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kang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6年以来首都经济发展进入消费驱动时代,消费对首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要以建设“两区”为契机,持续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立足国内、瞄准国际,从供需两端发力创造和培育新消费需求;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消费基础设施更新优化;顺应全球消费变革新趋势,加快培育消费新热点、新业态、新场景和新模式;完善消费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营造国际一流的消费环境。
  关键词:国际消费中心 服务性消费 消费场景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既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立足新阶段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和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迫切需要。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实行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积极培育重点领域消费细分市场,全面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引导形成合理消费预期,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8-09/20/content_5324109.htm。2019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商运发〔2019〕309号),强调“加快培育建设具有国际水准和全球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城市”,提出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區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9-10/25/content_5444727.htm。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扩大内需”提升到“战略基点”的高度,并明确提出要“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国家首都城市,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优势条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十四五”期间,北京将大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和率先开创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持。
  一、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效
  2018年10月,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国际消费枢纽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提出到2022年将北京打造成为特色突出、品质高端、功能完善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枢纽城市。2021年1月,陈吉宁市长在市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前,北京已具备较好的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初见成效。
  (一)消费对首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
  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改革开放初期,本市投资主导型经济结构比较明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带动。进入21世纪以来,本市资本形成率(投资率)总体波动下行,消费率和消费贡献率逐步提升,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形成,北京便进入消费驱动的时代。从消费率来看,2006年,北京市消费率首次超过投资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北京最终消费率一直保持在60%左右,处于波动攀升状态。2015年消费率达到63%成为近10年来的一个高点,较2006年消费率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当年投资率26.1个百分点。从消费贡献率来看,2006年以来,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超过60%,2018年消费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4%,消费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图1)。近年来,北京市顺应消费升级变化新趋势,在全国率先开展总消费统计,形成了“1+X”促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强化了消费主引擎作用。
  (二)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人均消费支出结构向康乐消费升级
  “十三五”时期,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到2020年,分别为52530元、57230元、62361元、67756元、6943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增长较快(图2)。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6年到2020年,分别为35416元、37425元、39843元、43038元、38903元。从支出比例看,居住、食品烟酒、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医疗保健五大支出分别占据前五位(图3)。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持续性增长,充分反映本市消费能力强、潜力大,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为消费扩容提质和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从1978年的44.2亿元,连续跨越百亿元(1984年/105.8亿元)、千亿元(1996年/1093.6亿元)、万亿元(2013年/10382.5亿元)大关。2019年,北京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63.7亿元,分别比1978年、1984年、1996年和2013年增长了340倍、142倍、14倍和1.45倍。特别是2000年以来,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图4)。其中,2008年至2017年,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九年位居全国首位,北京成为全国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
  (四)服务性消费占市场总消费额的比重稳定上升
  服务性消费是指满足人们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非商品性服务消费。一般主要指的是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李忠杰,杨松.立足新阶段深化对扩大内需战略的认识[N].经济日报,2021年1月8日第1版。。服务性消费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和地区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北京市服务性消费以两位数保持稳定增长,从2015年至2019年本市服务性消费额平均增长10.9%,高于市场总消费额平均8%的增速。2017年,北京服务性消费额占市场总消费额首次突破50%,2019年服务性消费占比达到55.1%(表1)。服务性消费占比过半,说明本市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优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来京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稳步增长
  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独特的条件和优势。近年来,北京旅游业发展迅速,2015-2019年来京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逐年增长(表2)。2019年,本市旅游总收入6224.6亿元,增长5.1%;接待游客总人数3.2亿人次,增长3.6%;旅游餐饮和购物总额3281.9亿元,占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27%,与上年持平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2019年北京旅游市场总体向好保持增长》,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网站,http://whlyj.beijing.gov.cn/zwgk/zxgs/tjxx/202002/t20200209_1885489.html。早在2015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实行离境退税政策,全市范围内已备案的退税商店500多家,有效地吸引外来消费。当前,北京的旅游业正在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顺应国家全域旅游发展趋势,立足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服务全球旅客的国际旅游枢纽城市,全力推动旅游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六)基于互联网场景应用条件下的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不同产业横向联合、纵向渗透,不同行业相互融合,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链、供应链、信息链、价值链,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场景,从而带来消费方式、消费模式的变革。2020年的疫情进一步刺激了线上消费发展,除了网络消费、定制消费、平台消费、体验消费外,直播带货、无接触式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据统计,仅2020年6月6日这一天,北京消费季直播带货活动实现销售额近14亿元,刷新直播带货新纪录北京市商务局:《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2020“北京消费季”圆满收官》,北京市商务局网,http://sw.beijing.gov.cn/zwxx/swxx/202101/t20210104_2196060.html。
  总之,消费在北京经济增长中的主引擎作用和北京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即便是2020年疫情造成全市总消费额同比下降6.9%,但降幅比1-3季度收窄3.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北京举行2020年北京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xwfbh/gssxwfbh/xwfbh/beijing/Document/1697420/1697420.htm。社会零售商品总额、服务性消费、餐饮消费等各指标降幅都呈现收窄状态。疫情的影响主要是线下消费,相反疫情则引发线上消费爆发式增长。进入2021年以来,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本市市场消费将进一步回暖。
  二、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性消费占比有待提升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消费结构升级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服务性消费比重不断提升是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趋势。当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后,服务消费需求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张颖熙,夏长杰.以服务消费引领消费结构升级: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2020年,北京人均GDP已达2.4万美元,达到发达经济体中等水平,但服务性消费所占比重并不高。虽然北京服务性消费占比超过市场总消费的一半,但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普遍在85%以上的消费率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主要问题是:一是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有待提升。特别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中高端服务供给不足,如优质教育、优质医疗、高端养老、高品质生活服务保障等领域服务供给存在较严重的短板,导致一部分中高端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转移到境外。二是北京房价高企,居民居住支出占比过高,住房消费对服务消費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居住消费支出占比一般分布在14.6-20.8%李珊珊.北京居民消费结构演进趋势和政策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20(3).,而在北京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居住消费支出位居首位(图3)。2015-2019年间,北京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分别占当年人均消费支出的31%、32%、37%、35%、37%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20)》计算。,高于发达国家居住支出水平。三是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有待激发、消费潜力有待挖掘。要进一步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让人们有稳定的收入预期,提振消费信心,为居民消费减少后顾之忧,让居民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促进长期稳定消费。四是政府促进服务消费的方式需要进一步细化和精准化。疫情暴发以来,政府有关部门也实施了一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但刺激消费政策需要进一步细化和精准化。要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特定消费需求、特殊消费领域和特殊消费商品,制定不同的消费政策和措施。综合运用发行国债、消费券、优惠券、折扣券、现金补贴等手段促进服务消费。
  (二)消费基础设施短板突出
  近年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北京消费基础设施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提升较为缓慢。一是北京星级宾馆数量下降幅度比较大,导致接待人次大幅降低。2009年星级宾馆个数高峰时达到815家,2019年下降至395家;接待住宿人数,2011年高峰时是2111万人次,2019年下降到1817万人次。二是2015年以来的入境旅游人次呈递减趋势,国际旅游收入波动较大。入境旅客从2015年420万人次下降到2019年的377万人次,下降幅度比较大;与此同时2019年的国际旅游收入比上一年减少9.4%(表2)。三是北京展馆严重短缺,尤其缺乏大型场馆,优质会展资源流失比较严重。进入“十二五”时期以后,北京会展业呈萎缩趋势,以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为代表的一批优质会展资源流失到外省市,与此相关的消费一同流失。四是商业设施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老化、硬件环境陈旧,难以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大量的商业设施集中在城市中心区,与居住区、公共交通、办公空间的匹配度有待提高;部分商业企业业态单一,经营结构不合理,经营服务定位不准,企业生存面临困难。   (三)辐射全球的消费创新和消费引领能力不足
  从消费影响力看,近年来北京消费市场对国际高端品牌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品牌首发、首展、首秀北京,特别是市商务局发布鼓励发展商业品牌首店措施(2.0版)以来,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首发工作成效显著。2019年,共有878家首店品牌落户北京,其中国际品牌150个《新京报》2021年1月23日。。但是,北京作为国际消费城市,辐射全球的消费创新能力和消费潮流引领能力却明显不够。一是本市知名品牌、国内知名品牌在国际消费市场影响力不足。近年来,北京先后有联想、小米、字节跳动(抖音)等品牌成功走向国际,跻身国际一流品牌。但总体看,北京品牌走向国际数量不多,影响力有限。可以说,“买全球”我们已经起步了,而且成效显著,但是“卖全球”则是刚起步。二是免税店建设滞后,吸引境外消费能力有限。发展免税经济、吸引境外消费回流是建设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扩大口岸免税业务等要求。2020年6月,王府井集团获得国内第8张免税牌照。在此之前,北京仅有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两家在北京市内设有经营的免税店,而且经营状况不佳搜弧网:《王府井集团获得中国第八家免税店牌照》,https://www.sohu.com/a/401019173_259124。总体而言,本市免税经济刚刚起步。三是京城老字号在国内国际品牌传播效果方面有待改善。从国内看,老字号存在品牌认知“空心化”问题,与现代消费群体存在“空间距离”和“心理隔离”;从国际上看,京城老字号在海外经营、国际化业务和国际品牌传播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京城老字号在海外经营方面,主要受原材料运输和人力资源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张景云,陈碧莹,白玉苓.北京老字号创新经营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高层管理者的调查研究[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2019(1).。
  (四)消费活力明显不足
  北京作为国内特大型城市,消费能力和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城市消费活力不够,城市消费氛围和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城市“烟火气”不足。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旅游业、餐饮住宿业、交通业等方面的消费活力。消费活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空间分布看,北京消费活力呈现典型的圈层结构特征。消费活力值最大的区域集中在中心城区,主要是王府井、西单、前门等传统商圈地带。数据显示,本市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设施共有515家,其中277家位于中心城区,占总数的53.8%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9-2035)[R].。城区外围消费活力值明显低于中心城区,呈现低值多核心分布特征。二是“夜经济”效果不明显。2019年,市商务局印发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但受制于夜晚公共交通条件、气候季节、消费习惯等因素,夜间经济未能充分发展起来。三是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农村消费活力不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相对差距在扩大,2011年城乡消费支出差距是1.98倍,2015年扩大到2.32倍,2019年城乡消费支出差距仍保持在2.12倍。据北京市调查总队2019年12月开展的网购用户专项调查,城镇居民网购金额占比达93.7%,农村居民网购金额占比仅为6.3%;网购用户中,城镇居民占比89.0%,农村居民占比11.0%北京市统计局:《网购意愿强烈 潜力持续释放——2019年北京网购用户调查报告》,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beijing.gov.cn/gongkai/shuju/sjjd/202006/t20200605_1917363.html。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地区消费活力不足。
  三、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坚决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挥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努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市委书记蔡奇同志强调指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北京作为首都,消费市场巨大,要持续深化消费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锻长板、补弱项,建设引领全国、服务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走在前列[N].北京日报,2021年2月24日第1版。。
  (一)以建设“两区”为契机,持续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
  2020年8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方案。同年9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两区”建设是国家赋予北京的重大任务,用好“两区”政策,是北京扩大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特别是促进消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历史性契机。一是要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服务业是消费的主战场。北京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超过83%,总体上服务业对外开放发展水平也比较高。据市商务局数据,2015-2019年间,北京累计利用外资818.8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的12.5%,其中服务业累计利用外资762亿美元,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从2014年的87.8%提升至2019年的95%,服务业扩大开放领域引资效果显著。下一步要重点在旅游、教育、文化、医疗、健康等领域继续取消或放宽对外资的市场准入限制。同时,需要进一步关注在服务业领域对内资和民营资本的开放,扩大社会资本在服务业领域的投资。二是要加快北京自贸区建设以及京津冀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促进北京消费升级。北京自贸区范围119.68平方公里,涵盖科技创新、国际商务服务、高端产业三个片区。其中,国际商务服务片区达48.34平方公里,包括首都机场周边、北京CBD、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以及城市副中心等地。北京自贸区建设将坚持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试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满足高品质文化消费需求,创新发展全球领先的医疗健康产业,优化发展航空服务等。特别是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重点发展数字贸易、文化贸易、商务会展、医疗健康、国际寄递物流、跨境金融等产业,对进一步扩大中高端消费品进口,促进北京消费升级将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三是要依托双机场,建设空港型国际消费枢纽。在两机场试点免税店政策,打造北京临空国际免税城,吸引消费回流;在两机场及周边建设特色商业街区、购物街区和综合性的旅游购物休闲服务区。四是要推进会展设施建设,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水平。进一步发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作为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大规模展会和交易平台作用;发挥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和雁栖湖国际会都作用,打造国际会展之都。   (二)立足国内、瞄准国际,从供需两端发力创造和培育新消费需求
  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坚持立足国内和北京的现实,从实际出发,扎实做好促消费的基础性工作,制定符合首都特点的消费政策体系。要注意处理好经济发展阶段与消费发展水平、城市功能与消费定位、产业转型与消费升级、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现实消费与潜在消费、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国内消费与国际消费等各种协调关系,改造和提升消费基础设施,稳步推动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迈向新阶段。一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增加高品质消费供给。从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看,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供给侧。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日益追求品质化、品牌化、特色化和个性化。因此,要加强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二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本地消费能力,增加社会购买力。就业和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就业不稳、收入上不去,消费就失去了根基。2019年本市中等收入群体占常住总人口的55.8%,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远低于发达国家中等收入群体所占人口比例。提高收入,重点是要解决服务业内部收入不平衡、某些行业收入过低以及远郊农村地区群众“脱低”问题。本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差距过大,居民服务修理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仓储运输和邮政业等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既不利于这些服务行业的发展,也影响服务消费质量。远郊农村地区群众“脱低”问题,根本办法是要通过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等战略措施,促进农村人口“稳增收”。三是要持续扩大服务性消费比重。重点是要提高教育文化和娱乐、交通和通信、养老服务、生活用品及服务等领域的服务消费。
  (三)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消费基础设施更新优化
  针对本市消费基础设施短板问题突出,要坚持“锻长链、补短板”,重点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为推动形成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双轮驱动的消费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一是要完善广域级、区域级、地区级和社区级四级商业中心体系布局。《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9-2035)》已对四级商业中心体系布局和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四级商业中心建设要相互配套和相互支撑,构成完善的服务网络。四级体系中,与人民群众生活和消费密切相关的是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和农村地区消费基础设施,因此四级服务体系中重点是要改造、提升传统的商业街区、商业步行街和基层社区的便民商业网点;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网点的综合使用效率。二是要畅通流通骨干通道,建设现代化、智能化流通体系。《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9-2035)》规划要在北京西南、东南、西北和东北四个方向设立4个一级批发市场。笔者建议,大型骨干流通通道的选址和布局,首先要考虑以高速公路网、铁路网和机场、口岸等为依托,交通设施是必备的基础条件。因此,基于现有的交通路网条件,可以考虑在大兴机场周边建设现代化的仓储物流基地;对西南、西北现有的物流基地,要进行智能化、现代化改造和提升;对现有和正在建设中的综合性农产品流通批发市场,要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和疫情防控要求进行现代化改造和提升。建设流通体系,尤其不能忽略终端。在消费终端,要大力推广快递机器人、可穿戴骨骼设备在高校、社区试点,加强末端配送、冷链配送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末端物流“最后一公里”。三是要推动以5G为代表的信息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扩容。按照《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目前北京地区的5G建设仍主要以实现五环内和副中心连续覆盖、五环外重点区域和典型应用场景精准覆盖为主。下一步,要推动5G在各区、乡镇的布局和应用,进一步加快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为引领的数字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四)顺应全球消费变革新趋势,加快培育消费新热点、新业态、新场景和新模式
  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受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贸易、进出口、国际投资遭受重创,各国线下消费严重萎缩。全球消费方式、发展趋势正在发生巨变。我们要顺应全球消费方式变革新趋势,立足国内和北京消费市场实际情况,加快培育消费新热点、新业态、新场景和新模式。一是要发展数字消费,培育消费新模式。数字消费是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消费方式和消费管理模式,包括对消费领域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消费活动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存储和分析;消费者获取消费信息方式、支付方式、消费体验方式的数字化(如,“云消费”、“云逛街”、“云旅游”、“云阅读”等);借助人工智能机器算法对企业和个人消费活动进行风险识别和预警管理等广泛内容。数字消费是消费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者信息获取便捷、信息透明和服务效率提升等方面的深刻体验,而且大大地提升了企业对消费信息的抓取、识别和处理能力,推动消费服务向智能化和差别化管理发展。在2020年抗疫过程中发展壮大的无接触式消费方式(包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在线娱乐、快递配送等)也是数字消费的一种表现形式。二是要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热点。“良好的城市能够营造出多元且丰富的消费场景,用来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和多样化需求”吴军、叶裕民:《消费场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城市发展研究》2020年第11期。。消费场景对促进消费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被广泛认可和重视。消费场景拉动潜在消费,创造消费价值,赋予消费新体验。古都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化建筑街区,消费场景丰富多彩,场景应用范围十分宽广。三是深化改革,拓宽消费新渠道。要梳理和清理各种阻碍、限制消费的不合理政策,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要抓住冬奥契机,發展冰雪体育产业,推广冰雪消费。   (五)完善消费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营造国际一流的消费环境
  营造国际一流的消费环境,重点要在安全、便利、开放上下功夫。一是要完善和健全消费管理体制。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交叉管理、多头管理和条块管理等问题,理顺管理体制机制,重点解决服务行业开放中“准入不准营”、“准入不能营”等隐性问题。推动那些与人民群众生活和消费密切相关的小微企业,如便利店、小餐饮、实体书店、电影院等行业,建立综合许可制度,实现市场主体“一证准营”。二是要消费打通堵点,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大循环。要加快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社会领域的资源利用和供给方式的改革,促进社会服务多元化、便利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城乡消费。三是要规范消费市场秩序,保护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坚持依法监管和包容监管审慎相统一,实施分类监管、重点监管、差异化监管,及时发现监管风险和漏洞,保护市场主体。同时,通过探索建立消费预警制度,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权、公平交易权等,健全高效便捷的投诉举报处理和反馈机制,全面开展消费投诉公示,构建规范的市场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忠杰,杨松.立足新阶段深化对扩大内需战略的认识[N].经济日报,2021-1-8(1).
  [2]李珊珊.北京居民消费结构演进趋势和政策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20(03).
  [3]张景云,陈碧莹,白玉苓.北京老字号创新经营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高层管理者的调查研究[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2019(01).
  [4]吴军,叶裕民.消费场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动能[J].城市发展研究,2019(11).
  [5]张颖熙,夏长杰.以服务消费引领消费结构升级: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
  [7]商务部等14部门.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
  (杨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濟所)
其他文献
摘要:广西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出海口,发展智慧物流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较成熟的条件。从西部陆海新通道下广西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出发,发现广西发展智慧物流存在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资源整合能力弱、人才短缺等问题。当前广西应通过提速经济增长,扩大产业规模、加大智能设施设备的投入,健全标准化体系、建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提升智慧物流人才的综合能力等措施来促进广西智慧物流产业发展。  關
摘要:围绕侧重的生态环保任务,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策和实施成效。当前阶段,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明显、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生态质量总体改善、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仍然存在政策施行相对粗放、政策制定不尽合理、污染防治成本偏高和一定程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等不足之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需要更加尊重客观规律、优化治理手段、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健全政策
摘要:新加坡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稳定安全的法治社会环境和廉政高效的政府服务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政府主导、政企协同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为自由贸易港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入了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先进的政务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发达的金融体系构建的多元化融资投资渠道,以及简单的税种结构和较低的税负水平等一流的贸易政策制定及实施水平,为新加坡构建了便利度世界排名第二的营商环境。发展中的失败教训也说明行政干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子行业普遍已从起步期进入成长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稳中有升,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2.75%稳步上升至2019年的4.5%,未来将继续维持高景气度繁荣发展。2020年,图书出版、电影院线及传统广告等线下文化行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已呈现复苏回暖趋势,数字出版、网络电影、IP影视、短视频及直播营销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蕴藏巨大发展空间。
摘要:在分析城市会展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影响城市会展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主成分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借助SPSS软件定量分析我国35个城市会展业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会展基础设施、会展项目开展状况、相关产业的支撑、经济大环境是城市会展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其中场馆设施、会展活动运营管理情况对会展业的影响最大。促进城市会展业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会展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展馆智能化水平;推动产业深度融
摘要:以10年为一个观察期回顾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塑造“美式”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框架的历史。美国数字贸易规则是21世纪数字贸易的现代范本,对WTO数字贸易谈判和其他多边主义贸易协定都具有借鉴意义,新上任的拜登政府会在全球要求更开放和更具约束力的数字规则。清晰掌握美国数字贸易规则的发展根源和机理对于中国研判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积极融入贸易自由化进程和参与到数字贸易规则标准制定中,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协调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推动川渝地区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探讨了两者作用机制及协调关系在时序上的变化。结果如下: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联作用强;川渝耦合协调度均不断上升;四川省耦合协调类型由失调衰退上升为协调发展,而重庆市一直为失调衰退。优化产业、城乡就业结构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川渝地区亟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专门设置了确保中小企业更好地共享成果的议题,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了贸易便利化条件、国际投资机遇、人才招揽机会和安全保障等机遇。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抓住RCEP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创新国际商务方式、加快转变经营模式、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培育国际化运作的能力和优势。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中小企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一、引言  在全球多边规则体系遭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