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gy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活有多精彩,地理教学就有多丰富。要把生活—地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教学的始终,体现从生活中走进地理,从教材里走向社会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学习地理还是非常有用的”。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生活实践 结合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方面是有所作为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一、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
  1.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大量的与地理有关的现象或问题。例如,寒来暑往,四季变化;日出东方,月落西山;道路交通;商品购买等,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这对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会有极大的帮助。在学习“地球的形状”时,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出证据说明地球表面是个曲面。学生除从卫星照片直观看到地球的形状外,还回答了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体;电影电视中看到大草原上奔跑的马群,从远方跑来,先看到前面的马,再看到后面的一大群马等方面进行论证。对于抽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地理知识,引发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2.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地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又能为学习新的地理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础。体验的方式包括小实验、小制作、调查访问等。例如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时,要求学生用一盆水和一盘沙同时受太阳照射一个上午后,用手分别去试,感觉如何?然后放在阴影下散热,到晚上还是这一盆水和一盘沙,再去试试,感觉怎样?学生有了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对“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氏;冬季则相反”这一知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学生有关的气候知识帮助甚大。再如,开展“垃圾不愁嫁”调研活动,学生以自豪的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每天对垃圾进行分类、称重、定量分析研究,提出各种如何减少和利用家庭生活垃圾的可行对策。直观地认识环境问题,并提高自己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探究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善于观察是学生获得“生活中有用的”、“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保证。很多地理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教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前,布置学生收看晚上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观察天气预报过程屏幕上先后出现的图像,每个图像上有哪几种颜色或哪些符号,并思考这些图像、符号表示的各是什么天气内容?又如教学“水资源”内容时,组织学生课后观察调查并思考:学校西侧小河的水质状况,分析其水质变化的原因及对周围的影响,为其发展前景提出设想和建议。这样,通过观察发现未知的问题,对这些未知问题进行探究时又可以通过观察而得到答案。
  二、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老师善于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把地理课堂教学引向广阔的生活世界。
  1.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情境
  巧用地图、播放影像、欣赏乐曲、演示模型、自由辩论、角色扮演、社会探究等,都是创设情趣性教学的好方法。其中,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对于初中生,我们可以以课堂为舞台,创设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社会责任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内容时,在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列举我们周围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污染空气的实例;大气污染对于们的危害,近来有哪些改善或加剧危害;你对净化大气,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有何建议等,从而让学生对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这类活动中将逐步学会如何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利用材料支撑自己的见解,如何发挥讲演的感召力、鼓动性和幽默感。
  2.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是学习地理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应努力激发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教学“聚落与环境”可布置课后作业:你根据学校现有布局设计一个绿化美化方案,并说明理由。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又如教学“中国的交通”后,让学生制订一个暑期旅游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多个旅游景区的游玩,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选择交通工具且根据各景区气候特征准备衣物和必备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地理的用途,更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有效措施把国内外、校内外、课内外各种有用的地理资源调动起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充分借助和挖掘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地理问题,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即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游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就当地人口、资源、环境等现实性地理问题进行讲座、座谈。利用社会的大课堂增加学生的社会见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地理视野。如学习我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时,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收集有关资料,出一期反映我国工业的最新建设成就的地理墙报、板报、手抄报等进行宣传,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时机把握看,可借助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地球日、植树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生活有多精彩,地理教学就有多丰富。要把生活—地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从生活中走进地理,从教材里走向社会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学习地理还是非常有用的”。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者结合中学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多角度地思考和探讨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预习 社会实践  自主学习,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对应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动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学习。所有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下面我就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分析。
摘 要: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时代精神的缩影,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当前我国的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新课程改革和时代发展的脉搏,摒弃原有的教学方式,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情境教学 主题讨论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且比较抽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为了避免思品课堂过于单一枯燥,教师要学会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努力为学生打造缤纷的思品课堂。作者结合自己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实践,阐述了几种思想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方式。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教学情境 问题 活动 多媒体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感悟知识、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可以有效
简要介绍了A330飞机主起落架提升机构构造和工作原理,指出了安装调节过程中的维修注意事项.
摘 要: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聚焦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得到了高度关注。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如何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进行教学设计及如何开展教学。本文就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整合并加以浅析,从教学理论和实际操作层面做出了归纳和概括。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已经摆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