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高校招生的新趋势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u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类招生就是按“大专业”或“专业大类”招生,是适应“宽口径,厚基础”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国内外大类招生研究现状的分析,立足大类招生对传统招生的比较优势,提出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大类招生;高校招生;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256-02
  
  所谓按大类招生,简单地说就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在这种招生模式下,高校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通常是和本校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对于考生来说,通过该方式被录取之后,在本科阶段前两年(有的是一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三时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分专业,在同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一年或两年后,同学们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不是很多,相关研究主要散见于《拓宽专业按大类培养人才》(《教学与教材研究》1995年6月);《努力探索“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新模式》(《中国地质教育》1998年第4期);《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4月);《按类招生,后期分流的探索》(《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6期);《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思考》(《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实行大类招生后如何保证专业方向的教学质量》(《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浅析按类招生、大类培养》(《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年9月);《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趋势》(《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操作性研究》(《甘肃科技纵横》2004年第6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6期);《高校按大类招生的理性思考》(《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3月);《高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决策纵横》2006年第5期);《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思考》(《石油科技》2006年第3期);《大类招生背景下综合大学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契机与挑战》(《中国地址教育》2006年第4期);《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探悉》(《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大类招生模式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国农业教育》2007年第4期);《学院大类招生分流工作初探》(《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第27期);《基于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院系教学管理探索与实践》(《科教文汇》,2010年第1期);《独立学院大类招生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等文章。
  综合分析这些文献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教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对于大类招生培养的问题日渐关注,研究的内容多集中在对于大类招生培养的概念界定,总结其优点和实施中面临的困难等内容的阐述,基本上都停留在描述的阶段,对于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真正实现大类招生培养应具备的条件、具体运作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部门教学管理变革等研究分析较少。国内推行大类招生改革的主要是一些重点大学,那么,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是否可以实施?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二级学院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而且大类招生的影响对象和运作主体主要是二级学院。国内现有研究大多从学校整体分析大类招生的意义、现状、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较少从二级学院以及教学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正是本研究报告想要阐述的重点。
  (二)国外大类招生实施现状
  在美国,各高校的办学方针、性质和任务不尽相同,各地区教育背景亦相差很大,因而各大学对新生的选拔和录取不尽相同,但前提都是大学生应全面学习课业知识和充分发展自身能力。2002年,美国博耶尔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在《重塑美国教育:三年来的进展》报告中指出,近几年,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的可喜进步之一是:各大学在安排大学生课程时,十分强调通识教育,“强调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
  哈佛大学校长博克(Derek Bok)也提出:“本科生应该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的知识,并且通过注意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哈佛大学提出:本科生在上主修课之前,必须上通识课程,必须文理并重,了解掌握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学术流派。哥伦比亚大学规定,理、工、医科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需必修包括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等大家的经典著作的核心课程。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库茨勒认为,理工大学也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
  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大学里,本科阶段前2年甚至4年全部学习基础课程,在高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再选择具体专业,而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院系乃至学校,从而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
  这些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要靠自身的努力,但是大学要为学生的成功创业奠定基础,为学生获得知识、完善人格、形成创新的勇气和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二、大类招生与传统招生相比的优势
  高等教育改革所需《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类招生是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思潮大势所趋,是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需要,并且有国际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经验作为指导。具体而言,大类招生比传统招生方式,具备以下优势。
  (一)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需要实行大类招生
  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规格的质量要求,呈现出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人才质量标准。按大类招生是适应市场人才化需求变化,拾遗补缺,满足短线人才,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做法。
  (二)培养人才模式转变需要实行大类招生
  人才的培养方向是教学工作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来说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专才”模式。这种模式专业划分细,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按计划培养人才。另一种是“通才”模式。这种模式为宽专业口径,培养的人才适应性强,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人才结构的变化,容易转移工作领域。在特别强调加强素质教育、提高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今天,按照“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因材施教,培养特色”的思路,构建体现“宽专业、多方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新的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三)高校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需要实行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提高广大考生报考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是目前招生工作发展的趋势。平衡“冷、热”专业生源,对实际招生工作,尤其是对目前的高等学校扩招工作有现实意义。
  (四)实行大类招生是专业设置的需要
  随着高校扩招、行业周期性变化、行政企事业单位改革等因素综合作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这势必要求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应该具有前瞻性和未来适应性。但高校专业调整、改造需履行较复杂的手续,加上教育部对新增专业审批和教育质量的检查,也从根本上制约我国高校进行专业调整的积极性。再者,专业人才也符合市场供求规律,传统的老专业可能就是未来市场亟需的专业。所以,许多高校,尤其拥有传统专业或相近专业较多的高校纷纷按大类招生,以缓解冷热专业招生的不平衡。
  (五)实行大类招生有利于促进院系调整和二级学院的组建、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能克服过去由于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分散局面,形成以院系为主体的教学组织结构,实现了院系在全面的教学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作用,有利于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协调使用,使高等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提高了办学效益,有利于基础平台课程优化整合,促进教学计划改革,有助于加强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系统建设。
  (六)实行大类招生有利于强化创新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也是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大学生就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得到的只能是书本上的死知识,不能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按照大类招生,就可以打破专业界限,尤其在低年级打基础阶段,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组合班级,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确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而且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学生的个性养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合适的条件。
  三、对大类招生的进一步思考
  2004年“五一”期间,武汉某高校在媒体上表示,将取消原来招生中按院系招生而恢复过去的专业招生,学校资源不足是取消按院系招生的重要原因。没有完备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计划及扎实的综合学科实力,去实行按类招生,追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只能是盲目乐观。学生第一学年选课范围很宽,要求学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有优秀的教师配置,因为减少了专业教学的课程,自然要求通选课程的质量要高,否则,学生不会获取足够的专业知识。
  在北京大学推行按大类招生之后,许多高校纷纷效仿,有七成的人相信北京大学按院系招生的改革代表了国内大学将来在招生时发展的大方向。但是,需要明确,大类招生不是所有学校都适合的。大类招生需要合理的教学计划,多门次的教学方案,雄厚的基础学科课程的教学师资等。正如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关海庭所说,“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文、理、医、工各领域完备的师资以及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是实行大类招生的一个基本的要求,不仅是招生变了,招生变化只是教育方式改变的一个表现,关键整个教学的理念模式都要变化,因此,只是在招生中提倡大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没有相应措施是不行的。”实践证明:北京大学是大类招生的一个典范。北京大学在全校组织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资深教授任教,每年300多门课程涵盖五大领域: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与艺术,学校规定学生选课时必须涉猎这五大域,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要广泛学习其他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达到实行按类招生的目的。
  从中国高校大类招生实施的现状来看,不论是院校类型还是学科类型都表明,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盲从。大类招生的实施需要院校具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否则就算强行实施了大类招生的制度,也只能是磕磕碰碰,阻力重重。总的来看,第一,单科性较强的专业不宜按大类招生。单科性较强的专业缺乏相关支撑专业,配套性较差不宜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第二,相近专业分布不合理有碍按大类招生。相近专业分布不尽合理,同一学科大类下的相近专业隶属不同院部,或者个别学院的所属专业分属不同的学科。这种不合理的专业隶属关系都有碍实行大类招生。
  综合比较来看,大类招生培养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第一,院校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如果实施的院校不具备相对较齐全的学科,没有相应的高质量的课程设置,就无法有效搭建起大类招生模式的基础教育平台,也就更谈不上适应性和创新性的“通才”培养目标要求了。第二,相配套的培养方案。大类招生不仅是招生形式改变,关键整个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都要变化。一般来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质量评价与淘汰方式等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这些要素都要综合体现在培养方案上。第三,优秀的可塑性强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四,高效的管理队伍。要建立起一支熟悉教育规律,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富有开拓精神和积极从事教育改革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队伍高校的管理队伍建设。以上四个条件对于发展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院校来说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何波.以评估为导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
  [2] 张宏亮.地方性普通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条件和可行性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5).
  [3] 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其他文献
<正> 筹建三年的北京世界公园,开园不过半年光景,在北京人的心目中,已不感到陌生。虽然每张门票的价钱,对普通工薪阶层的人来说,需要掂上一掂,人们还是竞相前往。我们清晨8点
期刊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发现当前存在的阅读教学方面的问题,合理运用比较式阅读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学,以阅读的基础内容为出发点,结合全国卷语文考试大纲的阅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的同时其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也与日俱增,使得给排水系统的科学合理设计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本文在明确新农村给排
在智能电网向能源互联网演进和向高电压大电网广域互联发展的格局下,AI与电网应用技术融合将有效提升驾驭复杂电网的能力,提高电网运营的安全性、高效性、稳定性。智能电网是
青春期是青少年成长中的关键时期。青春期的亲子冲突是家庭发展中的必然现象。亲子冲突存在着多种类型和表现。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合理、家庭沟通的缺乏以及
Alcohol 120%是我们经常使用的虚拟光驱软件,因为除了拥有虚拟光驱功能,而且还有刻录功能,甚是让我们爱不释手。只是有的时候,当我们因为种种原因重新安装Alcohol 120%的时候,往往会
家乡是我出生的地方。尽管我在全县农村宣传,但逢年过节都回家和同年的哥兄老弟们谈谈儿时一起生活的乐趣和回忆,也是一种幸福享受。我总想为家乡多做点事。——符光录“一人
为降低运输成本,研究了快递同城运输中的车辆路径问题。建立多车型,含时间窗约束、容量约束、车辆限行约束,并考虑错峰交货的,以最小化运输成本为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提
<正>中国诗歌和绘画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众所周知的。而在西方这个关系就没那么密切,没那么清楚,尤其是在过去的五十年。所以在中国讨论西方诗与绘画的关系,也许是一件有意思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