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名寺、名观多矣,以“慈航”为名者,更是不乏其数。然而,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汪川镇苏成村的慈航寺,却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古建筑群,像此类寺庙在陇右南乡一带虽不少见,但因其庙宇群落恢宏,历史文化久远,名雀声扬,故值得游人到此虔诚膜拜、造访。
苏成村,隶属原苏城乡,21世纪初,天水地区实行撤乡并镇政策,原苏城乡遂并入汪川镇辖区。汪川镇离天水市区80多公里远,将近三个小时路程。原苏城乡又离汪川镇10余里远,半个多小时路程。因此,游人若有兴到慈航寺畅游,需忍受近四个小时的路途颠簸。好在近几年公路建设通畅,沿路又有若干名胜古迹可循,游人才不至于感到路途遥远,疲于奔波。
初夏的一个早晨,由众艺术家邀请前往,一路游来,我便对慈航寺有了更进一步的收获。在车上,刚听到“慈航寺”这个名字,突然想起“慈悲为怀”、“慈航普度”这两个词。慈悲为怀是佛家用语,乃梵文今译之意。佛家曰: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经亦有言,慈悲喜舍,慈就是爱,清静的爱,无污染的爱;悲就是同情,虽不相识,亦能悲悯,就是同体大悲。
那么,慈航普度应该也是佛家用语吧。按照禅家释义,“慈航”是用慈善之心去引导,“普度”是不分什么人都要度。我想,这里“度”字亦含有济度、转化之意,亦即佛家通过用慈悲怜悯之心,去引导度化人们,让大家尽早脱离生死苦海,达到快乐幸福的彼岸。借用这句佛家用语,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只要常怀慈悲之心,心怀天下,心怀他人,就能在生活道路上走得久远。所以我想,今天去的这座寺庙,最初起名为“慈航寺”的意义所在,也就是基于以上佛家用语的教义,更是通过建造这座寺庙,达到教化一方乡民,保佑一方平安,做到仁者爱人、敬天爱人的目的。
随行的几位老艺术家,沿途给大家讲解附近熟悉的寺庙情况,所以时间消磨得很快。不知不觉间,客车驶过汪川镇进入苏城地界。路况突然变得坑洼不堪,客车遂放慢速度。10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原苏城乡。苏城比我想象的要小得多,当年撤乡并镇时,被并入苏成村,当天又不逢集,一溜烟的功夫,客车便驶过乡中心。再经过10多分钟的颠簸,我们就到了慈航寺——今天采风行程的最终目的地。
车尚未停稳,窗外突然想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受到当地乡亲们的热情欢迎,这让大家心里莫名地涌出一股暖意。下了车,慈航寺重建组委会的成员逐一与大家握手道好,并带领我们来到寺院旧址歇脚。在小座之余,我抽身来到寺院外面,对慈航寺的地理位置,四周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放电影式地有了大致印象。
目前,慈航寺正在重建中,原来的寺庙呈小四合院风格,主要供奉观音菩萨,原主体建筑有些破败,主房继续供奉菩萨画像,左厢房设置为重建组委会办公室,右厢房设置为厨房,专为建寺工匠及附近投工群众做饭。新建的寺院选址就在旁边,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菩萨殿主体结构已经建起,全为木质粱卯结构,屋顶琉璃瓦铺设,斗拱泾渭分明,雕刻精美,熠熠生辉;各类镂雕纹饰细腻,有张有弛,相得益彰。远远望去,整个建筑群落起脊瓦兽,雕梁画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在陇右南乡一带算是罕见。
据投资兴建这座慈航寺的当地乡贤苏老板介绍,整个寺庙依山而建,衔远山,吞地脉,工程浩大,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得到当地老百姓积极参与。大家在农闲时节,投工投劳,争先恐后加入到建设行列,整个寺庙工程进展顺利。按照规划设计鸟瞰图,整个建筑群落如果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很长一段时期。望着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雄伟的寺庙建筑,看得出苏老板倍感自豪,他说,相信在当地百姓的不懈努力,以及众乡贤的鼎力支持下,慈航寺的建设工程会圆满竣工,当地老百姓的虔诚付出,一定会得到佛祖的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邻里和睦,家和万事兴。
随行的摄影家们纷纷拿出相机,挑选不同的角度,记录着乡村的自然美景,记录着慈航寺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中午,慈航寺为大家准备了便饭,是当地最为普通的手擀浆水面,附近好客的村民,还拿来山上采摘的野草莓、土樱桃,吸引着众艺术家们纷纷品尝。
午饭后,在苏老板的引导下,大家参观了整个建筑群落。一路下来,我被慈航寺现存的五通石碑、三块匾额和四株松柏所吸引。一直以来,我认为能够承载一个地方厚重历史和文化最有力的实物佐证,无怪乎就是存世的石碑字画、文物古迹、典籍史料和古树名木等。人们通过对这些实物的考证,就能大致或基本准确地对其进行断代,对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进行研究、传播等。
从古至今,寺庙立碑,主要是记录一个寺庙的历史地理、大德人物和文字法物,及其地方大致的历史沿革、山川形胜、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历史文献,它是地方志的一种,也是一个地方的古今总览,内容包罗万象。古树名木,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文历史和诠释大自然和人类文明活动的结晶,也是活着的历史,如果将历史比拟为一部厚重的大书,那么,能够抒写和承载历史的见证,也就体现在这些遗存的参天古柏上。
慈航寺作为一座当地老百姓用来寄托精神、承载文化信仰的庙宇,它用什么来证明自己历史的久远、文化的厚重?幸亏有了石碑、匾额和松柏的见证,才显示出其深厚的历史内涵及其蕴藏的深厚文化积淀。
慈航寺陆续出土的五通石碑分别为《慈航寺建修庙宇碑记》、《重修慈航寺碑记》、《重建慈航寺布施姓字碑》等。从残损、模糊的碑文来看,慈航寺到底建于何时,碑文中未具体提及,也无法考证。通过岁次乾隆元年(1736)的一通碑文记载:“大清陕西直隶阶州、秦州、徽、成、礼县不分军民等,见在地名慈航寺侧近之各门居住,窃思逮立,圣寺盖不知几百年矣,辛凡近寺之地旱涝不侵,瘟疫四方远去,父老莫不神思之。”这通碑文字最为翔实,大致记载了乾隆元年当地曾发生过大旱、洪水及瘟疫,由于慈航寺周围的百姓没有遭受旱灾和洪水的侵害,也没有受到瘟疫的侵染,百姓感念于慈航寺神灵庇佑,便倡议众人募捐重修慈航寺,重建工程结束后,立碑以纪念。
慈航寺的具体建造年代,碑文仅以“盖不知几百年矣”一笔带过,让人们无法准确判断其建造年代,只能粗略知道已有几百年的建造史,还需后人继续挖掘和收集有价值的证据,以兹做进一步考察研究。据《重修慈航寺碑记》碑文记载,该碑立于中华民国三年(1914),由本地生员张建沐手拜撰并书,张鸿美敬刻。据《慈航寺建修庙宇碑记》碑文记载,该碑由河池儒学苏化龙沐手拜撰并书,闫映元敬刻。其余两通石碑,均已残缺不全,字迹模糊,从仅存文字研究,皆为重建、修建时的布施人名,均已无可考价值。 除石碑以外,在原寺庙正殿内,还存放着三块匾额,其一题“无上菩提”,由当地某位监生进献;其二题“惠我无疆”,落款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冬月,由当时汪川镇七甲民弟子、监生共同进献;其三题“慈航普渡”,具体未落进献人身份、名号和年代等,从匾额质地、款式、风貌判断,大致为清末或民国初期制作,由当地信士弟子进献。三块匾额,文字清秀、遒劲有力,均为阳文,但作为实物佐证来看,均没有文史研究价值可言。
在慈航寺重建新址位置,生长着四株柏树,树高均有30余米,树干笔直,直径50厘米左右,树冠茂密,呈笔冠状,枝杈密集有度,蓬勃而有生机。参照玉泉观、南郭寺现存古树的生长年限,我推断树龄大致在百年左右,是否准确,还需实际测定。
这四株柏树,其一生长在四大天王殿前门正中央,其三株生长在菩萨殿前门左右两旁。左边生长一单株,右边生长两连株,树根一体,但树干泾渭分明,兀自生长,似两位把守殿宇的神兵天将,气宇轩昂,威严有度,为新建庙宇增添了些许肃穆和沧桑之感。从树龄看,这四株柏树不可能是原寺院建设初期所栽,年代最远可推至清末或民国初期,估计为当时信士弟子栽植,仅作寺庙绿化而已。
我对身旁的苏老板建议,不要看这四株柏树不起眼,但他们承载的使命感很强,要从建设初期加以保护,他们不仅是这次寺庙重建最为直接的实物见证,后人还可以通过测算树龄,研究寺院所蕴藏的深厚历史积淀。对于这五通石碑和三块匾额,最好能建造一座碑房加以保护,既作为游人参观的一处景点,也为后人更进一步研究慈航寺的历史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史料。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进行修复,做成拓片,著书立作,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百年来,慈航寺一直养在深山秀谷,从一座小寺小庙,经过岁月的侵蚀和洗礼,经过地方贤达乡民数次重建,如今已形成气势恢宏、殿宇辉煌、香火旺盛的庙宇群落。慈航寺,不仅承载着教化一方民众、传承一方地域文化的作用;还是当地民众敬天爱人、融洽相处的一所社会道德大学,是思想、精神和灵魂的寄托之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乡民。走进慈航寺,你就能够明显感受到这方被宗教文化熏陶的村庄,民风是多么淳朴厚道,民众是多么诚实善良,对生活时刻充满着感悟、激情和创造力。几百年来,方圆几里的老百姓在慈航寺周围早出晚归,繁衍生息,把根深深地扎在慈航寺周围,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坚韧顽强,用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创造了当地特有的民间地域文化。
希望在慈航寺圆满竣工后,我能够再次莅临,作为一名游客,作为一名研究者,或者是宗教信徒,目睹慈航寺重建后的风采,为传承当地民间民俗文化,抑或是发扬地域历史文化做出微薄贡献。
苏成村,隶属原苏城乡,21世纪初,天水地区实行撤乡并镇政策,原苏城乡遂并入汪川镇辖区。汪川镇离天水市区80多公里远,将近三个小时路程。原苏城乡又离汪川镇10余里远,半个多小时路程。因此,游人若有兴到慈航寺畅游,需忍受近四个小时的路途颠簸。好在近几年公路建设通畅,沿路又有若干名胜古迹可循,游人才不至于感到路途遥远,疲于奔波。
初夏的一个早晨,由众艺术家邀请前往,一路游来,我便对慈航寺有了更进一步的收获。在车上,刚听到“慈航寺”这个名字,突然想起“慈悲为怀”、“慈航普度”这两个词。慈悲为怀是佛家用语,乃梵文今译之意。佛家曰: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经亦有言,慈悲喜舍,慈就是爱,清静的爱,无污染的爱;悲就是同情,虽不相识,亦能悲悯,就是同体大悲。
那么,慈航普度应该也是佛家用语吧。按照禅家释义,“慈航”是用慈善之心去引导,“普度”是不分什么人都要度。我想,这里“度”字亦含有济度、转化之意,亦即佛家通过用慈悲怜悯之心,去引导度化人们,让大家尽早脱离生死苦海,达到快乐幸福的彼岸。借用这句佛家用语,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只要常怀慈悲之心,心怀天下,心怀他人,就能在生活道路上走得久远。所以我想,今天去的这座寺庙,最初起名为“慈航寺”的意义所在,也就是基于以上佛家用语的教义,更是通过建造这座寺庙,达到教化一方乡民,保佑一方平安,做到仁者爱人、敬天爱人的目的。
随行的几位老艺术家,沿途给大家讲解附近熟悉的寺庙情况,所以时间消磨得很快。不知不觉间,客车驶过汪川镇进入苏城地界。路况突然变得坑洼不堪,客车遂放慢速度。10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原苏城乡。苏城比我想象的要小得多,当年撤乡并镇时,被并入苏成村,当天又不逢集,一溜烟的功夫,客车便驶过乡中心。再经过10多分钟的颠簸,我们就到了慈航寺——今天采风行程的最终目的地。
车尚未停稳,窗外突然想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受到当地乡亲们的热情欢迎,这让大家心里莫名地涌出一股暖意。下了车,慈航寺重建组委会的成员逐一与大家握手道好,并带领我们来到寺院旧址歇脚。在小座之余,我抽身来到寺院外面,对慈航寺的地理位置,四周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放电影式地有了大致印象。
目前,慈航寺正在重建中,原来的寺庙呈小四合院风格,主要供奉观音菩萨,原主体建筑有些破败,主房继续供奉菩萨画像,左厢房设置为重建组委会办公室,右厢房设置为厨房,专为建寺工匠及附近投工群众做饭。新建的寺院选址就在旁边,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菩萨殿主体结构已经建起,全为木质粱卯结构,屋顶琉璃瓦铺设,斗拱泾渭分明,雕刻精美,熠熠生辉;各类镂雕纹饰细腻,有张有弛,相得益彰。远远望去,整个建筑群落起脊瓦兽,雕梁画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在陇右南乡一带算是罕见。
据投资兴建这座慈航寺的当地乡贤苏老板介绍,整个寺庙依山而建,衔远山,吞地脉,工程浩大,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得到当地老百姓积极参与。大家在农闲时节,投工投劳,争先恐后加入到建设行列,整个寺庙工程进展顺利。按照规划设计鸟瞰图,整个建筑群落如果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很长一段时期。望着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雄伟的寺庙建筑,看得出苏老板倍感自豪,他说,相信在当地百姓的不懈努力,以及众乡贤的鼎力支持下,慈航寺的建设工程会圆满竣工,当地老百姓的虔诚付出,一定会得到佛祖的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邻里和睦,家和万事兴。
随行的摄影家们纷纷拿出相机,挑选不同的角度,记录着乡村的自然美景,记录着慈航寺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中午,慈航寺为大家准备了便饭,是当地最为普通的手擀浆水面,附近好客的村民,还拿来山上采摘的野草莓、土樱桃,吸引着众艺术家们纷纷品尝。
午饭后,在苏老板的引导下,大家参观了整个建筑群落。一路下来,我被慈航寺现存的五通石碑、三块匾额和四株松柏所吸引。一直以来,我认为能够承载一个地方厚重历史和文化最有力的实物佐证,无怪乎就是存世的石碑字画、文物古迹、典籍史料和古树名木等。人们通过对这些实物的考证,就能大致或基本准确地对其进行断代,对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进行研究、传播等。
从古至今,寺庙立碑,主要是记录一个寺庙的历史地理、大德人物和文字法物,及其地方大致的历史沿革、山川形胜、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历史文献,它是地方志的一种,也是一个地方的古今总览,内容包罗万象。古树名木,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文历史和诠释大自然和人类文明活动的结晶,也是活着的历史,如果将历史比拟为一部厚重的大书,那么,能够抒写和承载历史的见证,也就体现在这些遗存的参天古柏上。
慈航寺作为一座当地老百姓用来寄托精神、承载文化信仰的庙宇,它用什么来证明自己历史的久远、文化的厚重?幸亏有了石碑、匾额和松柏的见证,才显示出其深厚的历史内涵及其蕴藏的深厚文化积淀。
慈航寺陆续出土的五通石碑分别为《慈航寺建修庙宇碑记》、《重修慈航寺碑记》、《重建慈航寺布施姓字碑》等。从残损、模糊的碑文来看,慈航寺到底建于何时,碑文中未具体提及,也无法考证。通过岁次乾隆元年(1736)的一通碑文记载:“大清陕西直隶阶州、秦州、徽、成、礼县不分军民等,见在地名慈航寺侧近之各门居住,窃思逮立,圣寺盖不知几百年矣,辛凡近寺之地旱涝不侵,瘟疫四方远去,父老莫不神思之。”这通碑文字最为翔实,大致记载了乾隆元年当地曾发生过大旱、洪水及瘟疫,由于慈航寺周围的百姓没有遭受旱灾和洪水的侵害,也没有受到瘟疫的侵染,百姓感念于慈航寺神灵庇佑,便倡议众人募捐重修慈航寺,重建工程结束后,立碑以纪念。
慈航寺的具体建造年代,碑文仅以“盖不知几百年矣”一笔带过,让人们无法准确判断其建造年代,只能粗略知道已有几百年的建造史,还需后人继续挖掘和收集有价值的证据,以兹做进一步考察研究。据《重修慈航寺碑记》碑文记载,该碑立于中华民国三年(1914),由本地生员张建沐手拜撰并书,张鸿美敬刻。据《慈航寺建修庙宇碑记》碑文记载,该碑由河池儒学苏化龙沐手拜撰并书,闫映元敬刻。其余两通石碑,均已残缺不全,字迹模糊,从仅存文字研究,皆为重建、修建时的布施人名,均已无可考价值。 除石碑以外,在原寺庙正殿内,还存放着三块匾额,其一题“无上菩提”,由当地某位监生进献;其二题“惠我无疆”,落款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冬月,由当时汪川镇七甲民弟子、监生共同进献;其三题“慈航普渡”,具体未落进献人身份、名号和年代等,从匾额质地、款式、风貌判断,大致为清末或民国初期制作,由当地信士弟子进献。三块匾额,文字清秀、遒劲有力,均为阳文,但作为实物佐证来看,均没有文史研究价值可言。
在慈航寺重建新址位置,生长着四株柏树,树高均有30余米,树干笔直,直径50厘米左右,树冠茂密,呈笔冠状,枝杈密集有度,蓬勃而有生机。参照玉泉观、南郭寺现存古树的生长年限,我推断树龄大致在百年左右,是否准确,还需实际测定。
这四株柏树,其一生长在四大天王殿前门正中央,其三株生长在菩萨殿前门左右两旁。左边生长一单株,右边生长两连株,树根一体,但树干泾渭分明,兀自生长,似两位把守殿宇的神兵天将,气宇轩昂,威严有度,为新建庙宇增添了些许肃穆和沧桑之感。从树龄看,这四株柏树不可能是原寺院建设初期所栽,年代最远可推至清末或民国初期,估计为当时信士弟子栽植,仅作寺庙绿化而已。
我对身旁的苏老板建议,不要看这四株柏树不起眼,但他们承载的使命感很强,要从建设初期加以保护,他们不仅是这次寺庙重建最为直接的实物见证,后人还可以通过测算树龄,研究寺院所蕴藏的深厚历史积淀。对于这五通石碑和三块匾额,最好能建造一座碑房加以保护,既作为游人参观的一处景点,也为后人更进一步研究慈航寺的历史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史料。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进行修复,做成拓片,著书立作,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百年来,慈航寺一直养在深山秀谷,从一座小寺小庙,经过岁月的侵蚀和洗礼,经过地方贤达乡民数次重建,如今已形成气势恢宏、殿宇辉煌、香火旺盛的庙宇群落。慈航寺,不仅承载着教化一方民众、传承一方地域文化的作用;还是当地民众敬天爱人、融洽相处的一所社会道德大学,是思想、精神和灵魂的寄托之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乡民。走进慈航寺,你就能够明显感受到这方被宗教文化熏陶的村庄,民风是多么淳朴厚道,民众是多么诚实善良,对生活时刻充满着感悟、激情和创造力。几百年来,方圆几里的老百姓在慈航寺周围早出晚归,繁衍生息,把根深深地扎在慈航寺周围,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坚韧顽强,用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创造了当地特有的民间地域文化。
希望在慈航寺圆满竣工后,我能够再次莅临,作为一名游客,作为一名研究者,或者是宗教信徒,目睹慈航寺重建后的风采,为传承当地民间民俗文化,抑或是发扬地域历史文化做出微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