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久居太原,却乡音未改。其实,改掉乡音也并非一件难事。儿子在上海工作,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甚至是在其单位,都是年会的主持人。但他一回家或是回到故乡,却说的一口方言。我问他为何要这样,他说在外面说方言怕人听不懂,同自家人说普通话又有生分之感,显得不亲切。我同意他的说法。然而,我出门在外多年,却一直说着方言。这并非我嘴笨,抑或没有语言天赋。我常常将自己写的散文,用普通话朗诵下来,并录在手机上,放给人们去品评。其实,作为太原郊区的人,工作在太原,我倒觉得还是说方言的好。试想,你去大同了,听到的是一应的雁北话。去运城了,听到的是一应的晋南话。甚至去四川了,谁能分清是哪个地区哪个县的,还不全都是川腔川调吗?
我虽骄傲地说着方言,觉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地域的标记,但也常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坐在会议室开会,常会有人听不懂,要求再说一遍。到一些社交场所,说普通话的人,从没有谁会打听他的出处。但只要听到说方言的,总会有人问起:你是哪儿的人?遇此情况,我会不假思索地说:太原郊区娄烦县人。人们便惊呼道:噢,古楼烦国的呀!再问:娄烦县哪儿的?我怕人们不知道自己的村名,便说出自己的乡镇名儿来:静游镇的。知道的人又是一声惊呼:静游镇呀,文武圪洞,出人才的地方。又问:静游镇哪个村的?这回我该说出我真正的故乡来:峰岭底村的。人们比之前更为惊讶了:高君宇的故乡呀!这应该是我常常遇到的情况。我在想,方言像一张名片,是用语音印出来的。
故乡娄烦县,算得上是一个古老的地方。从一些资料和传说中知道,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国家,是胡人居住的地方,称之为“楼烦国”。楼为楼人,是胡人的一支。烦应为通假字“繁”,是繁荣之意。据说幅员辽阔、疆域很大。从内蒙的呼和浩特至山西朔州,强盛时甚至南扩至山西灵石县。楼烦国后被赵武灵王所破,并在这里实行了著名的“胡服骑射”政策。原有的楼烦族有的留在了当地被汉化了,有的却被赶到了西方的大漠之外。留下了原有的国名,成为后来的州名、郡名、县名、镇名。原来的国都,应该在茫茫的草原。而现在娄烦县城边的城东沟,据专家考证,应是强盛后的古楼烦国的国都,至今仍留有城墙遗址。
我常常想,一个远古的民族,一个遥远的废都,甚至一个类似于罗马古国的地方,多少年来,却没有人深入研究,深度挖掘。这么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的地方,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县,需要上级派人帮扶。有些娄烦人曾经因为一块万亩良田被修了汾河水库,也因为是太原的水源之源,不能上有污染的工厂而感叹。我在想,娄烦发展的资源,恰恰不在自然资源,而在文化资源。那厚重的胡族历史,远去的王国遗址,才是值得开发的地方。如得开发,旅游业将会大为发展。甚至,传说中被赵武灵王赶到东欧的族裔,也可能会回乡祭祖、回乡旅游、回乡投资。娄烦建生态县,不上污染的工厂,搞商贸、旅游城市,不照样发展吗?
娄烦县城南山森林公园顶上有非常醒目的四个大字“山水娄烦”,是LED显示屏,红色耀眼,成为娄烦县城晚上一景,有旅游广告意味,指的是一座云顶山和一座汾河水库。我觉得此种提法有待商榷。试想,山水之美应是全域的概念,是处处的山美,处处的水丽。而不是有的山美,有的却为黄土丘;有的地方有水,有的地方却是干涸的河床。那种自然之美的广告词,应是“多彩贵州,爽爽贵阳”一类的南方更切合。而娄烦,则要从厚重的历史角度,去定位、去研究、去宣传。我不知东胡、林胡后人安在,而作为“三胡”之一唯一留有族名的楼烦人,要好好研究古国历史、开发古国文化、修复古国遗址,让“楼烦古国”成为一大旅游胜地。
静游镇,是汾河和岚河的交汇地。两河流到此地后,水量增大,变得平缓,成为“静静的顿河”,故叫静游。也有人说,静游,古称“尽牛”,是“到处是牛”的意思,也即放牧之地。不管名称如何来的,但两者似乎兼备。书面语为“静游”,口语却叫作“尽牛”。静游作为一个镇子,是静游盆地的首府。此地为静乐、娄烦、岚县三县交界,又是汾河、岚河交汇的地方,地势平坦、开阔,土地、水资源丰富,自古便是一个富庶的地方。更值得称道的是,从古至今,静游出过不少文人墨客和官宦。无论古代科举考试,还是现代的高考,静游的学子被录取的总是很多。因此地重视教育,被称之为“文武圪洞”。前些日子,我去静游参加同学母亲祭礼,却忽然有种不一样的感觉。走过各地,对比各个叫作“鎮”的地方,却觉得静游虽然是个镇,规模有点小了,规划有点低了。既没有像样的商业街道、高档宾馆酒店,也没有出名的学校、医院。没有徽南古镇的经典建筑,也没有苏南大镇的高楼大厦。甚至作为文武圪洞,都没有一所如同本省徐沟中学一样出名的名校。鲁迅故乡的绍兴鲁镇,历史上人才辈出,好些县衙的师爷,大都出自这里,靠的就是良好的教育资源。而文武圪洞的静游,过去进士、举人、秀才出过不少,后来大学生、中专生考出不少,靠的也是这里的教育资源和民风民俗。如今,静游之地的学校少多了,甚至原有的名校静游中学也只剩下初中部了。我想,作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大镇,似乎应该重新定位,重新开发了。可以从重视教育的传统着手,建名牌高中,甚至引进太原的一些中专技校、职业学院,乃至大学的分校。将静游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文武圪洞”,并以此带动百业的发展。
峰岭底是静游盆地汾河东岸的一个大村,是中共早期领导人高君宇的故乡。从古代至上世纪末,这里是方圆几十里的煤炭、陶瓷、建材的供应地。在我小的时候,村边的马路上是川流不息的骡马车队。有的拉着黑黝黝的煤块,有的拉着油黑发亮的瓮子、盆子、罐子,也有的拉着红砖灰砖,甚至是水泥袋子。整日听得骡马的嘶鸣声,牲灵颈项上的铜铃声,和赶牲灵汉子或高或低的山歌声。村里的几座煤矿的矿场里,堆着山包一样的煤堆。碉堡一般的陶瓷厂场院里,是一排一排的黑釉瓷器。村中的学堂,容纳有上千学子,分别来自本村和附近各村。书声琅琅、歌声阵阵,一派繁荣景象。后来,听说因环境污染整治,这些厂矿纷纷关闭,村里也变得沉寂了。再后来,建红色旅游景点,修复了高君宇故居。偶有瞻仰者组团而来,却在瞻仰完后便一溜烟走了。既没有带动起当地的旅游业,也没有多少村民由此就业,整个村子仍没有真正走向小康。我在想,作为一个伟人的故乡,作为曾经的能源大村,是否也应重新定位呢?走旅游之路,带动百业发展,应是峰岭底的唯一选择。除高君宇故居外,应开发村南的峰岭山。将这一至今仍巍然耸立的北宋烽火台修复,附之以宋军的营房、堡垒、城墙,以及北宋抗金的博物馆等。村里原有的陶瓷厂虽已关停,可建一些如城里一样的陶吧,让外来的游客实地体验本乡本土地道的陶瓷制作工艺。村里再建一些接待游客的农家乐、土特产商店等。既繁荣了文化,又拉动了经济。
娄烦,这个曾经的文明古国,这个远去的游牧民族,这个至今仍谜一般的地方,是该揭开她神秘面纱的时候了。
我虽骄傲地说着方言,觉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地域的标记,但也常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坐在会议室开会,常会有人听不懂,要求再说一遍。到一些社交场所,说普通话的人,从没有谁会打听他的出处。但只要听到说方言的,总会有人问起:你是哪儿的人?遇此情况,我会不假思索地说:太原郊区娄烦县人。人们便惊呼道:噢,古楼烦国的呀!再问:娄烦县哪儿的?我怕人们不知道自己的村名,便说出自己的乡镇名儿来:静游镇的。知道的人又是一声惊呼:静游镇呀,文武圪洞,出人才的地方。又问:静游镇哪个村的?这回我该说出我真正的故乡来:峰岭底村的。人们比之前更为惊讶了:高君宇的故乡呀!这应该是我常常遇到的情况。我在想,方言像一张名片,是用语音印出来的。
故乡娄烦县,算得上是一个古老的地方。从一些资料和传说中知道,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国家,是胡人居住的地方,称之为“楼烦国”。楼为楼人,是胡人的一支。烦应为通假字“繁”,是繁荣之意。据说幅员辽阔、疆域很大。从内蒙的呼和浩特至山西朔州,强盛时甚至南扩至山西灵石县。楼烦国后被赵武灵王所破,并在这里实行了著名的“胡服骑射”政策。原有的楼烦族有的留在了当地被汉化了,有的却被赶到了西方的大漠之外。留下了原有的国名,成为后来的州名、郡名、县名、镇名。原来的国都,应该在茫茫的草原。而现在娄烦县城边的城东沟,据专家考证,应是强盛后的古楼烦国的国都,至今仍留有城墙遗址。
我常常想,一个远古的民族,一个遥远的废都,甚至一个类似于罗马古国的地方,多少年来,却没有人深入研究,深度挖掘。这么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的地方,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县,需要上级派人帮扶。有些娄烦人曾经因为一块万亩良田被修了汾河水库,也因为是太原的水源之源,不能上有污染的工厂而感叹。我在想,娄烦发展的资源,恰恰不在自然资源,而在文化资源。那厚重的胡族历史,远去的王国遗址,才是值得开发的地方。如得开发,旅游业将会大为发展。甚至,传说中被赵武灵王赶到东欧的族裔,也可能会回乡祭祖、回乡旅游、回乡投资。娄烦建生态县,不上污染的工厂,搞商贸、旅游城市,不照样发展吗?
娄烦县城南山森林公园顶上有非常醒目的四个大字“山水娄烦”,是LED显示屏,红色耀眼,成为娄烦县城晚上一景,有旅游广告意味,指的是一座云顶山和一座汾河水库。我觉得此种提法有待商榷。试想,山水之美应是全域的概念,是处处的山美,处处的水丽。而不是有的山美,有的却为黄土丘;有的地方有水,有的地方却是干涸的河床。那种自然之美的广告词,应是“多彩贵州,爽爽贵阳”一类的南方更切合。而娄烦,则要从厚重的历史角度,去定位、去研究、去宣传。我不知东胡、林胡后人安在,而作为“三胡”之一唯一留有族名的楼烦人,要好好研究古国历史、开发古国文化、修复古国遗址,让“楼烦古国”成为一大旅游胜地。
静游镇,是汾河和岚河的交汇地。两河流到此地后,水量增大,变得平缓,成为“静静的顿河”,故叫静游。也有人说,静游,古称“尽牛”,是“到处是牛”的意思,也即放牧之地。不管名称如何来的,但两者似乎兼备。书面语为“静游”,口语却叫作“尽牛”。静游作为一个镇子,是静游盆地的首府。此地为静乐、娄烦、岚县三县交界,又是汾河、岚河交汇的地方,地势平坦、开阔,土地、水资源丰富,自古便是一个富庶的地方。更值得称道的是,从古至今,静游出过不少文人墨客和官宦。无论古代科举考试,还是现代的高考,静游的学子被录取的总是很多。因此地重视教育,被称之为“文武圪洞”。前些日子,我去静游参加同学母亲祭礼,却忽然有种不一样的感觉。走过各地,对比各个叫作“鎮”的地方,却觉得静游虽然是个镇,规模有点小了,规划有点低了。既没有像样的商业街道、高档宾馆酒店,也没有出名的学校、医院。没有徽南古镇的经典建筑,也没有苏南大镇的高楼大厦。甚至作为文武圪洞,都没有一所如同本省徐沟中学一样出名的名校。鲁迅故乡的绍兴鲁镇,历史上人才辈出,好些县衙的师爷,大都出自这里,靠的就是良好的教育资源。而文武圪洞的静游,过去进士、举人、秀才出过不少,后来大学生、中专生考出不少,靠的也是这里的教育资源和民风民俗。如今,静游之地的学校少多了,甚至原有的名校静游中学也只剩下初中部了。我想,作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大镇,似乎应该重新定位,重新开发了。可以从重视教育的传统着手,建名牌高中,甚至引进太原的一些中专技校、职业学院,乃至大学的分校。将静游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文武圪洞”,并以此带动百业的发展。
峰岭底是静游盆地汾河东岸的一个大村,是中共早期领导人高君宇的故乡。从古代至上世纪末,这里是方圆几十里的煤炭、陶瓷、建材的供应地。在我小的时候,村边的马路上是川流不息的骡马车队。有的拉着黑黝黝的煤块,有的拉着油黑发亮的瓮子、盆子、罐子,也有的拉着红砖灰砖,甚至是水泥袋子。整日听得骡马的嘶鸣声,牲灵颈项上的铜铃声,和赶牲灵汉子或高或低的山歌声。村里的几座煤矿的矿场里,堆着山包一样的煤堆。碉堡一般的陶瓷厂场院里,是一排一排的黑釉瓷器。村中的学堂,容纳有上千学子,分别来自本村和附近各村。书声琅琅、歌声阵阵,一派繁荣景象。后来,听说因环境污染整治,这些厂矿纷纷关闭,村里也变得沉寂了。再后来,建红色旅游景点,修复了高君宇故居。偶有瞻仰者组团而来,却在瞻仰完后便一溜烟走了。既没有带动起当地的旅游业,也没有多少村民由此就业,整个村子仍没有真正走向小康。我在想,作为一个伟人的故乡,作为曾经的能源大村,是否也应重新定位呢?走旅游之路,带动百业发展,应是峰岭底的唯一选择。除高君宇故居外,应开发村南的峰岭山。将这一至今仍巍然耸立的北宋烽火台修复,附之以宋军的营房、堡垒、城墙,以及北宋抗金的博物馆等。村里原有的陶瓷厂虽已关停,可建一些如城里一样的陶吧,让外来的游客实地体验本乡本土地道的陶瓷制作工艺。村里再建一些接待游客的农家乐、土特产商店等。既繁荣了文化,又拉动了经济。
娄烦,这个曾经的文明古国,这个远去的游牧民族,这个至今仍谜一般的地方,是该揭开她神秘面纱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