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以来,社会对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实现具体应用转变,无论是航天航空,国防科技,金融资本领域,还是日常生活的储存,交易,都有数学的渗透,对于枯燥的课堂理论教育,综合的实践活动更能发展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本文主要从小学数学教育中聚焦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小学数学应用意识中发表一些自己的想法。
關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长期以来位于应试教育的需要,传统教学数学只关注“双基”的落实,让课程内容尽快的展开,进入用结论解题的操作过程,不但忽视了数学产生的时代条件背景,也忽略了数学是如何产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很难落实,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建立也困难重重,如何聚焦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和建立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呢?下文将展开论述。
一、依据不同学段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对数学的应用需求不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学段要求,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深入贯彻落实到代数,图形,统计与概率和综合实践等各个知识模块的学习当中,探索总结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在教材“6和7的认识”中,我会用电脑课件展示主题图:教室里有6张桌子、7把椅子,6个同学在教室里打扫卫生,外面有一个女生进来。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再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一起交流画面上的人和物,各有多少?然后小组派代表来汇报交流。我继续问学生“六个同学在教室,外面进来了一个人,是多少人?”并且叫7个同学上讲台,3个在台阶上,4个在台阶下,进行情景再现,让同学们对讲台上的人数进行辨认,然后讲台上的人增加到5,6,7。运用木棒,教学生摆出6和7。让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里有6和7的出现,我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我家在7楼,雪糕要6元,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随后让同学举手发言,学生说:我今年6岁了,我早上是做7号车上学;我排队时排在第7个,我前面有6个人,让学生这样思考举例,是跳出课堂情境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利用生活上的经验和以前学习的知识,学生比较容易得到的答案,通过讨论的过程他们对数字认识的应用会更深刻。
二、以综合活动为载体,数学与生活相融合
老师首先可以依托教材安排的“综合与实践”课程,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可以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动手实践,积极汇报。能够有能力下意识的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结合生活实际,研发,生成新的“综合与实践”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比如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促进学生的应用意识。最后在完成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后,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例如,在《分类》的学习中,由于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让学生学会分同一类物品,理解对于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得的结果是不同,从而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我会用动画播放超市的场景,让学生联想逛超市。我询问学生“超市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学生回答“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然后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设置小组互动,单一分类,把文具袋和书包东西拿出来进行分类。笔一组,图形工具一组,书一组,和橡皮擦一组,再按颜色分类,红色的一组,蓝色的一组。绿色的一组。我分别叫3组10个学生上来讲台,穿白色衣服的学生5个,黑色衣服的学生5个,长头发的学生6个,短头发学生的4个。其中男生6个,女生4个。让底下的同学把这些同学分类,其中叫积极的的学生上来讲台,让他自己单独分类,并说出他们的特征和人数。然后在回到超市的场景,让学生对品类更多,数量更多的商品进行分类。学生课堂上感觉到了乐趣,通过情景模拟引出知识点,再展开小组活动,我发现课堂的氛围非常热烈,同学讨论也很积极有热情,也由此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通过综合活动,提高应用意识的广阔性和主动性
从应用意识的广阔性和主动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评价学生应用意识和发展的程度。数学应用是使学生认识数学,使用数学,最后拥有正确数学观,这一过程通过数学课程这个平台追求的目标不仅是获得应试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体会数学思想魅力,掌握数学的思想的学习方法,感悟数学精神,在日常考试考核中,对知识的考核不应该只关注抽象的数学问题,引入多种考核机制,数学成绩与日常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表现相挂钩,从根本上看,它追求的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首先复习10以内的分和合,然后老师多媒体出示主题画,图中有3个小朋友在浇水,又过来2个学生浇水。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图画,老师提问“同学们,图上原来有多少个小朋友,后来又过来几个,现在一共多少个?”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复述一次,多找几名学生复述一次,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原来有3个人,后来又来了2个人,一共5个人,像这样3个和2个合起来就可以用加法”;在学习减法时,举办模拟集市,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店家,一组为顾客,制作教材货币,模拟商品定价,教师发布交易任务,让学生扮演的顾客拿着虚拟货币去购买商品。一块橡皮檫2元,给学生扮演的顾客5元让他去买1个苹果,2个苹果,老师和同学们解释,像这样,5元买了一个2元的苹果就是5-2等于3,这个就是减法,叫多几个学生模拟,让他们用不同的钱去买不同的商品,并且把这种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抽象成数学问题,布置家庭作业,让家长带学生去买菜或者购物。每一次的课堂活动都评分,计算入考核成绩。
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陌生且好奇,这需要老师改变观念,改善教法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细化研究配套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的方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课堂,创设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真正的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先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4):124.
课题信息:本文系福建省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课题《聚焦综合实践,发展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和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PKTY19171)研究成果之一。
關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长期以来位于应试教育的需要,传统教学数学只关注“双基”的落实,让课程内容尽快的展开,进入用结论解题的操作过程,不但忽视了数学产生的时代条件背景,也忽略了数学是如何产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很难落实,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建立也困难重重,如何聚焦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和建立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呢?下文将展开论述。
一、依据不同学段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对数学的应用需求不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学段要求,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深入贯彻落实到代数,图形,统计与概率和综合实践等各个知识模块的学习当中,探索总结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在教材“6和7的认识”中,我会用电脑课件展示主题图:教室里有6张桌子、7把椅子,6个同学在教室里打扫卫生,外面有一个女生进来。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再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一起交流画面上的人和物,各有多少?然后小组派代表来汇报交流。我继续问学生“六个同学在教室,外面进来了一个人,是多少人?”并且叫7个同学上讲台,3个在台阶上,4个在台阶下,进行情景再现,让同学们对讲台上的人数进行辨认,然后讲台上的人增加到5,6,7。运用木棒,教学生摆出6和7。让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里有6和7的出现,我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我家在7楼,雪糕要6元,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随后让同学举手发言,学生说:我今年6岁了,我早上是做7号车上学;我排队时排在第7个,我前面有6个人,让学生这样思考举例,是跳出课堂情境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利用生活上的经验和以前学习的知识,学生比较容易得到的答案,通过讨论的过程他们对数字认识的应用会更深刻。
二、以综合活动为载体,数学与生活相融合
老师首先可以依托教材安排的“综合与实践”课程,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可以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动手实践,积极汇报。能够有能力下意识的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结合生活实际,研发,生成新的“综合与实践”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比如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促进学生的应用意识。最后在完成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后,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例如,在《分类》的学习中,由于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让学生学会分同一类物品,理解对于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得的结果是不同,从而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我会用动画播放超市的场景,让学生联想逛超市。我询问学生“超市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学生回答“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然后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设置小组互动,单一分类,把文具袋和书包东西拿出来进行分类。笔一组,图形工具一组,书一组,和橡皮擦一组,再按颜色分类,红色的一组,蓝色的一组。绿色的一组。我分别叫3组10个学生上来讲台,穿白色衣服的学生5个,黑色衣服的学生5个,长头发的学生6个,短头发学生的4个。其中男生6个,女生4个。让底下的同学把这些同学分类,其中叫积极的的学生上来讲台,让他自己单独分类,并说出他们的特征和人数。然后在回到超市的场景,让学生对品类更多,数量更多的商品进行分类。学生课堂上感觉到了乐趣,通过情景模拟引出知识点,再展开小组活动,我发现课堂的氛围非常热烈,同学讨论也很积极有热情,也由此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通过综合活动,提高应用意识的广阔性和主动性
从应用意识的广阔性和主动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评价学生应用意识和发展的程度。数学应用是使学生认识数学,使用数学,最后拥有正确数学观,这一过程通过数学课程这个平台追求的目标不仅是获得应试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体会数学思想魅力,掌握数学的思想的学习方法,感悟数学精神,在日常考试考核中,对知识的考核不应该只关注抽象的数学问题,引入多种考核机制,数学成绩与日常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表现相挂钩,从根本上看,它追求的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首先复习10以内的分和合,然后老师多媒体出示主题画,图中有3个小朋友在浇水,又过来2个学生浇水。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图画,老师提问“同学们,图上原来有多少个小朋友,后来又过来几个,现在一共多少个?”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复述一次,多找几名学生复述一次,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原来有3个人,后来又来了2个人,一共5个人,像这样3个和2个合起来就可以用加法”;在学习减法时,举办模拟集市,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店家,一组为顾客,制作教材货币,模拟商品定价,教师发布交易任务,让学生扮演的顾客拿着虚拟货币去购买商品。一块橡皮檫2元,给学生扮演的顾客5元让他去买1个苹果,2个苹果,老师和同学们解释,像这样,5元买了一个2元的苹果就是5-2等于3,这个就是减法,叫多几个学生模拟,让他们用不同的钱去买不同的商品,并且把这种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抽象成数学问题,布置家庭作业,让家长带学生去买菜或者购物。每一次的课堂活动都评分,计算入考核成绩。
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陌生且好奇,这需要老师改变观念,改善教法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细化研究配套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的方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课堂,创设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真正的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先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4):124.
课题信息:本文系福建省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课题《聚焦综合实践,发展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和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PKTY19171)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