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幼儿园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发展幼儿的身体协调性,使幼儿尽快融入社会。体育运动在幼儿心理健康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体育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端正的学习态度,所以要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保证二者的充分融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 体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027-02
对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使其尽快融入当前社会。心理是社会各种刺激对人思想形成的影响,人体动作必然会引起幼儿心理的变化,使大脑不断发育成熟,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各项机能的健康发展。所以,幼儿园有必要设计一定数量的体育活动,不但锻炼了幼儿的身体机能而且也保障了幼儿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与各个方面的内容有关,本文主要研究了幼儿情绪与自我意识两个方面。
一、提高幼儿的自我意识
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使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人的自我意识是人认识自己的过程,其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与意志因素。幼儿自我意识受大量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不稳定性与不成熟性。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活动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1.选择正确的体育活动
幼儿在感知四周事物时主要依靠自己的动作,在不断体验挫折与成功的过程中提高自我认识。幼儿参加大量的体育活动可不断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形成健全心理。身体发展表现出不均衡性,不同的幼儿表现为不同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为幼儿设计的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一旦体育活动与幼儿的运动能力出现冲突,则极易发生身体受伤现象,而且幼儿在尝试多次不成功后还会影响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厌烦心理。但运动设计过低也会影响效果,所以,幼儿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前必须深入研究幼儿的身体承受能力,在幼儿参与体育运动中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2.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指的是体育锻炼过程需要的物品。在运动开始前,教师要展示本节课需要的体育器材,进而引起幼儿的参与欲望,在做好场地规划以后,开展体育活动,同时要关注幼儿的运动安全。再有,教师还需做好知识准备,第一,要考虑全班幼儿的学习需求,如《有趣的圈》,在游戏前可以鼓励幼儿思考各种玩法,表现自己的意见。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提高体育运动主动性。第二,遇有运动能力较差的幼儿时,要在课前帮助其完成准备活动,在课上要给予及时引导,降低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运动信心。
3.提高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
幼儿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极易被外界新奇事物所吸引。如老师的夸奖、同伴的言行、角色扮演等都会引起幼儿心理上的变化。幼儿教师要结合体育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可利用模仿性游戏的做法,当扮演小老鼠时会轻手轻脚地走路。举行竞赛性游戏要提前公布比赛规则,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防止发生各种意外情况,同时还能提高幼儿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二、培养幼儿的良好情绪与情感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拥有良好的情感可以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在体育运动活动中,幼儿身体与思想会接受各种各样的刺激,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控制能力。通常情况下,体育活动可以引起人的适度兴奋,使人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要求老师做到下面几点:
1.幼儿体育活动设计要丰富多样
体育活动要求幼儿完成各种动作,教师要明确这些动作的重点与难点,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掌握体育动作,防止应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儿歌与音乐等刺激幼儿的神经系统,鼓励幼儿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发展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2.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要利用自身积极向上的情感带动幼儿
老师的情绪与会影响幼儿的心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在恰当的机会提出表扬,要做到及时鼓励与指导幼儿。大多情况下,教师更为关注运动能力突出的儿童,而忽略了动作掌握存在失误的幼儿,这种教学方法极易挫伤儿童的学习热情。再有,教师还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要为幼儿呈现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
三、结语
总之,幼儿老师在设计幼儿体育活动时要考虑幼儿的认知规律与身体情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将幼儿园心理教育融合到体育运动当中,不仅要求教师选择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而且需要得到家庭与社会的大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姚尧,李慧.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渗透[J].基础教育研究, 2017(17):86-88.
[2]曹俊凤,吴秀锟.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及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導刊, 2007(17):102.
【关键词】幼儿 体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027-02
对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使其尽快融入当前社会。心理是社会各种刺激对人思想形成的影响,人体动作必然会引起幼儿心理的变化,使大脑不断发育成熟,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各项机能的健康发展。所以,幼儿园有必要设计一定数量的体育活动,不但锻炼了幼儿的身体机能而且也保障了幼儿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与各个方面的内容有关,本文主要研究了幼儿情绪与自我意识两个方面。
一、提高幼儿的自我意识
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使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人的自我意识是人认识自己的过程,其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与意志因素。幼儿自我意识受大量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不稳定性与不成熟性。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活动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1.选择正确的体育活动
幼儿在感知四周事物时主要依靠自己的动作,在不断体验挫折与成功的过程中提高自我认识。幼儿参加大量的体育活动可不断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形成健全心理。身体发展表现出不均衡性,不同的幼儿表现为不同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为幼儿设计的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一旦体育活动与幼儿的运动能力出现冲突,则极易发生身体受伤现象,而且幼儿在尝试多次不成功后还会影响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厌烦心理。但运动设计过低也会影响效果,所以,幼儿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前必须深入研究幼儿的身体承受能力,在幼儿参与体育运动中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2.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指的是体育锻炼过程需要的物品。在运动开始前,教师要展示本节课需要的体育器材,进而引起幼儿的参与欲望,在做好场地规划以后,开展体育活动,同时要关注幼儿的运动安全。再有,教师还需做好知识准备,第一,要考虑全班幼儿的学习需求,如《有趣的圈》,在游戏前可以鼓励幼儿思考各种玩法,表现自己的意见。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提高体育运动主动性。第二,遇有运动能力较差的幼儿时,要在课前帮助其完成准备活动,在课上要给予及时引导,降低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运动信心。
3.提高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
幼儿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极易被外界新奇事物所吸引。如老师的夸奖、同伴的言行、角色扮演等都会引起幼儿心理上的变化。幼儿教师要结合体育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可利用模仿性游戏的做法,当扮演小老鼠时会轻手轻脚地走路。举行竞赛性游戏要提前公布比赛规则,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防止发生各种意外情况,同时还能提高幼儿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二、培养幼儿的良好情绪与情感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拥有良好的情感可以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在体育运动活动中,幼儿身体与思想会接受各种各样的刺激,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控制能力。通常情况下,体育活动可以引起人的适度兴奋,使人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要求老师做到下面几点:
1.幼儿体育活动设计要丰富多样
体育活动要求幼儿完成各种动作,教师要明确这些动作的重点与难点,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掌握体育动作,防止应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儿歌与音乐等刺激幼儿的神经系统,鼓励幼儿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发展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2.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要利用自身积极向上的情感带动幼儿
老师的情绪与会影响幼儿的心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在恰当的机会提出表扬,要做到及时鼓励与指导幼儿。大多情况下,教师更为关注运动能力突出的儿童,而忽略了动作掌握存在失误的幼儿,这种教学方法极易挫伤儿童的学习热情。再有,教师还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要为幼儿呈现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
三、结语
总之,幼儿老师在设计幼儿体育活动时要考虑幼儿的认知规律与身体情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将幼儿园心理教育融合到体育运动当中,不仅要求教师选择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而且需要得到家庭与社会的大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姚尧,李慧.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渗透[J].基础教育研究, 2017(17):86-88.
[2]曹俊凤,吴秀锟.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及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導刊, 2007(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