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抑郁,该求医还是该问药?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ga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访了两位精神卫生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治医师潘成英,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苏英,她们出自临床治疗和心理咨询的不同背景,提供了不是绝对对立却各有倚重的两种观点。希望能给你一个全面公正的放大镜,如果面临类似选择,可以尽量让自己更加从容和理性。
  
  潘成英口述:“药物不可怕,有时轻度症状用药效果会更好”
  
  我在门诊上有个病人,这个女孩原来是做记者的,按理说是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后来她进了一个外企做汽车品牌的公关,负责筹办一些大的车展和年会。在刚刚去了一个月之后她开始晚上睡不好觉,工作效率很低,心慌得甚至没法坐飞机,这在以前是从来没出现过的。她找到我的时候,公司安排她一个月之后去上海做一个国际性的车展。她说这次任务非常重要,如果成功了就可以在这里待下去,无论发展机会还是待遇自己都很满意,如果还是现在的情绪状况,自己肯定去不成了,一切也都完了,对未来非常担心和紧张。
  我当时就决定给她开药。在我看来,药物和心理治疗不但不矛盾,而且药物治疗并不可怕,有时候效果反而会更好。。
  有一次,我接待来访的美国People to People International代表团。这是一个非常知名的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团体,是由精神科医生、心理学专家、从事精神治疗工作的护士组成的,每年都有成员来中国交流。有一位专家当时问我:你们这儿都给什么样的人做心理治疗?我回答说,一般都给轻度症状的人做,中重度的病人我们都以药物治疗为主。他说,你们的理念跟我们不太一样,在美国,一些轻度的抑郁、焦虑,药物治疗比心理治疗起效要快,效果也不错。反而是中重度的病人,除了用药,恐怕心理治疗是更重要的。为什么这样一个人会反复发作变成一个难治型的抑郁病人呢?恐怕有很深层的心理因素需要去解决。
  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恐怕很多人对药物治疗还是有点儿顾忌。现在的抗抑郁药物会在药品说明上把副作用详细地列出来,尽管发生的比率是千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甚至极其罕见,都会详细地注明。有的患者看了说明书之后会担心长期依赖吃药成瘾,一停就会复发。我们会给他们进行药物治疗的宣教,我有时会尝试跟病人说,如果你得了高血压,你能接受坚持吃药吗?他说能坚持。那得了抑郁症为什么不能坚持吃药呢?其实还是不了解抑郁症本身的特点,它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带有复发的特点,如果反复发作,会对大脑有一定的损伤。所以坚持吃药和适当停药,应该听取大夫的建议。这样可以减少复发的几率,保证生活的质量。
  抗抑郁的药物一般最常引起的是胃肠道的反应,说是常见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而是比较轻微的反应。以前的抗抑郁药物,服用后比较容易困、容易发胖、月经不调和便秘,现在在临床作为主打的药物,比如五羟色胺、百忧解、兰释等等,已经去掉了以前老药物很多的不良反应,而且服用方便。大脑有非常复杂的机制,我们所知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公认的研究结果表明,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抑郁,大脑里五羟色胺的含量都会有所降低,通过服药可以补充含量。
  
  苏英口述:“单纯用药,追求了疗效,但也让个体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求助心理咨询并不是件丢人的事,坦露心扉并不应该比吃药更难为情。如果他自己认识到有情绪的问题,而且愿意付出努力来改善的话,我个人倾向于主要采用心理治疗,而不是用药。
  很多临床大夫认为对于中重度的抑郁症患者,用药是首选,我也同意。而对于只是轻微抑郁症状而没有被诊断成抑郁症的人,我一般都不主张药物治疗。如果只是感觉心情不太好,有时候只接受心理咨询就够了。
  用药的确可以让情绪好转得快一些,心理治疗的速度绝对赶不上药物,这一点我承认。但是如果用药的话,你可能根本没办法、没机会去深层了解,他为什么会抑郁。将来再出现相同问题的时候,他还会出现同样的症状,那怎么办呢?继续吃药吗?他可能一直无法学会到底应该怎样看待生活、看待事业。单纯用药,追求了疗效,但也让个体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如果他学会用认知改善的手段来解决他的状况,那么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他就会用认知改善来克服,他就不会依赖心理治疗师,更不会去依赖药物。
  当然,如果他的情绪已经非常低落,认知就会发生很大障碍,这时候去做心理治疗效果不会好,精神疾病都有分类诊断标准,我会根据那个标准来判断来访者属于哪个程度。
  其实有很多手段可以随时缓解心理压力,而不是一直堆积到严重的程度。比如你觉得时间总是不够用,吃药缓解一时的焦虑情绪毕竟治标不治本,如果你注意时间管理,学会给工作排序,学会划清界线,很多问题都会慢慢解决了。
  尤其是年轻人,刚刚进入社会工作,希望可以多学东西,所以就试图抓住所有的机会来提高自己,他们又不愿意说“不”,可能因为不愿意拒绝别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有能力。所以有时候划定一个清楚的界线、将目标分解分步、设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控制自己的不合理思维、给自己休闲娱乐的空间、寻求家庭支持,都是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疗建议。
  


  
  心理疗法小常识【一】
  
  森田疗法
  森田心理疗法简称森田疗法,是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的适用于焦虑、恐怖、强迫等神经质症的特殊疗法,具有与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可相提并论的地位。
  森田疗法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就是接受和服从事物运行的客观法则,要求求助者正视消极体验,客观地接受各种症状的出现,把心思放在应该去做的事情上。这样,病人心里的动机冲突就排除了,他的痛苦就减轻了。
  森田疗法有几个特点:不问过去、只重现在,引导求助者把注意力放在当前;不问症状、重视行动;“像健康人那样行动,就能成为健康人”。生活中指导、生活中改变,主张在实际生活中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它认为,人的意识是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的根源。在治疗的过程中,通过提问和自我审视的方式,鼓励求助者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对此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得到理智的认识,最终从这种不合理的认知框架中摆脱出来。
  很重要的是使求助者学会正确使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工具来代替非逻辑的认知,比如“我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实际上就是暗示他在一切方面都是毫无价值的。事实上,我们可以说“我上次做的那件事是没有价值的”,但不能说“我的呼吸”、“我吃饭”等都是没有价值的。帮助求助者学会把主语位置上的“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事件和行为;其次,表语位置上的词必须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同时,咨询师可以通过设计特殊的行为模式或情境,帮助求助者产生一些通常为他所忽视的情绪体验,帮助他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成功的行为,也学会如何获得这些体验的方法。
  
  压力表征性体现之二:焦虑问题
  
  作家柯云路说:“在一个相对停滞、沉闷、落后的时代,焦虑不能成为主导的精神现象;而如果社会足够发达,人们相对非常安逸,焦虑也不会是主导的精神现象。偏偏是一个正在急速成长的社会,焦虑会普遍存在。现在是人们焦虑的高峰期,二十年前不是这样,可能再过几十年也不是这样。”
  看了这段话,你是不是更焦虑了?别紧张,其实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任何人在一生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体会。看看下面我们为你准备的两个例子,你就会对焦虑及其应对方式有更清醒的认知。现在,让我们来听华尔街英语的创始人、年过70的李文昊先生讲述他与焦虑的故事——
其他文献
有人说,完美是美好的理想,要想做到的人太辛苦了;也有人说,完美主义其实是一种逃避,因为完美,所以害怕破坏现有完整的一切;甚至有人觉得完美主义的人太“矫情”。的确,完美主义者往往责任感很强,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细节,凡事过于认真。在这个强调注重细节成功的年代,表面看来,这些职场上的完美主义追求没有错,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在无形之中给原本压力巨大的“工作族”增添了更多的困扰。  Sharen在一家杂志
期刊
还记得《越狱》里那个帅得让人发疯的男主角迈克尔·斯科菲尔德吗?他就是个抑郁症患者(注意哟,是抑郁症而不是抑郁倾向,他病的程度可比诸位严重多了)。  确凿地说,迈克尔患的是“潜在抑郁症”(Low Latent Inhibition),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专家发现这样的人天生就对环境刺激特别敏感。简单点儿说,一般人看到的自行车就是自行车,而潜在抑郁症患者看到的则是辐条、主动齿轮、曲柄或是其
期刊
“我不是天生的商人,但它却是我的命运。”  当年19岁的李文昊(Luigi Peccenini)即便是班里成绩最拔尖的学生,也因为家里经济拮据而没能上成大学。25岁时,他决定自己创业。“选择了创业,你也许就选择了一种不确定的生活。”    创业焦虑    我们知道,创业者往往具备高度的成就动机,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高度的成就动机意味着更容易出现焦虑,容易患上“创业焦虑”。这种焦虑心理在一般国际通
期刊
误区一:抑郁同个人能力弱、情商低、心胸狭窄有关系。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患。容易患此症的并不是那些走投无路的人,相反,那些工作认真、勤奋、有前途、有潜力的人更容易因工作患上抑郁症,因为他们的投入度更高,对超出自己能力的工作内容感知比较敏感。  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和情商高低并没有直接关系。拿抑郁症做例子:你的情商好比一个盛满水的容器,而压力好比墨水,在一个小水桶里滴一滴墨水,水不
期刊
老W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正在四处联系风险投资公司,希望它们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可问题是,平时我聊天可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到谈工作的时候就不对劲了。我倒不会结巴,也不会大脑一片空白,但总是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说到哪里去了。最后说出口的话,我自己都不明白在说什么,也完全不是我想表达的意思,对方当然也是一头雾水,被我弄得云里雾里的。”老W笑着说。  如果在生活中,大度的朋友们最多一笑了之。但在工作中,
期刊
星华是我的朋友,在我印象里,他人长得很挺拔,高高大大的,而且还是篮球高手。不过自打工作开始,每次见面都感觉他憔悴一圈,这次放假见面也不例外,人瘦了一大圈,那种当年的活力消失得无影无踪。   “觉得很累,每天睡不好。”星华是德国百时宜信息技术公司(PSI)的软件工程师,“之前在信息研究所,工作很清闲,没太多压力。因为觉得太安逸了,所以选择了跳槽。不过,我的好梦也就随着这个转变消失了。”  自打来到这
期刊
在硅谷 , 创业已经是一种生活状态。Pala Alto 的咖啡馆里 , 人们自由地探讨着创业计划 , 随手可及的餐巾纸上说不定都写满了即兴的 idea。斯坦福流传下来的“车库创业”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前往加州的每个人 ,“那时我从旧金山的机场开车过去 , 就看到 Oracle、Cisco 这样的公司 , 然后是 Yahoo、Google 也纷纷起来了 , 这实在是一个非常让人激动的地方 , 每天都可
期刊
Why Twitter will change the way business communicates Twitter   即将改变商业沟通模式    Hard to believe that only 10 or 15 years ago we interacted with coworkersandcolleagues with memos and phone calls. Email a
期刊
编者按 : 这是一部在“智慧着快乐”的超现实主义史诗 , 在为片中台词叫绝的同时 , 我又总会为它担心观众能否顺利地找到他们设下的那些“陷阱”。它提到理论 , 却不带来理解上的壁垒 ; 它给出道德 ,却拒绝义正词严的说教 ; 它在幽默中袒露生活的残酷 , 却又延续了生命存在的温情和希望。    《辛普森一家》是永远的“微笑朝阳产业”。在经历了 20年的小屏幕后 ,2007 年终于登上了电影院的大雅
期刊
武志红1997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心理系攻读临床心理学,却在研二的时候因为有件事情受了很大打击而变得郁郁寡欢,“按说在读书期间学习是最重要的,可是那时我上半学期的课程很多都只上了一半,就是觉得特没劲。考试也不想去,甚至有的科目老师说写个论文就能通过我都不写,不写不是说较劲,只是觉得没有意义。”  他说那时自己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发呆,跑到一个适合发呆的地方待着,来回地走路,或者干脆就坐着什么事都不干。时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