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许多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思想品质与行为习惯都成型与此过程。而小学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材料,能够以此为载体传递给学生丰富的精神养分,进而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正面作用。因此小学语文班主任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出学科优势,借助文本材料中的优秀文化来为学生展开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以此助力学生各项能力获得均衡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班主任教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班主任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及时把握其发展情况,并确保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其成为对社会发展能够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才。如此不仅是身为教师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是当前社会形式对国家教育系统提出的全新要求。下面,本文首先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而以此为基础,讨论小学语文班主任教师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好奇心旺盛
小学是学生正式跨入集体生活的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独立意识正在逐渐觉醒,因此其对于身边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心理,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便是学生经常会向教师及身边的成年人发问“这是什么?”、“你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不仅仅是学生对成人世界的好奇表现,同时也象征着学生正迫切的渴望独立,并进行自主探索。因此面对学生这种心理,教师需要客观对待其所提出的问题,并认真回答学生疑问,从而确保能够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
(二)行为模式情绪化
小学生情绪极不稳定,对于外界的各类情感信号及其敏感,常常会因为一些微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情绪出现剧烈起伏,例如当学生没有得到期待已久的表扬时,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会放声大哭;亦或是与其他学生发生矛盾时,个别学生会表现的歇斯底里等等。而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现象,与学生思想认知尚不成熟有关,其通常不会对自身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进行考虑,往往更加倾向于情绪宣泄或满足[1]。
(三)思维具体形象
小学生在接触未知事物的过程中,往往并不擅长曲线性思考,更多的是关注于事物表面结构所呈现出来的信息符号。因此学生认知结构往往只是浮于表面和想象,无法利用自身的经验迁移去客观认知生活。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注重利用学生能够了解的形象来为其进行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灵活利用语文学科特色,帮助学生掌握多向思考与感知的思维方式。
二、小学语文班主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透过教材文本,帮助学生联系自身
在小学语文课本当中,蕴含着大量生动简洁却由寓意深刻的阅读材料,这些内容不光是学生收获语言知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教师为学生展开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素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入发掘教材中的文本信息,并注重引导学生透过思考文章内容,来联系自身实际情况,从而使学生能够透过文章材料来反思自身行为,在提高自身心理认知层次的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而使得小学语文教育能够与心里健康教育深度融合[2]。
以小学语文课文《亡羊补牢》为例,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帮助学生明确文章中主要讲述的故事内容。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通篇没有任何评价性内容。于是便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对文章内容进行自主评价,在说出自身对于农夫行为的不同看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之延伸到自己身上,思考在日常生活当中,自己是否也有像农夫一样固执、叛逆、不听劝的行为。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心理状态,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虚心吸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
(二)分析课本内容,拓展学生思维层次
语言文章是一种具有层次性、逻辑性的艺术创作,小学语文班主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深入发掘不同阅读材料的深层内涵,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吸收教材中的良好心理品质,同时还能够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层次,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转变自身的思维模式,进而整体影响到自身的心理认知层面[3]。
以小学语文课文《穷人》为例,作为一篇短篇小说,文章融入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用极为凝练的语言描述了主人公桑娜在经历思想抉择时产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动作细节,来推测人物心理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同时也可以使学生逐渐对“心理行为”产生清晰概念,从而更好的控制自身心理状态。
(三)引入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亲身体验
小学生虽然年级较小,但是难免也会在学习过程中承受来自家庭或是其他方面的一些压力。并且这种压力会随着学生学习层次的提高,逐渐变得累积起来,最终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负面状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之外,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的压力宣泄方式,如此才能够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體现出自身价值[4]。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余为学生组织读书会活动,提前记录学生想要阅读的书籍目录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收集阅读材料,然后将其分享给学生进行阅读。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来宣泄内心压力,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的方式来增进学生互动,使其掌握正确的与人交往方式。
(四)开展家校合作,丰富教育形式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为学生塑造优越的成长环境,同时还能够确保与家长直接展开紧密的协同合作机制,密切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状态,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班主任应当积极与家长之间进行联系,通过发挥家庭与学校的双重力量,来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力保障[5]。
例如,教师可以以家长群为基础,定期为家长分享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些行为表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家长对心理教育的关注,并能主动就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状态与教师之间进行探讨,以此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保持全方位关注。随后,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及家长分享一些优秀文章,如《少有人走的路》、《当下的力量》等一类调整心态的书籍,并推荐学生在家长陪同下一起阅读,以此来相互交换读书心得。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增进亲子互动,同时也能够有效将家庭教育力量发挥到极致。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班主任教师在为学生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语文学科特色,利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及语言材料来帮助学生扩充自身思想内涵,并掌握调控心理的正确方式,以此助力学生快乐成长的同时,也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在教学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李韦鹃,王德强.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及效果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3):88.
[2]闭武艳. 内容与形式并举课内同课外并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理念的渗透[J].中外交流,2020,27(26):290.
[3]牛黛菲,张曼静. 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J]. 数码设计(下),2020,9(3):176.
[4]孙燕.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探析[J]. 学周刊,2018,28(28):91-92.
[5]常明钰,张瑞星,王梦佳,程梦吟,Regina Lee,Ing-Ya Su.中国郑州香港台湾三地青少年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4):579-582.
关键词:小学语文;班主任教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班主任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及时把握其发展情况,并确保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其成为对社会发展能够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才。如此不仅是身为教师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是当前社会形式对国家教育系统提出的全新要求。下面,本文首先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而以此为基础,讨论小学语文班主任教师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好奇心旺盛
小学是学生正式跨入集体生活的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独立意识正在逐渐觉醒,因此其对于身边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心理,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便是学生经常会向教师及身边的成年人发问“这是什么?”、“你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不仅仅是学生对成人世界的好奇表现,同时也象征着学生正迫切的渴望独立,并进行自主探索。因此面对学生这种心理,教师需要客观对待其所提出的问题,并认真回答学生疑问,从而确保能够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
(二)行为模式情绪化
小学生情绪极不稳定,对于外界的各类情感信号及其敏感,常常会因为一些微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情绪出现剧烈起伏,例如当学生没有得到期待已久的表扬时,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会放声大哭;亦或是与其他学生发生矛盾时,个别学生会表现的歇斯底里等等。而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现象,与学生思想认知尚不成熟有关,其通常不会对自身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进行考虑,往往更加倾向于情绪宣泄或满足[1]。
(三)思维具体形象
小学生在接触未知事物的过程中,往往并不擅长曲线性思考,更多的是关注于事物表面结构所呈现出来的信息符号。因此学生认知结构往往只是浮于表面和想象,无法利用自身的经验迁移去客观认知生活。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注重利用学生能够了解的形象来为其进行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灵活利用语文学科特色,帮助学生掌握多向思考与感知的思维方式。
二、小学语文班主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透过教材文本,帮助学生联系自身
在小学语文课本当中,蕴含着大量生动简洁却由寓意深刻的阅读材料,这些内容不光是学生收获语言知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教师为学生展开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素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入发掘教材中的文本信息,并注重引导学生透过思考文章内容,来联系自身实际情况,从而使学生能够透过文章材料来反思自身行为,在提高自身心理认知层次的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而使得小学语文教育能够与心里健康教育深度融合[2]。
以小学语文课文《亡羊补牢》为例,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帮助学生明确文章中主要讲述的故事内容。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通篇没有任何评价性内容。于是便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对文章内容进行自主评价,在说出自身对于农夫行为的不同看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之延伸到自己身上,思考在日常生活当中,自己是否也有像农夫一样固执、叛逆、不听劝的行为。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心理状态,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虚心吸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
(二)分析课本内容,拓展学生思维层次
语言文章是一种具有层次性、逻辑性的艺术创作,小学语文班主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深入发掘不同阅读材料的深层内涵,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吸收教材中的良好心理品质,同时还能够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层次,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转变自身的思维模式,进而整体影响到自身的心理认知层面[3]。
以小学语文课文《穷人》为例,作为一篇短篇小说,文章融入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用极为凝练的语言描述了主人公桑娜在经历思想抉择时产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动作细节,来推测人物心理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同时也可以使学生逐渐对“心理行为”产生清晰概念,从而更好的控制自身心理状态。
(三)引入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亲身体验
小学生虽然年级较小,但是难免也会在学习过程中承受来自家庭或是其他方面的一些压力。并且这种压力会随着学生学习层次的提高,逐渐变得累积起来,最终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负面状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之外,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的压力宣泄方式,如此才能够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體现出自身价值[4]。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余为学生组织读书会活动,提前记录学生想要阅读的书籍目录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收集阅读材料,然后将其分享给学生进行阅读。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来宣泄内心压力,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的方式来增进学生互动,使其掌握正确的与人交往方式。
(四)开展家校合作,丰富教育形式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为学生塑造优越的成长环境,同时还能够确保与家长直接展开紧密的协同合作机制,密切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状态,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班主任应当积极与家长之间进行联系,通过发挥家庭与学校的双重力量,来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力保障[5]。
例如,教师可以以家长群为基础,定期为家长分享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些行为表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家长对心理教育的关注,并能主动就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状态与教师之间进行探讨,以此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保持全方位关注。随后,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及家长分享一些优秀文章,如《少有人走的路》、《当下的力量》等一类调整心态的书籍,并推荐学生在家长陪同下一起阅读,以此来相互交换读书心得。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增进亲子互动,同时也能够有效将家庭教育力量发挥到极致。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班主任教师在为学生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语文学科特色,利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及语言材料来帮助学生扩充自身思想内涵,并掌握调控心理的正确方式,以此助力学生快乐成长的同时,也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在教学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李韦鹃,王德强.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及效果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3):88.
[2]闭武艳. 内容与形式并举课内同课外并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理念的渗透[J].中外交流,2020,27(26):290.
[3]牛黛菲,张曼静. 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J]. 数码设计(下),2020,9(3):176.
[4]孙燕.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探析[J]. 学周刊,2018,28(28):91-92.
[5]常明钰,张瑞星,王梦佳,程梦吟,Regina Lee,Ing-Ya Su.中国郑州香港台湾三地青少年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4):579-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