了传统语言文字学修养——兼通文字、音韵、训诂,而且对篆刻和古文字书法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广博精微《道德经》
古文字的玄妙和古人的智慧震撼着赵增福,他的笔锋和刀锋之下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哲思。近年来,赵增福作品颇丰,出版了《赵增福印痕》《百印百思》《篆刻三十六计》《篆书帛书老子〈道德经〉甲本》等。
在众多中国古典著作中,赵增福对《道德经》格外看重。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甲乙两本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高明先生花费10年精力,撰写出一部心血之作《帛书老子校注》。
在高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赵增福决定采用小篆书写整部《道德经》。“老子生活在2500年前,《道德经》用两周金文(今称为大篆)来写,但当时七国虽然都使用汉字,但地方色彩浓郁,文字并不完全统一,更何况,大篆中假借字特别多,不便于理解。所以他写的老子道德经觉得用小篆(即秦篆,秦统一中国后推行的文字)写最切合实际,最接近历史。”赵增福解释道。
全书共5000多个字,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推敲和揣摩。书写完毕后,赵增福请高老帮忙把关,又请著名书法家张永明通校一遍。前后书写4次,耗时整整两年。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来评价这部巨著,鲁迅也曾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经’的原意是织布的竖线,贯穿始终——过去、现在、未来。意味着千古不变的哲学思想。《道德经》里有很多内容值得借鉴,对当下仍具有指导意义。‘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意为:稳重是轻率的根基,沉静是浮躁的主宰。浮躁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现象,人们为了无止境的欲望劳碌奔波,殊不知持重守静才是抑制轻率躁动的根本。”赵增福认为,书法的真谛不在“书”,而在“道”。
篆刻心水
“艺术有两个功能:一为愉悦,二为教育。艺术表达的思想汇聚成一股力量,成为人的准则和行为底线。”对于赵增福来说,一方小小的印章也能包罗万象,别有一番洞天,达到审美与思想的高度统一。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春秋战国至秦以前,印章称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只能用“印、章”等。直到明清两代,篆刻形成以篆书为基础,用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印章文字。刻印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篆刻之学。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既有书法笔意之飘逸,又有绘画构图之优美,更兼得刀法雕刻之神韵。
“从形式上来说,篆刻与秦汉印一脉相承。虽然秦玺汉印不是为艺术诞生的,但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实用当中也有艺术性。汲取过来,学习古代优良的形制,借鉴充实到印章文化里。”赵增福认为,一方印章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神形兼备,“通过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提升自我的修养,养成行为模式。这便是篆刻对社会的现实意义。”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赵增福借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专注书法篆刻30余年来,赵增福心无旁骛,始终如一。
编辑/麻 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