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之美:《故都的秋》的一种观照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侘寂”一词,最初来源于中国禅宗思想,后成为日本传统美学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侘”指孤寂、清瘦或者凋零;“寂”指幽静、刻苦简朴地与自然独居。侘寂的美学观认为老旧的物体或人在粗糙残缺的外表下,会显露一种自然朴拙充满岁月感的美。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将这种侘寂的美学运用得恰到好处又带有浓烈的个性化色彩。按照孙绍振的观点,中国古诗词中写秋天往往流露出岁暮将至无可奈何的悲叹与惋惜之情,但郁达夫却以愁绪为美,将这种愁苦的重压当做可欣赏的对象。传统的悲秋主题在他的笔下少了几许沉重与伤感,秋天固有的悲凉意味、秋天所引起的生命的衰竭与死亡在作者看来就带有某种美好的意味。诗人沉浸于这北平的秋季,不仅觉察不出其悲苦感,而且将它当成一种人生的享受,这是一种高雅而唯美的境界。
  怀着对北平之秋的熱爱与眷念之情,郁达夫不远千里,几经辗转,要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清”“静”“悲凉”是他心中对故都之秋景的定位。“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也写得出的,悲秋之意在传统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但别人爱秋是为悲秋,秋只是抒情遣怀的借口,郁达夫的爱秋,却是真的留恋那秋之衰竭、残破与空寂之美。
  你看,他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静对着“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就一定要是这样破败不堪的老屋子,还需是租住来的,方能合他的口味。清晨,“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眼前看到的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耳边听见的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叶片堆积的苦茶,高远澄澈的天空、寂静到无声的环境构成侘寂美学中追求的朴素安静的境界。在清冷的秋晨,经过一夜的消耗,腹中空空去消受那杯极浓的苦茶,那茶的苦味对于他,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美的哲学。摒弃物质与艳丽,繁琐与丰满,所以郁达夫所欣赏的美好的生活画面是:“细数”“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 静对“破壁腰中”“喇叭似的蓝朵牵牛花(朝荣)”,秋意就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十分。对于牵牛花,他亦有着自己的偏爱:蓝白这种冷色调最佳,清淡素朴,紫黑色带有某种幽深隐秘的意味,次之;红色,哪怕是淡红色也是与那侘寂之美极不相融的。在牵牛花底,作者还要有意选择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那瘦弱单薄的花朵,是在破壁腰中孤单的存在,枯瘦衰败的秋草作为陪衬,为着使那悲凉的秋意或难以言说的禅意更进一层。
  郁达夫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景观,也不描绘城市内外众多优美的风光、绚丽的色彩,那些景观和色彩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都没有他心目中所追求的美学内涵,与他的性格气质不符。破旧的屋子、浓厚的苦茶、低矮坍塌的围墙、蓝白朵的牵牛花、衰败的枯草等一系列寻常的景象,经平日里的细心观察,早就深得其味,所以他信手拈来又行云流水的文字看似朴素寡淡到了极点,正暗合了以少见多、重简素轻繁琐的禅宗精神,饱含了深沉悠远的意味。
  北国的“落蕊”写得极妙。它“像花而又不是花”,经过一夜风雨洗礼,清晨会铺满地面。用脚踏上去,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只能敏感地捕捉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那该是怎样的一种体验。若非是心中全然空寂,又怎能感知这渺小如尘的生命。那灰土的上面经扫帚带过留下来的条条丝纹,本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景象,但作者却赋予它太多的情感,比如细腻、清闲,潜意识里还觉得它带有点落寞。面对象征生命的衰败与死亡的“落蕊”,为什么作者既没有显示怜悯的情绪,也没有流露出因其消逝而引起的不安与不舍,反倒是安然从容地用脚踏上去呢?孙绍振引用了日本的“幽玄美”“物哀美”理论来阐释,认为作者“并非把植物的死亡当做痛苦的事,反而把文章带进优美的、雅趣的极致”。
  郁达夫认为,对秋的歌颂与悲啼乃是人类共通的情绪。他体验的秋之味是那般与众不同,深沉又严厉,萧索又幽远。他沉醉于北平的秋天,从秋天带来的衰败与死亡感知颓废之趣,唤醒内心对美的感知,享受这独属于他的有滋味的秋天。为了挽留这秋,他甚至说不惜折去寿命的三分之二,来换得一个零头。将这份秋味看得比生命还要贵重,这该是怎样一种热爱啊!
  侘寂美学观念从生发之初,追随禅宗精神之始,就摆脱了对万物外在形式的关注,强调从内在去理解生命形式。这种侘寂的美学观念表现在郁达夫的身上并不是偶然,郁达夫的一生,可以用多灾多难来形容。三岁时父亲早逝,家境贫穷,母亲为家人的生计奔波无暇给他关爱,童年的郁达夫在孤独而寂寞中度过,以至于后来他在《自传》的第一章将自己的降世称作“悲剧的出生”;长大后,他靠其兄长资助上学,并留学日本,但在异乡求学期间备受歧视,这在他的心湖里又投射进悲伤的阴影;他的一生有过三位妻子,可惜得到的却是失落与伤害。郁达夫孤寂而悲凉的一生,正契合了侘寂美学中“残缺不全”“寒酸贫穷”“冷瘦枯萎”“寂寞幽暗”等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士大夫倾向的读书人,这种有太多缺憾的人生经历,使得郁达夫笔下的文字明显带有侘寂美学的特征。翻看郁达夫的散文,会发现“病”“死”“中年”以及“秋”这些意象频频出现,流通串联在文字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浪漫主义倾向。他的作品侧重于表现自我感受:既有对旧社会的抗争与激愤之情,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流露以及悒郁感伤的心灵倾诉。残缺但并不突兀,于衰老悲叹中渗透出浓郁的美感,这都是侘寂美学的体现。
  因此,不论是先天的气质禀性,还是后天的浸淫润染,郁达夫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侘寂美学观念的追求,《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也不例外。
  [作者通联:安徽安庆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并研究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于儿童不敏感川崎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儿童川崎病住院患儿70例
目的探讨丙卡特罗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慢性咳嗽患儿分到观察组(n=60例)和对照组(n=60例),对照组患儿
<正> 随着粮食流通中“稳购、压销、提价、改革”方案的逐步实施,今后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的增量大部将按照市场调节的轨道组织流通,预计到九十年代末期,我国主要农产品将
一、米铺与米市两宋都城的人口,均在一百万上下,是宋代人口最多的两大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一百万人口,每人一天二升计算,每天耗粮即达数万石,每年的耗粮更为巨大。每年
如标题所示的观点并不是一个新的观点,但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却有必要加以重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对学生的想象力要求有了一种分化或者说背离的倾向,合理的想象已经得不到支撑,穿越式的想象倒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作文教学导向有关,与学生所处的信息社会有关,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作文教学中对这样的现象进行纠偏,以让学生的思维回到正确的想象轨道上来。  
【正】项苏云说,我平生只和父亲在延安相处了十二天,对于母亲,我只能凭一张模糊的照片来辨认她的模样,体味一下那遥不可及的母爱。战争年代的残酷,剥夺了童年项苏云的幸福家
【正】肖家营社区是一个资源雄厚,充满活力的实体经济组织,总人口4800余人,总户数1200余户,土地总面积7200余亩,其中旧村面积800余亩,有待于开发的土地5000余亩。
当前的初中学生作文命题视域广阔,写景、写物、写人等几乎无所不包,记述文、说明文、议论文均有涉猎。作文无非追求“传神”二字,于是语文教师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非要教着学生甚至是逼着学生写出好的作文来。虽然说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但客观上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可是这种外力的施加毕竟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内驱力的,要让学生在离开了教师的指导之后还能作出好文,笔者以为关键还在于在日常的教
相对于人身迫害和经济剥削,对言语虐待的探讨更为困难。通常政治、经济等有形压力形成的压迫机制较为显现,施行压迫的过程可以被实录或实证;压迫造成的伤害容易被确认、被验
郝鹏举曾为国民党第四十二集团军中将总司令兼鲁南绥靖区司令官。1946年1月,他在台儿庄"剿共"前线率部起义并改编为我军,可是一年后又公开叛变重新投靠了蒋介石。制造了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