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国初期,由于和苏联有着相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背景,我们选择了以苏为师,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工业化,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为基石,结合国情探索制定“一五”计划,该计划的顺利完成,为我国工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推动了我国建立了独立且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同时兼顾农业和轻工业,使工业布局更加完善,政府在积累资金的同时也保障了人民的消费,“一五”计划的历史作用,不仅是我国独立去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的开端,更是为我国成为世界大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一五”计划;工业化;苏联模式;重工业
一、理论基础:斯大林关于工业化理论阐述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走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道路,而工业化的中心和基础是发展重工业并且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经济基础薄弱,加之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仇视,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才能巩固新生的政权。需要靠自己的内部积累为重工业提高资金,而内部积累的办法就是通过国家强制力让农民额外缴纳税费,这必然加剧了农民的负担,但这有效的解决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缺乏资金的难题。在建设工业化的过程还强调高速度以期望迅速实现工业化,实施农产品和工业化产品的“剪刀差”战略,保障了高速度发展。
二、中国工业化背景
1840年英国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自己独立的经济发展过程被阻断。从学习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都希望中国自己能够独立走向统一、富强的现代工业化强国,但由于官僚体制的内部腐败,缺乏推动工业化内在动力机制,再加之政权不稳,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始终处于准备阶段,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有了稳定的政权,中国工业化才真正提上日程。
三、借力蘇联,制定“一五”计划
1917年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新的历史意义。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苏联迅速建成工业化,突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由于新中国和俄国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俄国工业化的胜利鼓舞了中国共产党,“一五”计划就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制定的。
1952年10月周恩来和陈云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莫斯科,就中方初步制定的“一五”计划框架征询苏方意见,1并同苏联进一步商议有关援助的问题,“一五”计划执行的基础是工业化,重点建设重工业。1953年4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主要负责人米高扬对中国“一五”计划在建设规模、发展手工业和小工业、注重农业的发展、发展商品流通、利用原有工业基础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意见,可以看出这些意见是苏联领导人和专家们对他们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反思。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一五”计划是苏联经验的“改进版”。
“一五”计划的建设主体是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大型工业骨干工程项目,第一批50个项目在毛泽东1950年访苏的时候确定了下来,当时苏联答应给中国3亿美元的优惠贷款,由于斯大林对毛泽东表示怀疑,在援助问题上有所保留,经过抗美援朝战争之后,到1953年5月才最后敲定156个工业骨干单位中的主要部分,第二批的91个项目。156项工程的全部建成投产,重要部门的技术一下子提高到20世纪40年代水平,通过156项工程的建设我们培养了自己的技术力量,从引进、仿制在到独立设计、创新。
四、中国工业化起点:“一五”计划
1、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基础
要在短时间内让中国走上工业化,将中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有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即现代制造业钢铁、机械工业等,我们才能给农业提供机械设备,使农业实现机械化;有了重工业我们才可以有完备的现代交通运输;建立强大重工业才能拥有自己的飞机和坦克,就不怕西方国家的欺凌,重工业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前提。以我国当时所处的发展环境来看,我们只能向苏联学习,快速实现工业化。
2、以重工业为主,农、轻、重协调发展,完善工业布局
苏联工业化过分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忽视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苏联国民经济结构严重畸形,使人们基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1956年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3。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以农业、轻工业为前提来发展重工业。我国是传统的农耕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这样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资金。
可见,第一代领导人在思考我国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以苏为鉴,在着力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没有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肯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
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生产与消费结合起来
不管是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我们党所依靠的都是人民,任何的工业化建设都不可能建立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国家积累到一定的资金才能投资大型工业设备,同时,积累的比例也不能一味的要求过高,影响居民消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多次强调要二者兼顾,在保障生产和劳动率的同时也要改善人民的生活。可以看出我党不仅只看重眼前利益,还兼顾长远利益,“一五”计划在保证国家投资的前提下,仍规定五年内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33%,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一倍。“一五”计划在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上,既保证了国家建设,又注意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
五、结语
国民经济恢复完成后,“一五”计划作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使我国基本工业建设有了巨大发展,飞机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业等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增强了我国基础工业的实力,直到现在为止一些工业仍然是现代化大工业等骨干,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工业技术力量的大幅提高,工业布局部门结构越来越合理,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远远超过了旧中国一百年所走过的历程,即使在当时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为我国长远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关键词:“一五”计划;工业化;苏联模式;重工业
一、理论基础:斯大林关于工业化理论阐述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走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道路,而工业化的中心和基础是发展重工业并且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经济基础薄弱,加之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仇视,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才能巩固新生的政权。需要靠自己的内部积累为重工业提高资金,而内部积累的办法就是通过国家强制力让农民额外缴纳税费,这必然加剧了农民的负担,但这有效的解决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缺乏资金的难题。在建设工业化的过程还强调高速度以期望迅速实现工业化,实施农产品和工业化产品的“剪刀差”战略,保障了高速度发展。
二、中国工业化背景
1840年英国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自己独立的经济发展过程被阻断。从学习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都希望中国自己能够独立走向统一、富强的现代工业化强国,但由于官僚体制的内部腐败,缺乏推动工业化内在动力机制,再加之政权不稳,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始终处于准备阶段,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有了稳定的政权,中国工业化才真正提上日程。
三、借力蘇联,制定“一五”计划
1917年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新的历史意义。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苏联迅速建成工业化,突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由于新中国和俄国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俄国工业化的胜利鼓舞了中国共产党,“一五”计划就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制定的。
1952年10月周恩来和陈云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莫斯科,就中方初步制定的“一五”计划框架征询苏方意见,1并同苏联进一步商议有关援助的问题,“一五”计划执行的基础是工业化,重点建设重工业。1953年4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主要负责人米高扬对中国“一五”计划在建设规模、发展手工业和小工业、注重农业的发展、发展商品流通、利用原有工业基础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意见,可以看出这些意见是苏联领导人和专家们对他们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反思。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一五”计划是苏联经验的“改进版”。
“一五”计划的建设主体是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大型工业骨干工程项目,第一批50个项目在毛泽东1950年访苏的时候确定了下来,当时苏联答应给中国3亿美元的优惠贷款,由于斯大林对毛泽东表示怀疑,在援助问题上有所保留,经过抗美援朝战争之后,到1953年5月才最后敲定156个工业骨干单位中的主要部分,第二批的91个项目。156项工程的全部建成投产,重要部门的技术一下子提高到20世纪40年代水平,通过156项工程的建设我们培养了自己的技术力量,从引进、仿制在到独立设计、创新。
四、中国工业化起点:“一五”计划
1、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基础
要在短时间内让中国走上工业化,将中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有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即现代制造业钢铁、机械工业等,我们才能给农业提供机械设备,使农业实现机械化;有了重工业我们才可以有完备的现代交通运输;建立强大重工业才能拥有自己的飞机和坦克,就不怕西方国家的欺凌,重工业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前提。以我国当时所处的发展环境来看,我们只能向苏联学习,快速实现工业化。
2、以重工业为主,农、轻、重协调发展,完善工业布局
苏联工业化过分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忽视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苏联国民经济结构严重畸形,使人们基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1956年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3。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以农业、轻工业为前提来发展重工业。我国是传统的农耕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这样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资金。
可见,第一代领导人在思考我国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以苏为鉴,在着力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没有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肯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
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生产与消费结合起来
不管是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我们党所依靠的都是人民,任何的工业化建设都不可能建立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国家积累到一定的资金才能投资大型工业设备,同时,积累的比例也不能一味的要求过高,影响居民消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多次强调要二者兼顾,在保障生产和劳动率的同时也要改善人民的生活。可以看出我党不仅只看重眼前利益,还兼顾长远利益,“一五”计划在保证国家投资的前提下,仍规定五年内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33%,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一倍。“一五”计划在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上,既保证了国家建设,又注意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
五、结语
国民经济恢复完成后,“一五”计划作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使我国基本工业建设有了巨大发展,飞机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业等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增强了我国基础工业的实力,直到现在为止一些工业仍然是现代化大工业等骨干,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工业技术力量的大幅提高,工业布局部门结构越来越合理,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远远超过了旧中国一百年所走过的历程,即使在当时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为我国长远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