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深入到各行各业,新闻采编网络的应用不仅给报纸新闻媒体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而且为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技术性革命。作为报纸出版工作关键环节的校检队伍,在采编网络化新形势下进入了与时俱进、自主创新,正确定位的时代。因此,校检从业人员应尽快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适应网络化作业的需求。
拓展空间,多方面掌握和学习新知识
网络时代是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创新,知识空间的发展速度如雨后春笋,日新月异。因此,在新时期校检人员不但要积累各种知识也应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能,运用各种信息处理手段进行校检工作,提升个人技能素养。不但要对文字、语言进行是非校正,还要对观点、政策、提法、事实进行必要的校正和核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做到“五多一快”,即:多积累、多查资料、多角度、多交流、多看一眼和快速的反应力。
多积累,是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积累,只有对社会的、历史的、生活的、科技的、经济的等等知识做到全面掌握,总结平时工作中哪些地方容易出现差错,出现差错如何处理,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比总结自己工作中的失误更为重要;多查资料,是校检人员对大样要像“过滤器”一样把稿件中的“杂质”(差错)百分之百地“滤”(改)掉,要达到这一要求没有丰富的知识是难以做到的;多角度,是指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对稿件中所反映的问题,要与政策、法规、现行的宣传、提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多交流,校检工作中的大样,已是基本成形的见报样,版面上的稿件已经多道关口,遗留差错不是太多,但差错往往都隐藏得比较深,发现的难度较大,处理起来往往是比较棘手的,对模棱两可或不清楚的东西,可在交流过程中解决,在交流中既开阔了视野又获取了新的知识或信息;多看一眼,是许多见报差错,有些不是因知识欠缺而导致的,而是由于精力、反应能力跟不上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就需要做到在“关键处”或容易出现差错的地方多看一眼,回过头来再看,就能避免有的差错。
善于总结,努力提高校检水平
由于作者的差错、记者录入的差错、编辑加工的差错、计算机操作失误引起的差错等等,都表现在电子原稿中,其出错率较传统的“异同”校对法高一些。但是,这些差错无法用传统的对校法来发现和改正。计算机应用初期,打字员对汉字输入,基本以五笔字型输入为主,容易出现的差错是“边、旁、部、首”和形近字为多,或有整行整段的重复与漏排。校检时,有些音同字不同的差错,如“玷污”误为“沾污”,“诸侯”误为“诸候”等被疏忽掉,而现在采编网络平台的建立,容易出现差错的地方是因为记者、编辑人员直接打字,一般采用拼音输入,由“形”转变为“音”,即同音字差错占大部分,如果是音同形近意近,则出错的概率更高。例如:录入“记者”这个词时,不加以甄别的话,出来的是“记着”;“炮制”就很容易成为“泡制”。因此,校检人员不能别同音给弄糊涂了,要承前启后的看稿子,不能断章取音。
默校虽然是校对人员在无原稿状态下通看的,但实际上校对时心里还是在默念的,由于“音”没有出现错误,所以也就没有“错信号”传递到大脑的中枢神经,导致实际有错而未能识错,尤其当同音形近、意近时,人在瞬间的反应往往是滞后的,很容易与之“相视而过”。例如“食物”与“实物”,“任务”与“人物”等同音类词组及声母相同词组的差错现在较多,且十分容易疏忽。这就需要分门别类地归纳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有助于掌握技巧,及时准确地纠错。对于重要和敏感的稿件、容易出错的稿件,仍要与原稿校对一遍,以确保报纸检校质量。
培养耐性、静性等心理素质,提高自信心
从形式上讲,校对工作是一项单调、枯燥的工作,但如果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是搞不好校检工作的。所以,爱岗敬业是做好每一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校检人员要有足够的耐性、韧性,对稿件逐句、逐字、逐个标点,甚至一个注解一处引出处的正确与否都要进行细致的检查,字斟句酌。采编网络化后,对校检人员在信息的接收和运用方面要求更高,信息量擴大了几倍、几十倍,在这种状况下要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出报,校检人员应注意培养自身的耐性、静性。“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精神集中、思维清晰”等心理要素是必须的。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信心,要大胆地怀疑校对大样中的疑点和不清楚的地方,主动向编辑仔细询问,向有关人员请教,不放过任何一处疑点、一查到底。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责任编辑:邰山虎
拓展空间,多方面掌握和学习新知识
网络时代是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创新,知识空间的发展速度如雨后春笋,日新月异。因此,在新时期校检人员不但要积累各种知识也应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能,运用各种信息处理手段进行校检工作,提升个人技能素养。不但要对文字、语言进行是非校正,还要对观点、政策、提法、事实进行必要的校正和核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做到“五多一快”,即:多积累、多查资料、多角度、多交流、多看一眼和快速的反应力。
多积累,是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积累,只有对社会的、历史的、生活的、科技的、经济的等等知识做到全面掌握,总结平时工作中哪些地方容易出现差错,出现差错如何处理,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比总结自己工作中的失误更为重要;多查资料,是校检人员对大样要像“过滤器”一样把稿件中的“杂质”(差错)百分之百地“滤”(改)掉,要达到这一要求没有丰富的知识是难以做到的;多角度,是指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对稿件中所反映的问题,要与政策、法规、现行的宣传、提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多交流,校检工作中的大样,已是基本成形的见报样,版面上的稿件已经多道关口,遗留差错不是太多,但差错往往都隐藏得比较深,发现的难度较大,处理起来往往是比较棘手的,对模棱两可或不清楚的东西,可在交流过程中解决,在交流中既开阔了视野又获取了新的知识或信息;多看一眼,是许多见报差错,有些不是因知识欠缺而导致的,而是由于精力、反应能力跟不上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就需要做到在“关键处”或容易出现差错的地方多看一眼,回过头来再看,就能避免有的差错。
善于总结,努力提高校检水平
由于作者的差错、记者录入的差错、编辑加工的差错、计算机操作失误引起的差错等等,都表现在电子原稿中,其出错率较传统的“异同”校对法高一些。但是,这些差错无法用传统的对校法来发现和改正。计算机应用初期,打字员对汉字输入,基本以五笔字型输入为主,容易出现的差错是“边、旁、部、首”和形近字为多,或有整行整段的重复与漏排。校检时,有些音同字不同的差错,如“玷污”误为“沾污”,“诸侯”误为“诸候”等被疏忽掉,而现在采编网络平台的建立,容易出现差错的地方是因为记者、编辑人员直接打字,一般采用拼音输入,由“形”转变为“音”,即同音字差错占大部分,如果是音同形近意近,则出错的概率更高。例如:录入“记者”这个词时,不加以甄别的话,出来的是“记着”;“炮制”就很容易成为“泡制”。因此,校检人员不能别同音给弄糊涂了,要承前启后的看稿子,不能断章取音。
默校虽然是校对人员在无原稿状态下通看的,但实际上校对时心里还是在默念的,由于“音”没有出现错误,所以也就没有“错信号”传递到大脑的中枢神经,导致实际有错而未能识错,尤其当同音形近、意近时,人在瞬间的反应往往是滞后的,很容易与之“相视而过”。例如“食物”与“实物”,“任务”与“人物”等同音类词组及声母相同词组的差错现在较多,且十分容易疏忽。这就需要分门别类地归纳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有助于掌握技巧,及时准确地纠错。对于重要和敏感的稿件、容易出错的稿件,仍要与原稿校对一遍,以确保报纸检校质量。
培养耐性、静性等心理素质,提高自信心
从形式上讲,校对工作是一项单调、枯燥的工作,但如果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是搞不好校检工作的。所以,爱岗敬业是做好每一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校检人员要有足够的耐性、韧性,对稿件逐句、逐字、逐个标点,甚至一个注解一处引出处的正确与否都要进行细致的检查,字斟句酌。采编网络化后,对校检人员在信息的接收和运用方面要求更高,信息量擴大了几倍、几十倍,在这种状况下要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出报,校检人员应注意培养自身的耐性、静性。“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精神集中、思维清晰”等心理要素是必须的。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信心,要大胆地怀疑校对大样中的疑点和不清楚的地方,主动向编辑仔细询问,向有关人员请教,不放过任何一处疑点、一查到底。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