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从学术育人、科研引领、服务社会为理念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探索以教学、科研协同互补的新型育人方式.基于传统通用能力培养模式,转化院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教学提升内容,突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方向、特色实践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促使本科生具有通识理论能力、扎实实践能力、学科交叉整合与创新创造能力等,系统提升教学质量,从结构上完善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机 构】
: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济南 2503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学术育人、科研引领、服务社会为理念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探索以教学、科研协同互补的新型育人方式.基于传统通用能力培养模式,转化院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教学提升内容,突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方向、特色实践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促使本科生具有通识理论能力、扎实实践能力、学科交叉整合与创新创造能力等,系统提升教学质量,从结构上完善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他文献
“新工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是从实践角度培养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必然要求.针对高校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缺少统一评估标准及建设内涵不全的现状,结合浙江理工大学实验室存在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不完善、师资队伍力量不强、实验教学及管理方法传统等问题,以建立产业发展导向的“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验室建设规范化与管理现代化为目标,开展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实践课程体系优化调整、实验教学方式及管理方法现代化等探索.
学徒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其参与情况是制约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陕西、山东、浙江等省一些开展现代学徒制办学试点的职业院校学生参与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学徒参与度的主客观因素,提出提高学徒参与度的策略.
基于国家积极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背景,大学从一元化管理向多元化治理转移,这对治理主体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大学校长组织领导力,充分彰显大学校长个人权威的价值理性,有助于弥补工具理性的片面性,提高大学治理效能.大学校长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自身学养,勇于改革创新,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大学组织群体的尊重和认可.大学校长个人权威的塑造有助于更好发挥大学组织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多元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党总支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打造了可复制、可借鉴、可传播的党建品牌“红色引擎,多彩教育”.以红色理想信念教育为引擎,积极开展蓝色专业技能教育、橙色安全纪律教育、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和紫色网络远程教育,坚持了党的领导和正确的办学方向.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改革.针对“蛋白质纤维制品染整”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纺织工程系基于学习通平台制作数字化课程资源.根据企业岗位能力调研,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以模块为单位的线上线下三阶段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以我国2011-2019年CNKI数据库收录高校教师培训相关的847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核心作者分析、核心机构共现、关键词共词分析法绘制热点知识图谱,探讨我国近十年来高校教师培训热点及未来进展.研究认为:培养多学科复合型教育师资队伍,应呈现培训格局多元化、培训目标分层化、培训内容实用化、培训模式灵活化、培训评估机制科学化的培训特点,形成以制度建设、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和培养考核为一体的多维度培养体系.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药物合成工艺实施与管理”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从设计思路、组织实施、考核评价、改革成效及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项目化教学改革前后课程教学成效对比分析表明,项目化课程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双带头人”党支部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高职院校“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践探索,提出以打造特色“双带头人”工作室为重点融合党建和业务、以联席会议与全员民主评议为抓手促进党建和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机制.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以往的经验发展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应该向有组织支持的个性化教学发展方式转变.本文以文华学院为例,从个性化教育与教师教学发展出发,分析高校教师个性化教学发展的组织模式,通过合理配置,设立文华讲坛、教学工作坊、主题工作坊和实验技能研修班,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对教师教学发展提供了组织支持,有效促进了教师个性化教学发展,明确了组织支持对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性.
从博弈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利用囚徒困境模型深入分析高校教师流动问题中博弈双方的行为.通过教师与流出高校以及教师与流入高校的博弈结果分析可知,高校教师流动遵循经济理性,具有一定客观性,但同时由于片面经济激励也容易形成不合理的无序流动状态.为了规范高校教师合理流动,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建设,高校外部引进人才的同时重视优化内部的管理环境,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