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对于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他主要倡导的是以正志为本的教育模式。他总结出一套较为科学的德育思想,这里面充分的体现出了他对于德育教育的独到见解,其理念对当代教育发展的意义重大,本文根据王夫之学术研究的德育思想部分的主要观点进行表述并通过相关资料加以论证以及这些思想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发展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德育教育;王夫之德育思想;当代意义
一、王夫之德育思想的主要觀点
(一)“审才顺性”的德育认知
王夫之认为人性的发展是长期积累的一个过程,也必然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平等的前提下更应当注重受教育者的个体特性,例如受教育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天命之谓性,命日受则性日生矣。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形受以为器,气受以为充,理受以为德。”。也就是说“性”的产生和发展时刻都处于动态额的变化之中,这就需要个体去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即自觉性,从而使得受教育者主动的自觉的去接受教育。在道德教学的方法上强调审才顺性、注重启发、防微杜渐、培根因本,他认为建立一定的社会奖罚机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是很有必要的,并且以此来作为德育教育的动力。同时,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这种观点,他认为没有人天生是什么都懂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应该就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一方面,环境的客观性决定了他朝着好或坏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主观性决定了人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决定跟随好或坏的一方发展。在人的天性和后天性里,王夫之更注重研究人后天性。强调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自然能够促进人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从而塑造良好的人性比如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正其志于道”的教育理念
王夫之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崇尚“明德修己,止于至善”的优秀传统儒家教育理念。四岁时,王夫之与他的哥哥一起入学,崇祯年间(1642 年)和兄长王介之一同参加了科举考试。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王夫之不仅奠定了历史和文学的深厚基础,而且深受个性的影响,已成为一种强调纪律,注重学习和生活态度的品格。他十分注重“志”在受教育者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受教育者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他认为一个人发展的长久与否取决于志向的大小,并且能够成为圣人的人之所以比普通人取得更多的成就是因为圣人有超出了常人的较为远大而明确又坚定的志向。他强调拥有远大的志向对于养成好的学习品质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学习这一永恒的状态之中,因为在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信念的前提下才会拥有强大的动力,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那就和一条咸鱼一样,也就不存在动力一说了,即使活着也只是随波逐流行尸走肉一样的生活,只有明确了目标有了自己的志向才能够拥有足够的动力持续发力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努力。
(三)“因人而进”的德育方法
王夫之的教学要求主张教育需要因人而异。为了充分理解受教育者的偏好,他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并认识到个体的差异,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特点,并根据他们的学习习惯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为受教育的有效施教,使受过教育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习奠定基础。他指出:人们“质有不齐”;野心有大大小小;美德不同,有好有恶;知识不同,或多或少。正是因为在面临着这样并不简单的情况下,教育者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教育不同的学生,即“因人而进”。要求教育者要充分的了解受教育者融入学生尽可能正确的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来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给予合适的关怀。这样才能够做到使每个人都最大效率的接受德育教育。
(四)“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的理念基础
王夫之在引导受教育者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在主动乐学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受教育者的悟性,给予受教育者思想上的自由,使受教育者有更多遐想的空间,并且自己从中发现学习的趣味。他指出“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而因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教之,则虽教亡益”。就是说,学生应该主动想要学习在此前提下教育之。如果学生缺乏有意识学习的理想和信念,无论教师如何教导他们,都是徒劳的。因此,他提倡教育者必须有意识地学习,而不是强行灌输,强调有意识的自律对学习的重要性。
二、王夫之德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王夫之德育思想中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其中的原理到现在都依然影响着我们,为我们当今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具体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立教有序
“立教有序”,就是必须依照主要和次要关系来对接受教育者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而这一教育活动的本质其实就是循循善诱的教育理念。在王夫之看来事无巨细,无论是大到人间事理还是小到说话聊天都是有他的学问在里面的,所以在这里就体现出了顺序的重要性,无论是哪一种行为都是需要学习和规范的,但是生命有时限,精力也不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对所有人提出相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一样的教学方法势必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的道德教育对学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不能够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王夫之指出,“始教之以粗小之事,继教之以粗小之理,继教之以精大之事,继教之以精大之理,而终以大小精粗理之合一”。毫无疑问,这种一步一步的教学可以使受过教育的人的道德水稳步提高。
(二)学思相资
王夫之在继承了前人把学与思相结合的德育思想前提下,在此之上揭示了学与思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他的关于“学思相资”的德育途径。在他看来,学与思两者不可有偏废,只能紧密结合,必须做到使学思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方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寻求知识和理解离不开学习和思考,二者不可偏废,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学思结合能够使人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境界,这种思想即使在今天仍然不存在过时一谈,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三)立志高远
他指出一个人能走多远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所立下的志向,立志高远,尤其是像我们青年学生,更要立大志向,有大格局和大胸怀,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因小事而庸庸碌碌,才会与时代的交相辉映中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充分展现年轻人拥有的那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力量。正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故而,每个青年人都应树立远大的志向,更应该始终保持那颗奋斗不息的心,将青春与激情无悔奉献,去真正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伟大理想。
(四)及时传授
及时价值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使其当下受益,延时价值是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可以服务于社会,间接地为社会和政权服务。所以,王夫之说,“若教则不愤不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则徒劳无益也”。学校教育有一个时间的延迟值,不仅在学校里而且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发挥了作用。王夫之德育思想中也对教师提出要求,呼吁了教师们要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真心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教师们应注重自我修养和素质,及时传授,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品质,及时的丰富自我的修养和学识,才能与时俱进能为学生带来最新的知识,这是每一个教师都所应当具备的优良品质,从而使受教育者拥有优质教育的保障。
关键词:德育教育;王夫之德育思想;当代意义
一、王夫之德育思想的主要觀点
(一)“审才顺性”的德育认知
王夫之认为人性的发展是长期积累的一个过程,也必然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平等的前提下更应当注重受教育者的个体特性,例如受教育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天命之谓性,命日受则性日生矣。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形受以为器,气受以为充,理受以为德。”。也就是说“性”的产生和发展时刻都处于动态额的变化之中,这就需要个体去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即自觉性,从而使得受教育者主动的自觉的去接受教育。在道德教学的方法上强调审才顺性、注重启发、防微杜渐、培根因本,他认为建立一定的社会奖罚机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是很有必要的,并且以此来作为德育教育的动力。同时,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这种观点,他认为没有人天生是什么都懂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应该就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一方面,环境的客观性决定了他朝着好或坏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主观性决定了人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决定跟随好或坏的一方发展。在人的天性和后天性里,王夫之更注重研究人后天性。强调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自然能够促进人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从而塑造良好的人性比如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正其志于道”的教育理念
王夫之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崇尚“明德修己,止于至善”的优秀传统儒家教育理念。四岁时,王夫之与他的哥哥一起入学,崇祯年间(1642 年)和兄长王介之一同参加了科举考试。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王夫之不仅奠定了历史和文学的深厚基础,而且深受个性的影响,已成为一种强调纪律,注重学习和生活态度的品格。他十分注重“志”在受教育者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受教育者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他认为一个人发展的长久与否取决于志向的大小,并且能够成为圣人的人之所以比普通人取得更多的成就是因为圣人有超出了常人的较为远大而明确又坚定的志向。他强调拥有远大的志向对于养成好的学习品质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学习这一永恒的状态之中,因为在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信念的前提下才会拥有强大的动力,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那就和一条咸鱼一样,也就不存在动力一说了,即使活着也只是随波逐流行尸走肉一样的生活,只有明确了目标有了自己的志向才能够拥有足够的动力持续发力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努力。
(三)“因人而进”的德育方法
王夫之的教学要求主张教育需要因人而异。为了充分理解受教育者的偏好,他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并认识到个体的差异,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特点,并根据他们的学习习惯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为受教育的有效施教,使受过教育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习奠定基础。他指出:人们“质有不齐”;野心有大大小小;美德不同,有好有恶;知识不同,或多或少。正是因为在面临着这样并不简单的情况下,教育者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教育不同的学生,即“因人而进”。要求教育者要充分的了解受教育者融入学生尽可能正确的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来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给予合适的关怀。这样才能够做到使每个人都最大效率的接受德育教育。
(四)“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的理念基础
王夫之在引导受教育者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在主动乐学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受教育者的悟性,给予受教育者思想上的自由,使受教育者有更多遐想的空间,并且自己从中发现学习的趣味。他指出“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而因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教之,则虽教亡益”。就是说,学生应该主动想要学习在此前提下教育之。如果学生缺乏有意识学习的理想和信念,无论教师如何教导他们,都是徒劳的。因此,他提倡教育者必须有意识地学习,而不是强行灌输,强调有意识的自律对学习的重要性。
二、王夫之德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王夫之德育思想中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其中的原理到现在都依然影响着我们,为我们当今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具体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立教有序
“立教有序”,就是必须依照主要和次要关系来对接受教育者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而这一教育活动的本质其实就是循循善诱的教育理念。在王夫之看来事无巨细,无论是大到人间事理还是小到说话聊天都是有他的学问在里面的,所以在这里就体现出了顺序的重要性,无论是哪一种行为都是需要学习和规范的,但是生命有时限,精力也不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对所有人提出相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一样的教学方法势必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的道德教育对学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不能够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王夫之指出,“始教之以粗小之事,继教之以粗小之理,继教之以精大之事,继教之以精大之理,而终以大小精粗理之合一”。毫无疑问,这种一步一步的教学可以使受过教育的人的道德水稳步提高。
(二)学思相资
王夫之在继承了前人把学与思相结合的德育思想前提下,在此之上揭示了学与思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他的关于“学思相资”的德育途径。在他看来,学与思两者不可有偏废,只能紧密结合,必须做到使学思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方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寻求知识和理解离不开学习和思考,二者不可偏废,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学思结合能够使人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境界,这种思想即使在今天仍然不存在过时一谈,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三)立志高远
他指出一个人能走多远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所立下的志向,立志高远,尤其是像我们青年学生,更要立大志向,有大格局和大胸怀,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因小事而庸庸碌碌,才会与时代的交相辉映中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充分展现年轻人拥有的那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力量。正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故而,每个青年人都应树立远大的志向,更应该始终保持那颗奋斗不息的心,将青春与激情无悔奉献,去真正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伟大理想。
(四)及时传授
及时价值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使其当下受益,延时价值是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可以服务于社会,间接地为社会和政权服务。所以,王夫之说,“若教则不愤不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则徒劳无益也”。学校教育有一个时间的延迟值,不仅在学校里而且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发挥了作用。王夫之德育思想中也对教师提出要求,呼吁了教师们要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真心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教师们应注重自我修养和素质,及时传授,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品质,及时的丰富自我的修养和学识,才能与时俱进能为学生带来最新的知识,这是每一个教师都所应当具备的优良品质,从而使受教育者拥有优质教育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