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四川卫视的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形式多样,内容全面。本文通过对四川卫视“4·20雅安芦山地震”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与评价,探讨其在自然灾害报道上的优点与不足。
【关键词】自然风险 电视新闻 雅安芦山地震 四川卫视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危机事件的产生与解决也都与传播相关。因此,危机传播在化解社会风险和解决社会危机的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4·20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四川卫视在当天就迅速着手“4·20雅安芦山地震”的特别报道,并在接下来的8天当中,推出了一系列有关地震的新闻报道,不仅有利于灾后的地区稳定,还有效地推动了救援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形式丰富多样,相互结合传播
四川卫视的“4·20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结合了演播室播报和外场报道。在新闻演播室中,两位主持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张一弛的节奏感,避免了由于新闻内容趋同而给观众带来的视觉疲劳。
网络信息的运用,不但拓展了信息来源的渠道,更丰富了节目的播报形式,比如微博互动平台,既给了主持人充分表达自己思路的自由,也能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一定的快捷感和新鲜感。而外场报道又分为录播形式与直播形式,直播新闻强调的是现场感和时效性,采用的多是现场主持人解说与现场采访的结合,比如《连夜抢通,宝兴县穆坪交通恢复》。同时有的信息还以电话连线的方式进行传递,比如《通往宝兴的必经之路间断放行》。
除了常规的新闻播报,还有嘉宾参与的形式。主持人将嘉宾请入演播室,与他们共同探讨一个话题,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传递最新的资讯,还可以普及科学知识,更能为抗震救灾行动提供好的建议。比如《抢通“生命通道”》这一节目就是例子。
电视屏幕下方的滚动信息,也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类滚动信息包括寻人启事、天气预报、明星祈福等等,为抗震救灾报道做了有效且必要的补充。
此外,在新闻节目的间隙,不但有《中国爱,为芦山绽放》公益晚会的宣传视频,还有特别的哀悼活动,采用静态字幕和滚动字幕结合的形式,静态字幕内容为“向4·20雅安芦山地震罹难的同胞致以深切的哀悼”,滚动字幕的内容包括地震级数、地震强度、震源深度、波及范围、死伤人数等等信息。这些形式作为此次特别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调节着新闻报道的气氛,而且能有效地吸引电视机前的受众对事件的关注。
二、内容全面详细,基本覆盖灾情
“4·20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涵盖的内容全面而详细,包括灾区的供水(如《芦山县新城区部分通水》)、供电(如《雅安及周边地区停电用户七成多恢复供电》)、交通(如《道路抢通向村一级深入》)、通讯(如《通讯恢复 村民电话报平安》)、天气(如《今日雅安将迎来首场中雨》)、医疗(如《医疗救援队展开工作,保障宝兴伤员治疗》)、卫生(如《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全面展开》)、物资(如《各救助物资已陆续到达震中龙门乡》)等等状况。而且选取的角度十分多样,比如就物资的新闻而言,有中央方面(如《中央财政紧急拨付四川抗震救灾资金10亿元》),有民政部(如《民政部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向灾区发送第三批救灾物资》),有海关总署(如《海关总署:抗震救灾物资可先放行后补手续》,有外交部(如《外交部:中方救灾物资充足,暂不需外国救援力量》),还有退伍老兵(如《退伍老兵连夜送物资 爱心温暖灾区群众》)等等。
三、根据形势报道,分阶段有侧重
持续八天的特别报道中,每个阶段的新闻内容各有侧重。在前三天的报道中,新闻的注意力主要在救人治伤方面,因为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是人们公认的救人黄金期。比如4月22日的新闻《省预备役高射炮师挺进震中,建立野战医院救死扶伤》和《记者亲历:翻山越岭深入灾区》。同时,在前期的报道中,有关中央高层人物的新闻数量也不在少数,旨在展现党中央和政府面对地震的积极举措和坚定态度,比如4月22日的新闻《李克强夜察临时安置点》和《汪洋在四川芦山继续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后期的报道中,则更侧重卫生防疫和基础设施修复方面,比如4月25日的新闻《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全面展开》和《道路抢通向村一级深入》。另外,在后一阶段,新闻的故事化倾向明显,注意力也从集体开始向鲜活的个体转移,着力展现先进人物,讲述感人故事。比如4月25日的《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纪实:震中的感动》和《新闻特写:父母为你撑起一片天》,4月26日的《灵关镇故事》,4月27日的《英雄,请一路走好》等等。
故事化新闻大多是软新闻,软新闻的时效性较低,因此可以安排在后一阶段的报道当中,而且软新闻具有浓浓的人情味,能在情感上吸引受众,给人以温暖和思考。这次特别报道中,四川卫视并未将软新闻和硬新闻割裂开来,在节目中将两者穿插播报,不但调节了节目的节奏,也丰富了新闻的形式。比如《直升机转移太平镇灾区重症群众》和《新闻特写:飞翔在地震灾区的雄鹰》,同样是报道抗震救灾中的直升机部队,分别采用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方式,却有不一样的传播效果。
四、既重人文关怀,又能给出建议
“4·20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在播报新闻的同时,不仅注重人文关怀,还能给出许多指导性意见。比如在播报《今日雅安将迎来首场中雨》这条新闻时,主持人并未仅仅停留在信息本身,因为救灾活动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所以主持人最后做了补充,建议人们提前做好防雨措施和水库安全监测及排查工作。再比如,在《民政部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向灾区发送第三批救灾物资》这条新闻中,解说员建议民众捐助物资尽量走官方渠道,不要盲目涌向灾区,造成交通拥堵,这算是一种理性的指导意见,能够帮助灾区更好的开展救援工作。
4月28日晚,四川卫视以一场名为《中国爱·420芦山强烈地震大型公益特别节目》的公益晚会为阶段性的抗震救灾活动做了一个总结。特别节目中,各路明星或是献唱歌曲,或是讲述故事,表达对灾区群众的深切慰问和对救灾人士的浓浓敬意。四川卫视用公益晚会的形式宣告此次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暂告一个段落。 五、不足与改进
此次四川卫视“4·20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中,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涉及领导与会议的报道缺乏应有的感染力;部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不匹配;与观众互动仍显不足等等。
1、有关领导和会议的新闻缺乏吸引力
以4月22日的报道为例,当天的会议新闻的镜头只是局限于会议现场,画面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又缺少同期声,大多是解说的堆砌,这样极易造成受众的视听疲劳。而另外几则关于高层领导活动的新闻,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李克强夜察临时安置点》,对于这类需要突出现场感的新闻,要充分运用同期声的作用,更有真实性和感染力。因为直接引语能够原生态地再现人物的讲话,是新闻当事人或目击者谈话的真实记录,显示的是记者报道的一种客观手法。再如《王东明深入芦山县老城区察看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和物资保障情况》,这条新闻又是以解说为主,画面为辅,而电视新闻不同于纸质媒体,它在传播中更注重对画面的运用,电视新闻要坚持让现场自己说话。
2、部分新闻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比如4月27日特别报道中的一条新闻《英雄 请一路走好》,它的关注点基本放在了情感的层面,通过对逝者家人及战友的采访,来缅怀两位救援途中遭遇车祸牺牲的烈士。但是对于悲剧发生的原因以及经过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只提到“因避让一辆私家车发生爆胎,载有17名官兵的救灾车辆失控翻下约30米高的山崖,坠入河中。”对于这类新闻,最好能够稍作解释,并有所引申。比如,针对这一路段,震后的路况究竟如何,在赶赴灾区的途中应当注意什么,如何规避类似交通事故的再次发生,这些都是值得挖掘的信息,而且很有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
好新闻应该是人与情、事与情的共生体,但须注意,新闻毕竟不同于文学,它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淋漓尽致地抒情,也不能滥用情感,否则便会适得其反。因此,面对新闻事实,记者对于情感的运用应该适度。
3、部分新闻解说与画面不匹配
此次特别报道画面与解说词在整体上配合得不错,不过仍有改进的空间,比如4月26日的新闻《灵关镇故事》,在配“为了能尽快进入灵关镇了解情况,唐军等一百余名来自德阳的特警队员当夜便赶往灵关镇救灾抢险”这句解说时,画面却是唐军等人白天在街头巡逻的场景,建议换用救灾队员徒步进入灵关镇的画面。
画面是语言的画面, 解说是画面的解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完成形象塑造和表现主题的任务,画面依靠解说去充实, 解说依附画面而存在,两者紧密配合才能实现1 1> 2 的总体效果。
4、与受众互动仍显不足
面对灾情,四川卫视更多的是根据以往经验对事件进行报道,但是不同的震区有不同的灾情,如果能够搭建出一个更大的互动平台,让媒体与民众的信息实现更充分的交流,不仅有利于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进一步丰富新闻的内容,同时也给受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情况、答疑解惑的良好渠道。□
参考文献
①李文明、吕福玉,《论突发事件的电视传播——以汶川特大地震前期电视报道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8(3)
②程前,《我国电视媒体灾害报道的话语转型——以中央电视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重大灾害事件报道为例》[J].《电视研究》,2011(1)
③姜帆,《从“风险社会”视角谈中国传媒社会功能的扩展》[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9(3)
④李明德、王蓓,《危机传播在风险社会中的作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⑤赵华琳,《电视编辑中画面与解说词探微》[J].《编辑之友》,2001(5)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实习编辑:邹君然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自然风险 电视新闻 雅安芦山地震 四川卫视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危机事件的产生与解决也都与传播相关。因此,危机传播在化解社会风险和解决社会危机的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4·20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四川卫视在当天就迅速着手“4·20雅安芦山地震”的特别报道,并在接下来的8天当中,推出了一系列有关地震的新闻报道,不仅有利于灾后的地区稳定,还有效地推动了救援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形式丰富多样,相互结合传播
四川卫视的“4·20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结合了演播室播报和外场报道。在新闻演播室中,两位主持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张一弛的节奏感,避免了由于新闻内容趋同而给观众带来的视觉疲劳。
网络信息的运用,不但拓展了信息来源的渠道,更丰富了节目的播报形式,比如微博互动平台,既给了主持人充分表达自己思路的自由,也能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一定的快捷感和新鲜感。而外场报道又分为录播形式与直播形式,直播新闻强调的是现场感和时效性,采用的多是现场主持人解说与现场采访的结合,比如《连夜抢通,宝兴县穆坪交通恢复》。同时有的信息还以电话连线的方式进行传递,比如《通往宝兴的必经之路间断放行》。
除了常规的新闻播报,还有嘉宾参与的形式。主持人将嘉宾请入演播室,与他们共同探讨一个话题,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传递最新的资讯,还可以普及科学知识,更能为抗震救灾行动提供好的建议。比如《抢通“生命通道”》这一节目就是例子。
电视屏幕下方的滚动信息,也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类滚动信息包括寻人启事、天气预报、明星祈福等等,为抗震救灾报道做了有效且必要的补充。
此外,在新闻节目的间隙,不但有《中国爱,为芦山绽放》公益晚会的宣传视频,还有特别的哀悼活动,采用静态字幕和滚动字幕结合的形式,静态字幕内容为“向4·20雅安芦山地震罹难的同胞致以深切的哀悼”,滚动字幕的内容包括地震级数、地震强度、震源深度、波及范围、死伤人数等等信息。这些形式作为此次特别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调节着新闻报道的气氛,而且能有效地吸引电视机前的受众对事件的关注。
二、内容全面详细,基本覆盖灾情
“4·20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涵盖的内容全面而详细,包括灾区的供水(如《芦山县新城区部分通水》)、供电(如《雅安及周边地区停电用户七成多恢复供电》)、交通(如《道路抢通向村一级深入》)、通讯(如《通讯恢复 村民电话报平安》)、天气(如《今日雅安将迎来首场中雨》)、医疗(如《医疗救援队展开工作,保障宝兴伤员治疗》)、卫生(如《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全面展开》)、物资(如《各救助物资已陆续到达震中龙门乡》)等等状况。而且选取的角度十分多样,比如就物资的新闻而言,有中央方面(如《中央财政紧急拨付四川抗震救灾资金10亿元》),有民政部(如《民政部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向灾区发送第三批救灾物资》),有海关总署(如《海关总署:抗震救灾物资可先放行后补手续》,有外交部(如《外交部:中方救灾物资充足,暂不需外国救援力量》),还有退伍老兵(如《退伍老兵连夜送物资 爱心温暖灾区群众》)等等。
三、根据形势报道,分阶段有侧重
持续八天的特别报道中,每个阶段的新闻内容各有侧重。在前三天的报道中,新闻的注意力主要在救人治伤方面,因为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是人们公认的救人黄金期。比如4月22日的新闻《省预备役高射炮师挺进震中,建立野战医院救死扶伤》和《记者亲历:翻山越岭深入灾区》。同时,在前期的报道中,有关中央高层人物的新闻数量也不在少数,旨在展现党中央和政府面对地震的积极举措和坚定态度,比如4月22日的新闻《李克强夜察临时安置点》和《汪洋在四川芦山继续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后期的报道中,则更侧重卫生防疫和基础设施修复方面,比如4月25日的新闻《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全面展开》和《道路抢通向村一级深入》。另外,在后一阶段,新闻的故事化倾向明显,注意力也从集体开始向鲜活的个体转移,着力展现先进人物,讲述感人故事。比如4月25日的《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纪实:震中的感动》和《新闻特写:父母为你撑起一片天》,4月26日的《灵关镇故事》,4月27日的《英雄,请一路走好》等等。
故事化新闻大多是软新闻,软新闻的时效性较低,因此可以安排在后一阶段的报道当中,而且软新闻具有浓浓的人情味,能在情感上吸引受众,给人以温暖和思考。这次特别报道中,四川卫视并未将软新闻和硬新闻割裂开来,在节目中将两者穿插播报,不但调节了节目的节奏,也丰富了新闻的形式。比如《直升机转移太平镇灾区重症群众》和《新闻特写:飞翔在地震灾区的雄鹰》,同样是报道抗震救灾中的直升机部队,分别采用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方式,却有不一样的传播效果。
四、既重人文关怀,又能给出建议
“4·20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在播报新闻的同时,不仅注重人文关怀,还能给出许多指导性意见。比如在播报《今日雅安将迎来首场中雨》这条新闻时,主持人并未仅仅停留在信息本身,因为救灾活动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所以主持人最后做了补充,建议人们提前做好防雨措施和水库安全监测及排查工作。再比如,在《民政部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向灾区发送第三批救灾物资》这条新闻中,解说员建议民众捐助物资尽量走官方渠道,不要盲目涌向灾区,造成交通拥堵,这算是一种理性的指导意见,能够帮助灾区更好的开展救援工作。
4月28日晚,四川卫视以一场名为《中国爱·420芦山强烈地震大型公益特别节目》的公益晚会为阶段性的抗震救灾活动做了一个总结。特别节目中,各路明星或是献唱歌曲,或是讲述故事,表达对灾区群众的深切慰问和对救灾人士的浓浓敬意。四川卫视用公益晚会的形式宣告此次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暂告一个段落。 五、不足与改进
此次四川卫视“4·20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中,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涉及领导与会议的报道缺乏应有的感染力;部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不匹配;与观众互动仍显不足等等。
1、有关领导和会议的新闻缺乏吸引力
以4月22日的报道为例,当天的会议新闻的镜头只是局限于会议现场,画面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又缺少同期声,大多是解说的堆砌,这样极易造成受众的视听疲劳。而另外几则关于高层领导活动的新闻,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李克强夜察临时安置点》,对于这类需要突出现场感的新闻,要充分运用同期声的作用,更有真实性和感染力。因为直接引语能够原生态地再现人物的讲话,是新闻当事人或目击者谈话的真实记录,显示的是记者报道的一种客观手法。再如《王东明深入芦山县老城区察看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和物资保障情况》,这条新闻又是以解说为主,画面为辅,而电视新闻不同于纸质媒体,它在传播中更注重对画面的运用,电视新闻要坚持让现场自己说话。
2、部分新闻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比如4月27日特别报道中的一条新闻《英雄 请一路走好》,它的关注点基本放在了情感的层面,通过对逝者家人及战友的采访,来缅怀两位救援途中遭遇车祸牺牲的烈士。但是对于悲剧发生的原因以及经过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只提到“因避让一辆私家车发生爆胎,载有17名官兵的救灾车辆失控翻下约30米高的山崖,坠入河中。”对于这类新闻,最好能够稍作解释,并有所引申。比如,针对这一路段,震后的路况究竟如何,在赶赴灾区的途中应当注意什么,如何规避类似交通事故的再次发生,这些都是值得挖掘的信息,而且很有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
好新闻应该是人与情、事与情的共生体,但须注意,新闻毕竟不同于文学,它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淋漓尽致地抒情,也不能滥用情感,否则便会适得其反。因此,面对新闻事实,记者对于情感的运用应该适度。
3、部分新闻解说与画面不匹配
此次特别报道画面与解说词在整体上配合得不错,不过仍有改进的空间,比如4月26日的新闻《灵关镇故事》,在配“为了能尽快进入灵关镇了解情况,唐军等一百余名来自德阳的特警队员当夜便赶往灵关镇救灾抢险”这句解说时,画面却是唐军等人白天在街头巡逻的场景,建议换用救灾队员徒步进入灵关镇的画面。
画面是语言的画面, 解说是画面的解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完成形象塑造和表现主题的任务,画面依靠解说去充实, 解说依附画面而存在,两者紧密配合才能实现1 1> 2 的总体效果。
4、与受众互动仍显不足
面对灾情,四川卫视更多的是根据以往经验对事件进行报道,但是不同的震区有不同的灾情,如果能够搭建出一个更大的互动平台,让媒体与民众的信息实现更充分的交流,不仅有利于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进一步丰富新闻的内容,同时也给受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情况、答疑解惑的良好渠道。□
参考文献
①李文明、吕福玉,《论突发事件的电视传播——以汶川特大地震前期电视报道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8(3)
②程前,《我国电视媒体灾害报道的话语转型——以中央电视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重大灾害事件报道为例》[J].《电视研究》,2011(1)
③姜帆,《从“风险社会”视角谈中国传媒社会功能的扩展》[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9(3)
④李明德、王蓓,《危机传播在风险社会中的作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⑤赵华琳,《电视编辑中画面与解说词探微》[J].《编辑之友》,2001(5)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实习编辑:邹君然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