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散文笔法写新闻”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wang_w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通讯是新闻中的巨制,创作难度较大。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通讯作品,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研究和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穆青尝试、提倡的散文笔法在通讯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在人物通讯写作上。此种散文笔法的运用在其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可见一斑。
  【关键词】穆青 散文筆法 新闻通讯
  中国新闻文本写作是不断发展、完善、变化的。从最早的古文体例到后来形成的新华体,都是应时而起,为时而作,与时俱进的。在新闻文本写作中,穆青的“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尝试、成功和倡导,在中国新闻界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以其新闻通讯代表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例,对其散文笔法进行解析,以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和启发。
  1963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开始提倡“用散文笔法写新闻”。他说: “现在,有的同志在尝试着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我个人是赞成这种尝试的。”“比如可以不一定写导语;也可以不一定要有新闻根据;可以夹叙夹议,既有形象的细节描写,又允许有简短的议论和记者的感受;在选择角度的时候,既可以从领导角度来写,也可以从群众角度来写。突破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以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可能随之改变了。”
  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马上向穆青汇报。此前,1964年11月《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已发表过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写的焦裕禄的人物通讯。穆青还是觉得有重新采访、重写的必要,并于1965年12月17日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作为穆青最重要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材料的真实感人。没有焦裕禄的真人真事和真情真意的这些客观事迹存在,无论穆青等人有什么神来之笔都写不出如此之文。但是,同样的人、事,穆青等人写的人物通讯就非同一般了。下面试就其文按照散文笔法的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榜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思想红线”
  
  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这就是所谓的“神不散 ”,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文由8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成篇,而且各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题思想,但是这8个小主题无不是贯穿“榜样”的大主题来展开的。
  作为全文的引子,一开头,作者就用简洁准确冷静的陈述把焦裕禄所面临的“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和“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的兰考推到读者面前。接着,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兰考“灾害景象”图。这样的困难和灾难场景令人不寒而栗!
  面对这样的困难,焦裕禄的态度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榜样”主题的?
  “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第二天……他已经下乡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间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焦裕禄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
  “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这些都已渐现一个务实、坚定、为民的县委书记的新形象,已见一个敢于面对困难,信念坚定,敢于战胜灾魔的县委书记。这也为下文展开作了铺垫。
  接着,作者写焦裕禄亲自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灾害源头做好灾害根源调查,深入群众寻求、研究治“三害”对策,并总结出“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是“兰考的新道路!”。这样作者已经将能够把全县干群凝集到一起战胜“三害”的县委书记的榜样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了——这是以事立人;这是一个坚强的“班长”,是一个信得过的领路人;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
  从第四个标题开始,作者从焦裕禄作为一个党员领导时刻把百姓的冷暖装在心里,视人民为父母的情怀;从对自己、家人严格要求,对同志和风细雨和对犯错误的下级极力挽救、帮助,对群众关爱有加的事迹叙述开去。这些真人真事、真情真意无不凸显焦裕禄同志的真性情,其形象也饱满可感、有血有肉、真实可信。不仅如此,作者所写的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以焦裕禄的活动来展开,通过他的工作、言行以及其部下的工作、言行等等来表现其领导作用和榜样的力量!当然这些主题只有通过描写、议论、抒情等散文常用的多种手法,才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节奏感好而不僵硬、没有说教感。文章最后三个标题“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没有死,他还活着”把生前对同志的爱护、对工作的认真、尽责,并且全然忘记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为了人民,忘记自己的焦裕禄,展现在读者面前。
  总之,在全篇行文中,“榜样”是主线。但每一部分还有各自的中心,只是每一个小中心都是主题的一个方面和表现。
  
  二、表达方式灵活,多用散文常用的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该文主要是运用记叙的行文方式,但是作者为了使文章生动,适时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用数字来记叙兰考的受灾程度,并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灾区面貌,用抒情的笔触来表达对文中主人公的深情。比如在最后一个标题下的文中:“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爆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查看水情;……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文中抒情的地方都是发乎自然。文中还在适当的地方通过议论点明了焦裕禄的精神和意义。比如全文最后一段中:“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撼人心魄。我们在写人物通讯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富有波澜和感染力。
  
  三、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所叙事情多
  
  全文时间跨度从1962年冬直到1965春季,从焦裕禄到兰考上任、工作、生病、逝世到次年春季兰考老百姓的祭奠等等。空间则从兰考县城、兰考火车站,包括堌阳、韩村、秦寨、赵朵楼、双杨树等等公社和所走到的兰考的120多个大队,开封医院、郑州医院、北京医院等等地方。所叙的事情更多,诸如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解灾情,和县委副书记交流,风雪夜召开别开生面的会议,亲自带领“三害”调查队在风沙下雨最厉害的时候去探源头搞调查,冬夜到许楼问寒,对有分歧的同事、犯错误的下级和家人的相处等等,这些事情多而不杂,每件事都有不同的代表性、典型性,都是焦裕禄感人形象的一个侧面和表现。这些也是散文和人物通讯可以共同采用的表达方式。
  该文另外一个特色是,全文的记叙的事情都是有根有据,实事求是的。
  据《穆青传》介绍:“第七稿改完好,穆青再拿给吴冷西(时任新华社社长)看。吴冷西通过,穆青让人把稿子打出清样,寄给周原,让他带着稿子到兰考核对。一再嘱咐:‘必须保证全部事实绝对无误。
  周原带着稿子到兰考,正赶上县委召开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大会。张钦礼(时任兰考县长)拿着稿子在大会上念……在场两千多名干部哭成一片。最后除订正了几个人名地点,大家都认为事实全部准确,一致举手通过。”
  
  参考文献
   (1)穆青:《穆青散文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7月第一版
  (2)张严平:《穆青传》[M],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3)蒙南生:《新闻断想》[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4)谢晖:《新闻文本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5)蒙南生:《当代新闻写作》[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作者: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07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电视剧《蜗居》在将房奴的一系列问题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同时,也引发了受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剧中,住宅不单单是一种物质实体,还是一种媒介。本文以《蜗居》中关于住房的典型对话和场景为文本,分析电视的叙事模式,探讨住宅作为一种媒介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蜗居》 住宅 媒介 隐喻    一、住宅——需求的嬗变    1、人的基本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需求从高到低分为五个层
大富翁李明忽然死了。  杜菲菲带领两位助手前往案发现场调查。李明死于家中卧室床上,午睡时突然肚子疼,保健医生还没来得及救治他就停止了呼吸。当时家中还有一位女保姆,和他的儿子李小明。  说起李小明还有一段故事。李小明4岁那年的某一天,李明带着他去公园玩儿,只接听电话的工夫,李小明就丢了。连儿子都看护不了,妻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再也没回来。李明开始一个人生活,把生意做得越来越大。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
【摘要】本文以我国各界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表现为例,分析了在我国对外传播的主要路径——官方路径与非官方路径中各传播主体的表现,以及此次我国对外传播方式中的不足之处,并就此提出建言。  【关键词】对外传播 哥本哈根 气候外交    北京时间2009年12月18日,为期两周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叹息声中落下了帷幕。近120个国家首脑的到场,全球数十亿人关注,数十万人上街示威,数千人的媒体报道队伍。这次
【摘要】在媒体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报纸文化报道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本文以《成都日报》的《文化壹周》专刊为例,探讨提升党报文化报道的途径。  【关键词】党报 文化报道 《文化壹周》    目前我国媒介环境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相互争夺受众,竞争十分激烈。面对竞争,报纸出路堪忧。网络的优势在于信息的海量性和时效性,广播电视的优势在于画面的生动性和声音的真切性。面对竞争,同时具
第二個凶手
随着媒介融合技术障碍不断被攻破,如今不同媒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数字媒体之间,有线与无线之间,信息采集、生产、传播、存储、显示之间,已经具备联盟的技术基础。数字技术更是打破了媒介的介质壁垒,使同一内容多介质实现成为可能。①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多渠道、多平台、多方位的深层合作与互动,大大增强了媒介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  重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正是在这样一个媒介融合的
【摘要】本文以《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对甲型H1N1流感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地方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特色和需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突发事件 甲型H1N1流感 地方媒体    一、媒体选择与时段界定    本文选取《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作为样本。从地方媒体的权威性来看,《华西都市报》创刊于1995年1月,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是西部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报
【摘要】2008年以来,《海角七号》、《艋舺》等影片掀起了台湾“本土电影”热潮,成为当下华语电影圈重要的“文化事件”。本文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出发,探讨“新锐电影”所反映出的以本土化应对全球化的文化自觉,全球化下本土化呈现出多元文化的冲突与共存。  【关键词】“新锐电影” 全球化 本土文化 多元文化 身份识别    自20世纪80年代“新电影浪潮”后,台湾电影一路向下,跌入低谷。但近年来,以强调“
【摘要】自1988年创刊以来,《大学生》杂志发展迅速,在大学生中取得了极高的认同感,深受大学生欢迎。而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期刊市场,通过解析该杂志的定位和风格,可以了解传统期刊应如何顺应市场要求,实现华丽转身以更好地生存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杂志定位 风格特点     随着杂志种类的增多,杂志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如何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是当下众多媒体从业者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摘要】一部好的电视剧,既要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又要能抓住观众随着电视剧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心理特征;同时还需要在叙事策略和人物塑造上脱颖而出。近年来,谍战片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跟风者众多,其中由姜伟导演的电视剧《潜伏》更是成为备受众广为传颂的佳作,引发了谍战类电视剧新一轮的收视热潮。  【关键词】电视剧 受众 谍战片 《潜伏》    2009年初,电视剧《潜伏》首先在地方台播出,4月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