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吕氏春秋》“十二纪”之“三秋”思想——兼论杂家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确立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献目录学上的杂家的形成过程、学派思想特点以及由此特点所发挥的社会效用等问题,值得探讨。以杂家之代表著作《吕氏春秋》、《淮南子》为讨论重点,通过分析其编撰者的特殊身份,梳理杂家在纵向层面整合九流十家的历史进程可知,杂家是平衡现实社会君臣、朝野、阶级等各种势力之余所形成的意识形态,而给予其名称及地位者,当属刘向、刘歆父子。杂家既尊重天道法则,又保护个体性情之遂长,由此开辟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同时亦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之滥觞,其作用非儒、道诸家可以替代。
其他文献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作为清廷官修目录,无疑代表着官方的、主流的、权威的、正统的学术立场和学术观点。《总目》在语体与文体的双重含意上,将"散文"与"韵语"
<正> 口蹄疫(Foot mouth disease)是由一种病毒性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口蹄疫是17世纪首先在欧洲发现的。这种病传染性极强,主要流行和危害偶蹄类动物,如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