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才能让导入语放射出灵性的光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联系实际巧引入
也许即将学习的课文不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但是,在学生的生活中肯定有与此相关的经验。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这方面的经历,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是一种简洁明快的导入方法。这种导入,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能够激发他们对即将学习的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我就紧紧联系“5.12”大地震这一重大的事件,让学生讲一讲令人感动的事件。由于学生都亲身经历了这一事件,在媒体上也看到过很多报道,所以,学生们讲的故事都是真实感人的。这样,教师再及时引入新课:“是啊,同学们,灾难带给人们巨大的痛苦,考验着人们的意志,更演绎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一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种导人法,有助于摒弃教师逐句讲解的耗时费力的教法,它着眼于学生被引人情景后的自学自研,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深钻课文的意识和习惯。
二、设置悬念激兴趣
这是一种通过设置悬念来将学生引入求知情景的导人方法。学生对一些现象有过浅尝辄止的体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会产生认知上的困惑。教师在导人时若能利用学生的这种困惑设置悬念,就会激发学生深钻课文、探求答案的欲望。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释疑解惑时,他们则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几年前曾经有幸在现场聆听过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观摩课《落花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伊始,孙老师便以自己的姓氏作为引子开始和学生交流。“老师姓孙,孙悟空的孙哦,俺老孙的本领可大啦,谁知道俺都有哪些本领?”学生踊跃发言。然后,孙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名字以及含义。记得有个学生说:“我叫刘洋。”孙老师立即说:“看来你以后要出国深造的。学成后还回来吗?”学生答:“回来。”孙老师立即夸奖他:“真是个爱国人士。”(这又是我欣赏孙老师的一点,他总是能抓住一切机会表扬和鼓励每一个学生。我想学生怎么会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当许多学生说出自己的名字及背后隐藏的家长的殷殷期望后,孙老师说:“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新的朋友,他的名字就叫‘落花生’,谁能说说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呢?”在学生没有深入学习课文之前,肯定是回答不出这个问题的。于是,孙老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这时候已经被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进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这样的导语,问题新颖,富有启发性,牵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怎能不营造出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呢?
三、使用对比促探究
所谓对比导入,就是讲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此来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上课前,我先为学生预设了这么一个情境:“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你和爸爸去钓鱼。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你钓到了一条又大又美的鱼,此时,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我肯定很开心,我最想做的就是把它带回家,向朋友和同学们炫耀一下。”还有的说:“我想我会让妈妈把它烧了吃,我最喜欢吃鱼了。”……一番七嘴八舌之后,我导人新课:“有一个小朋友,他的确钓到了这条又大又美的鲈鱼,不过,他的爸爸却让他把鱼放回了湖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将人们的常理和这位爸爸的不合常理作了对比,学生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以上事例说明,富有灵性的导人语,可以使学生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具有让学生“情因语动,趣由言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启发效果。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和运用。(作者单住 陕西省白水县胜利小学)
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一、联系实际巧引入
也许即将学习的课文不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但是,在学生的生活中肯定有与此相关的经验。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这方面的经历,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是一种简洁明快的导入方法。这种导入,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能够激发他们对即将学习的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我就紧紧联系“5.12”大地震这一重大的事件,让学生讲一讲令人感动的事件。由于学生都亲身经历了这一事件,在媒体上也看到过很多报道,所以,学生们讲的故事都是真实感人的。这样,教师再及时引入新课:“是啊,同学们,灾难带给人们巨大的痛苦,考验着人们的意志,更演绎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一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种导人法,有助于摒弃教师逐句讲解的耗时费力的教法,它着眼于学生被引人情景后的自学自研,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深钻课文的意识和习惯。
二、设置悬念激兴趣
这是一种通过设置悬念来将学生引入求知情景的导人方法。学生对一些现象有过浅尝辄止的体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会产生认知上的困惑。教师在导人时若能利用学生的这种困惑设置悬念,就会激发学生深钻课文、探求答案的欲望。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释疑解惑时,他们则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几年前曾经有幸在现场聆听过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观摩课《落花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伊始,孙老师便以自己的姓氏作为引子开始和学生交流。“老师姓孙,孙悟空的孙哦,俺老孙的本领可大啦,谁知道俺都有哪些本领?”学生踊跃发言。然后,孙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名字以及含义。记得有个学生说:“我叫刘洋。”孙老师立即说:“看来你以后要出国深造的。学成后还回来吗?”学生答:“回来。”孙老师立即夸奖他:“真是个爱国人士。”(这又是我欣赏孙老师的一点,他总是能抓住一切机会表扬和鼓励每一个学生。我想学生怎么会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当许多学生说出自己的名字及背后隐藏的家长的殷殷期望后,孙老师说:“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新的朋友,他的名字就叫‘落花生’,谁能说说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呢?”在学生没有深入学习课文之前,肯定是回答不出这个问题的。于是,孙老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这时候已经被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进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这样的导语,问题新颖,富有启发性,牵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怎能不营造出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呢?
三、使用对比促探究
所谓对比导入,就是讲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此来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上课前,我先为学生预设了这么一个情境:“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你和爸爸去钓鱼。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你钓到了一条又大又美的鱼,此时,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我肯定很开心,我最想做的就是把它带回家,向朋友和同学们炫耀一下。”还有的说:“我想我会让妈妈把它烧了吃,我最喜欢吃鱼了。”……一番七嘴八舌之后,我导人新课:“有一个小朋友,他的确钓到了这条又大又美的鲈鱼,不过,他的爸爸却让他把鱼放回了湖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将人们的常理和这位爸爸的不合常理作了对比,学生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以上事例说明,富有灵性的导人语,可以使学生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具有让学生“情因语动,趣由言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启发效果。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和运用。(作者单住 陕西省白水县胜利小学)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