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在飞机上享受美酒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但是美酒的选择随着头等舱、商务舱和经济舱而有所不同,若想品尝到更好的酒,那么就得花更多的钱。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飞机的“黄金时代”,当时不论经济舱还是头等舱,酒水都是免费供应的,而且供应的酒水不会因为免费而大打折扣,当然当时的机票价格亦不菲。想回到过去,看机上酒水如何从奢侈享受,到飞入寻常。
飞机在平稳飞行。窝在茧式座椅的旅客接过空姐微笑奉上的迎宾香槟,配上烟熏三文鱼在浅尝慢酌中开始愉悦的旅途,经济舱的乘客则只能在填鸭式的窄小座位里暗暗羡慕,又忍不住感叹一如今即便最宽敞的经济舱座位也比1990年代最狭窄的经济舱座位要窄。而飞行服务也随着座位的变小而缩水,不少航空公司的乘务员在减少,西捷航空甚至曾只为50名乘客配备1位乘务员,而葡萄酒等餐饮服务也大不如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金期已经成为只能遥遥观望感叹的过去。
酒水一律免费供应
1918年,美国开通了纽约一华盛顿一芝加哥世界上首条航线,由此揭开了民用航空发展的序幕。但早期的飞行不仅机场简陋、飞行颠簸,航空公司还不提供航空餐,直到1927年5月1日,英国航空公司的前身帝国航空公司在从伦敦到巴黎的航班上第一次引入了航空餐,不过,是收费的。
到20世纪30年代,航空公司就已开始在飞机上提供美味的葡萄酒、烤鸡、甜点、咖啡等食物,其中法国航空公司(Air France)在1933年创立时就在头等舱供应葡萄酒。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飞机旅行进入“黄金时代”。在这个一张机票要花掉普通人半年多薪水的年代,经济舱和现在商务舱差不多,而头等舱则像现在的宾馆房间一样宽敞。飞机客舱俨然一个名流会聚的高雅场所,飞机旅行体验奢华、大气、优雅。男士往往穿上西装,甚至打上领带,女士一身时尚的服装配以首饰,高贵优雅地走进宽敞的客舱,点一两杯葡萄酒,或者和朋友喝喝下午茶,打打牌,叫上空姐一起下下国际象棋,烟瘾犯了的时候还可以直接拿出香烟,说不定衣着性感的空姐会为你点火,厨师还会来到乘客身边精心准备美食。
在“黄金时代”期间,不论经济舱还是头等舱,酒水都是免费供应的,而且供应的酒水不会因为免费而大打折扣,来自名产区的好酒就常常闪亮登场,其中在上世纪60年代,世界上最古老、最驰名的白兰地酒——马爹利就普遍出现在飞机餐的酒单里。当走进美联航休息室,乘务员还会把香槟端到你面前。当然,你也可以到美国西南航空让穿着热裤、皮靴的空姐准备一杯“激情潘趣酒(Punch)”或“爱情药水”。在飞机上尽情享用完美酒后,到下飞机时乘客常常已经喝得醉醺醺了。
豪华空中酒吧
如果一个人出行不甘于独酌的寂寞,还可以走进钢琴酒吧,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和其他乘客闲聊。其实空中酒吧并不是21世纪的新鲜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航空公司就开始为国际航线提供了酒吧,例如波音的双层同温层飞机。在长途飞行中,当享用完晚餐后,乘客们就三三两两地到酒吧点起香烟斟点小酒天南地北地闲聊,空姐们还会不时周到地送上水果或酒水。而一个个酒瓶也就随意地放在吧台上,不是像如今那样被空姐小心翼翼地装进密封铁箱里。
在70年代,美国航空麦道DC-10经济舱机上就设有酒吧,而美航在空中皇后波音747的底层客舱也设置了一个宽敞、豪华的钢琴酒吧,在3万英尺的高空上旅客一边听着现场演奏一边品味杯中香气浓郁的酒,优哉游哉。不过,由于给钢琴调音困难,再加上一点轻微的乱流或颠簸的降落都可能立刻改变传统钢琴的音调,后来美航将钢琴换成了电子琴。
而法航、大陆航空(已并入美联航)和美联航则为乘客们提供鸡尾酒吧台服务。在法航的头等舱里乘客们常常三三两两地站在吧台前闲聊,或者坐在周围的座椅上享受美酒点心。在大陆航空的头等舱里,吧台常常在房间中心,座椅往往成对布局,夫妇或者结伴出行的旅客可以坐到一起一边喝酒一边亲密私语。单独出现或单身的乘客也不用担心,吧台旁还留有宽敞空间供乘客与美貌性格的乘务员搭讪。
大型航空公司设有宽敞豪华而富有人情味的酒吧,富豪名流的私人飞机则有个性、小而精的酒吧。在六七十年代,硬摇滚和重金属音乐的鼻祖、红极一时的齐柏林飞艇乐队(LedZepprlin)的私人飞机上就有酒吧,并有酒吧招待专门调酒。而在1960年,花花公子创始人休·海夫纳(Hugh Hefner)就以500万美元买下了一架定制型私人飞机,并将其取名为巨兔女郎(the Big Bunny)。“巨兔女郎”在政府特殊许可下成为第一架外表被漆成黑色的私人飞机,机内设施豪华无比,不仅仅有酒吧、整整一间的迪斯科舞厅,还有巨型客厅、会议室、单人卧室、淋浴间、两面电影投影仪等。在那个年代,有机会到“巨兔女郎”上与花花公子、兔女郎们一起在高空上跳跳舞、喝杯酒可不是普通人花钱就能买来的机会。
从嗑瓜子到免费喝茅台酒
与国外的航空巨头相比,起步晚的新中国民航业所提供的餐饮显得略为寒碜。
发展起步于1949年的新中国民航业在改革开放后才建立起发展的基本框架,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真正起飞。建国初,我国只有12条短程航线,在1950年7月开辟了三条从国内飞苏联的国际航线,1950年8月开辟两条国内固定航线。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依然没有航空公司,只有规模很小的中国民航,驻香港的办事处就位于中环的一个阁楼上,只有四五个工作人员,而能去坐飞机的也大多是因公出差的政府官员。那时,在飞机上吃饭是个大问题,出门之前一定要填饱肚子,飞机上不提供餐饮,食物和水都要自备。70年代中后期虽然开始有了食物,但很不规范。有人就试过坐飞机从兰州飞往北京时,机上就给每人发了一包兰州大瓜子,乘客们从兰州一路嗑瓜子嗑到了北京。
不过乘客对餐饮的尴尬无奈还是可以被乘坐时获赠的精美礼品抚慰一番,其中有些飞机的头等舱会发放十支装的“白毛女”雪茄烟。更让今天的旅客感慨万分的是,在1975年开始,乘坐中国民航国际航班的旅客都可免费获赠茅台酒1瓶,后来改为免费供应。这种在飞机上免费喝茅台酒的待遇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取消。当时一瓶特供茅台酒大约10元钱,一张机票是四五十块钱,普通老百姓一个月只能挣三四十块钱。可见在当时的有限条件里,中国民航对旅客还是颇有诚意的。 等级分明的飞行体验
20世纪80年代后,空中旅行渐渐从奢侈品变成消费品,在飞机上喝葡萄酒不再是贵族精英的特权,越来越多的乘客开始走上飞机享用美酒。早在2005年,法航的乘客就大约喝掉100万瓶香槟、70万瓶葡萄酒以及175毫升的迷你瓶葡萄酒900万瓶。
80%的航班收入来自20%的旅客,这一公认的二八定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航空公司的市场和服务理念。坐在头等舱和商务舱的20%的客人可谓航空公司的生存根本,决定行业参与者的最终命运。为了给这20%的金主提供更优质的航空体验,航空公司使尽浑身解数,不惜花重本。例如英国航空公司就曾斥资1亿英镑用于提高商务舱座椅的舒适度,并为商务舱乘客提供机上酒吧等服务。
民航可谓万里高空的房地产,为了让客舱的每一平方英寸的面积产生尽可能大的收益,航空公司需要对机舱的有限空间进行最划算的分配。毫无疑问,备受重视的一方往往得到更多的资源,于是头等舱和经济舱在不断拉开差距。前面座位的空间在扩展,而中间、后排的座位行距和横向距离在缩小,而它们彼此间的酒水供应也呈明显差异。
不同飞机舱位对应着精准的服务与设施,越高级的舱位所提供的酒水品种越丰富。例如南航为头等舱旅客提供中餐、西餐,8种以上的饮料酒水;为经济舱则配备5种以上饮料酒水。而新加坡航空公司的豪华套房和头等舱上供应着2个品牌的香槟酒一唐培里侬香槟和库克陈年香槟,以及来自法国、意大利、新西兰、美国等国家的10种葡萄酒,包括标志性佳酿二级庄园波尔多红酒、产自新西兰马尔堡的云雾之湾长相思葡萄酒;在商务舱则供应1种特级香槟及来自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的13种葡萄酒;而经济舱则只供应来自法国、德国的3种葡萄酒及1种香槟。然而在一些乘客看来,能够在经济舱提供香槟的航空公司已算是业界良心。
尽管现在各大航空公司都越来越重视飞机上的酒水服务,在菜单酒单上颇费心思,但是分等级体验越来越明显。位于民航经济结构下层的大多数旅客挤在“沙丁鱼舱”(经济舱)里享受着与其价位相匹配的酒水等服务,感叹这只有头等舱旅客才能享用的酒吧等设施,可以理解现实经济学,可是与曾经的“黄金时代”相比,把等级框架复制到机舱的现在似乎显得太冷冰冰。
当飞行旅行不再是一种奢侈体验,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普通消费,航空公司如何实现并保持盈利,而旅客又怎么樣享受性价比高又不至于等级那么鲜明的体验?这并不是只在经济舱推广香槟就能简单解决的现实矛盾。
飞机在平稳飞行。窝在茧式座椅的旅客接过空姐微笑奉上的迎宾香槟,配上烟熏三文鱼在浅尝慢酌中开始愉悦的旅途,经济舱的乘客则只能在填鸭式的窄小座位里暗暗羡慕,又忍不住感叹一如今即便最宽敞的经济舱座位也比1990年代最狭窄的经济舱座位要窄。而飞行服务也随着座位的变小而缩水,不少航空公司的乘务员在减少,西捷航空甚至曾只为50名乘客配备1位乘务员,而葡萄酒等餐饮服务也大不如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金期已经成为只能遥遥观望感叹的过去。
酒水一律免费供应
1918年,美国开通了纽约一华盛顿一芝加哥世界上首条航线,由此揭开了民用航空发展的序幕。但早期的飞行不仅机场简陋、飞行颠簸,航空公司还不提供航空餐,直到1927年5月1日,英国航空公司的前身帝国航空公司在从伦敦到巴黎的航班上第一次引入了航空餐,不过,是收费的。
到20世纪30年代,航空公司就已开始在飞机上提供美味的葡萄酒、烤鸡、甜点、咖啡等食物,其中法国航空公司(Air France)在1933年创立时就在头等舱供应葡萄酒。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飞机旅行进入“黄金时代”。在这个一张机票要花掉普通人半年多薪水的年代,经济舱和现在商务舱差不多,而头等舱则像现在的宾馆房间一样宽敞。飞机客舱俨然一个名流会聚的高雅场所,飞机旅行体验奢华、大气、优雅。男士往往穿上西装,甚至打上领带,女士一身时尚的服装配以首饰,高贵优雅地走进宽敞的客舱,点一两杯葡萄酒,或者和朋友喝喝下午茶,打打牌,叫上空姐一起下下国际象棋,烟瘾犯了的时候还可以直接拿出香烟,说不定衣着性感的空姐会为你点火,厨师还会来到乘客身边精心准备美食。
在“黄金时代”期间,不论经济舱还是头等舱,酒水都是免费供应的,而且供应的酒水不会因为免费而大打折扣,来自名产区的好酒就常常闪亮登场,其中在上世纪60年代,世界上最古老、最驰名的白兰地酒——马爹利就普遍出现在飞机餐的酒单里。当走进美联航休息室,乘务员还会把香槟端到你面前。当然,你也可以到美国西南航空让穿着热裤、皮靴的空姐准备一杯“激情潘趣酒(Punch)”或“爱情药水”。在飞机上尽情享用完美酒后,到下飞机时乘客常常已经喝得醉醺醺了。
豪华空中酒吧
如果一个人出行不甘于独酌的寂寞,还可以走进钢琴酒吧,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和其他乘客闲聊。其实空中酒吧并不是21世纪的新鲜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航空公司就开始为国际航线提供了酒吧,例如波音的双层同温层飞机。在长途飞行中,当享用完晚餐后,乘客们就三三两两地到酒吧点起香烟斟点小酒天南地北地闲聊,空姐们还会不时周到地送上水果或酒水。而一个个酒瓶也就随意地放在吧台上,不是像如今那样被空姐小心翼翼地装进密封铁箱里。
在70年代,美国航空麦道DC-10经济舱机上就设有酒吧,而美航在空中皇后波音747的底层客舱也设置了一个宽敞、豪华的钢琴酒吧,在3万英尺的高空上旅客一边听着现场演奏一边品味杯中香气浓郁的酒,优哉游哉。不过,由于给钢琴调音困难,再加上一点轻微的乱流或颠簸的降落都可能立刻改变传统钢琴的音调,后来美航将钢琴换成了电子琴。
而法航、大陆航空(已并入美联航)和美联航则为乘客们提供鸡尾酒吧台服务。在法航的头等舱里乘客们常常三三两两地站在吧台前闲聊,或者坐在周围的座椅上享受美酒点心。在大陆航空的头等舱里,吧台常常在房间中心,座椅往往成对布局,夫妇或者结伴出行的旅客可以坐到一起一边喝酒一边亲密私语。单独出现或单身的乘客也不用担心,吧台旁还留有宽敞空间供乘客与美貌性格的乘务员搭讪。
大型航空公司设有宽敞豪华而富有人情味的酒吧,富豪名流的私人飞机则有个性、小而精的酒吧。在六七十年代,硬摇滚和重金属音乐的鼻祖、红极一时的齐柏林飞艇乐队(LedZepprlin)的私人飞机上就有酒吧,并有酒吧招待专门调酒。而在1960年,花花公子创始人休·海夫纳(Hugh Hefner)就以500万美元买下了一架定制型私人飞机,并将其取名为巨兔女郎(the Big Bunny)。“巨兔女郎”在政府特殊许可下成为第一架外表被漆成黑色的私人飞机,机内设施豪华无比,不仅仅有酒吧、整整一间的迪斯科舞厅,还有巨型客厅、会议室、单人卧室、淋浴间、两面电影投影仪等。在那个年代,有机会到“巨兔女郎”上与花花公子、兔女郎们一起在高空上跳跳舞、喝杯酒可不是普通人花钱就能买来的机会。
从嗑瓜子到免费喝茅台酒
与国外的航空巨头相比,起步晚的新中国民航业所提供的餐饮显得略为寒碜。
发展起步于1949年的新中国民航业在改革开放后才建立起发展的基本框架,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真正起飞。建国初,我国只有12条短程航线,在1950年7月开辟了三条从国内飞苏联的国际航线,1950年8月开辟两条国内固定航线。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依然没有航空公司,只有规模很小的中国民航,驻香港的办事处就位于中环的一个阁楼上,只有四五个工作人员,而能去坐飞机的也大多是因公出差的政府官员。那时,在飞机上吃饭是个大问题,出门之前一定要填饱肚子,飞机上不提供餐饮,食物和水都要自备。70年代中后期虽然开始有了食物,但很不规范。有人就试过坐飞机从兰州飞往北京时,机上就给每人发了一包兰州大瓜子,乘客们从兰州一路嗑瓜子嗑到了北京。
不过乘客对餐饮的尴尬无奈还是可以被乘坐时获赠的精美礼品抚慰一番,其中有些飞机的头等舱会发放十支装的“白毛女”雪茄烟。更让今天的旅客感慨万分的是,在1975年开始,乘坐中国民航国际航班的旅客都可免费获赠茅台酒1瓶,后来改为免费供应。这种在飞机上免费喝茅台酒的待遇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取消。当时一瓶特供茅台酒大约10元钱,一张机票是四五十块钱,普通老百姓一个月只能挣三四十块钱。可见在当时的有限条件里,中国民航对旅客还是颇有诚意的。 等级分明的飞行体验
20世纪80年代后,空中旅行渐渐从奢侈品变成消费品,在飞机上喝葡萄酒不再是贵族精英的特权,越来越多的乘客开始走上飞机享用美酒。早在2005年,法航的乘客就大约喝掉100万瓶香槟、70万瓶葡萄酒以及175毫升的迷你瓶葡萄酒900万瓶。
80%的航班收入来自20%的旅客,这一公认的二八定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航空公司的市场和服务理念。坐在头等舱和商务舱的20%的客人可谓航空公司的生存根本,决定行业参与者的最终命运。为了给这20%的金主提供更优质的航空体验,航空公司使尽浑身解数,不惜花重本。例如英国航空公司就曾斥资1亿英镑用于提高商务舱座椅的舒适度,并为商务舱乘客提供机上酒吧等服务。
民航可谓万里高空的房地产,为了让客舱的每一平方英寸的面积产生尽可能大的收益,航空公司需要对机舱的有限空间进行最划算的分配。毫无疑问,备受重视的一方往往得到更多的资源,于是头等舱和经济舱在不断拉开差距。前面座位的空间在扩展,而中间、后排的座位行距和横向距离在缩小,而它们彼此间的酒水供应也呈明显差异。
不同飞机舱位对应着精准的服务与设施,越高级的舱位所提供的酒水品种越丰富。例如南航为头等舱旅客提供中餐、西餐,8种以上的饮料酒水;为经济舱则配备5种以上饮料酒水。而新加坡航空公司的豪华套房和头等舱上供应着2个品牌的香槟酒一唐培里侬香槟和库克陈年香槟,以及来自法国、意大利、新西兰、美国等国家的10种葡萄酒,包括标志性佳酿二级庄园波尔多红酒、产自新西兰马尔堡的云雾之湾长相思葡萄酒;在商务舱则供应1种特级香槟及来自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的13种葡萄酒;而经济舱则只供应来自法国、德国的3种葡萄酒及1种香槟。然而在一些乘客看来,能够在经济舱提供香槟的航空公司已算是业界良心。
尽管现在各大航空公司都越来越重视飞机上的酒水服务,在菜单酒单上颇费心思,但是分等级体验越来越明显。位于民航经济结构下层的大多数旅客挤在“沙丁鱼舱”(经济舱)里享受着与其价位相匹配的酒水等服务,感叹这只有头等舱旅客才能享用的酒吧等设施,可以理解现实经济学,可是与曾经的“黄金时代”相比,把等级框架复制到机舱的现在似乎显得太冷冰冰。
当飞行旅行不再是一种奢侈体验,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普通消费,航空公司如何实现并保持盈利,而旅客又怎么樣享受性价比高又不至于等级那么鲜明的体验?这并不是只在经济舱推广香槟就能简单解决的现实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