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相机的普及,图像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制像者们也不必再服从国家意志或长官意志,而可以根据自己关注的题材进行拍摄,这让中国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纪实摄影家。比如用四十年时间记录黄河从源头到源尾变迁的朱宪民;几乎仅凭一己之力推动中国乡村教育希望工程的解海龙,他拍摄的大眼睛已成为中国摄影中的经典烙印;用三十年时间记录东北大工业兴衰的王玉文;一直拍摄自己生活的城市上海的陆元敏;还有于德水、吴家林、安哥、侯登科、胡武功、王征等……虽然这批中国摄影家的作品足够有力,但与西方大师相比,他们鲜少有专门的研究者问津,加之在国际上平行展示的机会太少,所以在国际上他们一直处于被埋没的状态。
虽然机会很少,但我所知的一些在海外展出的中国纪实摄影展却存在机会被滥用的情况。比如政府宣传部门做的展览,就会大量用一些红灯笼、舞龙舞狮的概念化图像来进行展出。但是这些东西在我们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难看到,这种渲染不真实的美好只会让拒人千里之外、让西方读者不能接受。而另一些民间机构策划的展览则会展示一些非常边缘化的中国生态,这也并非是中国的普遍现实。我更倾向于展示的是与中国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景象,即真实的中国。如2010年新华社在欧罗巴尼亚中国年中展示的《中国:从五十年代到现在》,以及2012年在美国多所大学巡展的《图像证史》纪实摄影展中,我都尽可能回避与中国政府意识形态相关联的所谓“大事件”,而是从一个媒体、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出发,从一个平视的视角展示了中国这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这两个展览将中国人六十年来在苦难中的尊严和神圣性展现出来。告诉欧洲观众中国人面对困境独有的气质,告诉他们苦中作乐、随遇而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中国生存智慧如何渗透在中国人的骨髓里。温和的展览并不影响我们诚挚与坚定的立场。虽然没有政治表述,我们的展览却持续、清晰地表达了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中国的要素与禀赋。
从这几个展览的社会反映中我们也看出,无论是民众,还是欧美学界,对我们的展览都给予了足够关注,那些图像让他们看到了“概念”之外的中国,他们看到了中国人的生存,也看到了中国的发展,每次展览过后都有很多观众向我们索取展览资料,以便更深入的了解这个展览,或者说了解中国。在国家的文化输出概念中,纪实摄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但目前这样的机会目前还不够多,还需要更多懂得纪实摄影的官方或民间组织更加活跃。
虽然机会很少,但我所知的一些在海外展出的中国纪实摄影展却存在机会被滥用的情况。比如政府宣传部门做的展览,就会大量用一些红灯笼、舞龙舞狮的概念化图像来进行展出。但是这些东西在我们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难看到,这种渲染不真实的美好只会让拒人千里之外、让西方读者不能接受。而另一些民间机构策划的展览则会展示一些非常边缘化的中国生态,这也并非是中国的普遍现实。我更倾向于展示的是与中国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景象,即真实的中国。如2010年新华社在欧罗巴尼亚中国年中展示的《中国:从五十年代到现在》,以及2012年在美国多所大学巡展的《图像证史》纪实摄影展中,我都尽可能回避与中国政府意识形态相关联的所谓“大事件”,而是从一个媒体、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出发,从一个平视的视角展示了中国这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这两个展览将中国人六十年来在苦难中的尊严和神圣性展现出来。告诉欧洲观众中国人面对困境独有的气质,告诉他们苦中作乐、随遇而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中国生存智慧如何渗透在中国人的骨髓里。温和的展览并不影响我们诚挚与坚定的立场。虽然没有政治表述,我们的展览却持续、清晰地表达了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中国的要素与禀赋。
从这几个展览的社会反映中我们也看出,无论是民众,还是欧美学界,对我们的展览都给予了足够关注,那些图像让他们看到了“概念”之外的中国,他们看到了中国人的生存,也看到了中国的发展,每次展览过后都有很多观众向我们索取展览资料,以便更深入的了解这个展览,或者说了解中国。在国家的文化输出概念中,纪实摄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但目前这样的机会目前还不够多,还需要更多懂得纪实摄影的官方或民间组织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