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行业景气持续超预期和国际产业转移两大因素叠加影响,中国造船业迎来空前繁荣,综合比较日韩造船业崛起经验,目前中国造船业正处强势崛起前夜,技术领先的优秀船企将是最大的持续受益者。
“涨潮”推动中国造船业
近年来,造船业大潮涌起,推动中国造船业迅速崛起。截至2006年,中国造船产量已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三,并在2007年上半年手持订单量和新接订单量均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07年1-8月,我国船舶行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57.8%和124.8%,行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中国造船业具备产业转移客观条件,造船中心转到中国趋势已经明显。“成本因素决定了产业转移的方向。2006年日韩劳动力成本平均占一艘新船成本的30%左右,而中国只有10%不到。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使中国造船业迅速扩大所占世界份额,在传统船型订单方面已经和韩国不相上下。”执业证券分析师叶剑认为。
“传统造船周期影响正在减弱,造船周期明显延长。”国信证券分析师郑国表示,2006年船舶成交量中,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9.03%、18.43%和14.16%,各种船型所占比例较为均匀。另外由于各种船型市场需求周期很难重叠,传统的造船周期低谷对造船业的打击已经降低,造船的景气周期明显延长。
成本、技术为王
“综合比较日韩造船业崛起经验,目前中国造船业正处强势崛起前夜,技术领先的优秀船企将是最大的持续受益者。”郑国表示。
目前我国造船市场呈现中船集团、中船重工和地方船厂三分天下的局面,其中,中船集团在产能扩张和资本运作方面无疑是其中最为活跃的集团。在中船集团民船资产整合的大戏中,旗下三家上市公司将承担起将来集团崛起的重任,目前集团对于三家上市公司的定位已经趋于明显。
从中船集团承诺将在未来时机成熟时,将长兴岛和龙穴岛基地注入到中国船舶来看,中国船舶将会成为集团10万吨以上级民船生产的基地,公司的未来成长性最值得期待。广船国际则成为集团10万吨以下级液货船的主要生产基地,在灵便型液货船领域做大做强。对于江南重工,考虑避免同业竞争以及公司目前股价过高等因素,公司或将被定位于集团未来的配件生产基地。
“对船厂来说,品牌并不重要,成本和技术优势才是超越对手,赢取市场份额的关键。”郑国说,中国将自身劳动力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还能免受品牌之困,进而顺利进军国际市场,所以造船行业未来必定能够成为中国制造业真正称雄世界的杰出代表。
郑国建议投资者要积极投资国内先进船企:“中国船舶和广船国际是国内先进船企的典型代表,并且各所在细分行业未来景气仍将延续,所以对其投资策略就是买入并长期持有。”
■相關链接:全球竞争态势分析
中日韩造船业世界领跑,韩国霸主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全球船舶制造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中日韩三国占世界造船份额的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亚洲作为全球造船业中心的地位日益稳固,2006年中日韩三国在三大指标均占到全球份额的90%左右。
而在三国内部,韩国三大指标已于2002年全面超过日本,领先地位短期内很难撼动,中国正大步追赶韩日竞争对手,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CGT修正总吨指标数据显示,中国无论在总体技术水平还是船型大小方面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船型上看,中日韩三国主力生产船型各有不同。韩国在LNG/LPG和大型集装箱船方面具有垄断优势,日本和中国在油船和散货船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中国船厂虽然进步较快,但总体看来订单仍然偏小,复杂程度和附加值偏低,不少技术复杂的船,包括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石油气、天然气船、豪华旅游船仍处开发阶段。
“涨潮”推动中国造船业
近年来,造船业大潮涌起,推动中国造船业迅速崛起。截至2006年,中国造船产量已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三,并在2007年上半年手持订单量和新接订单量均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07年1-8月,我国船舶行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57.8%和124.8%,行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中国造船业具备产业转移客观条件,造船中心转到中国趋势已经明显。“成本因素决定了产业转移的方向。2006年日韩劳动力成本平均占一艘新船成本的30%左右,而中国只有10%不到。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使中国造船业迅速扩大所占世界份额,在传统船型订单方面已经和韩国不相上下。”执业证券分析师叶剑认为。
“传统造船周期影响正在减弱,造船周期明显延长。”国信证券分析师郑国表示,2006年船舶成交量中,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9.03%、18.43%和14.16%,各种船型所占比例较为均匀。另外由于各种船型市场需求周期很难重叠,传统的造船周期低谷对造船业的打击已经降低,造船的景气周期明显延长。
成本、技术为王
“综合比较日韩造船业崛起经验,目前中国造船业正处强势崛起前夜,技术领先的优秀船企将是最大的持续受益者。”郑国表示。
目前我国造船市场呈现中船集团、中船重工和地方船厂三分天下的局面,其中,中船集团在产能扩张和资本运作方面无疑是其中最为活跃的集团。在中船集团民船资产整合的大戏中,旗下三家上市公司将承担起将来集团崛起的重任,目前集团对于三家上市公司的定位已经趋于明显。
从中船集团承诺将在未来时机成熟时,将长兴岛和龙穴岛基地注入到中国船舶来看,中国船舶将会成为集团10万吨以上级民船生产的基地,公司的未来成长性最值得期待。广船国际则成为集团10万吨以下级液货船的主要生产基地,在灵便型液货船领域做大做强。对于江南重工,考虑避免同业竞争以及公司目前股价过高等因素,公司或将被定位于集团未来的配件生产基地。
“对船厂来说,品牌并不重要,成本和技术优势才是超越对手,赢取市场份额的关键。”郑国说,中国将自身劳动力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还能免受品牌之困,进而顺利进军国际市场,所以造船行业未来必定能够成为中国制造业真正称雄世界的杰出代表。
郑国建议投资者要积极投资国内先进船企:“中国船舶和广船国际是国内先进船企的典型代表,并且各所在细分行业未来景气仍将延续,所以对其投资策略就是买入并长期持有。”
■相關链接:全球竞争态势分析
中日韩造船业世界领跑,韩国霸主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全球船舶制造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中日韩三国占世界造船份额的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亚洲作为全球造船业中心的地位日益稳固,2006年中日韩三国在三大指标均占到全球份额的90%左右。
而在三国内部,韩国三大指标已于2002年全面超过日本,领先地位短期内很难撼动,中国正大步追赶韩日竞争对手,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CGT修正总吨指标数据显示,中国无论在总体技术水平还是船型大小方面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船型上看,中日韩三国主力生产船型各有不同。韩国在LNG/LPG和大型集装箱船方面具有垄断优势,日本和中国在油船和散货船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中国船厂虽然进步较快,但总体看来订单仍然偏小,复杂程度和附加值偏低,不少技术复杂的船,包括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石油气、天然气船、豪华旅游船仍处开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