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会期间,《中国名牌》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话剧院院长周予援。
记者一提到舞台剧《战马》,周予援立刻振奋精神,语气激动。作为《战马》中文版的总制作人,他凭着这部作品,率领国家话剧院百人团队从重重困境中成功突围,践行了一个“戏剧人”的职责。
达到现象级大片的水平
舞台剧《战马》改编自英国小说家迈克尔.莫波格的同名小说,以一匹马的视角和经历,写出了一战中一个残酷而温馨的故事。《战马》2007年被英国国家剧院成功搬上舞台,如今已相继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国家全球演出超过4000场,观众超过600万人,累计在全球斩获24项重要戏剧大奖。舞台剧《战马》中文版于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正式登上中国舞台。
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剧情的跌宕起伏时刻牵动着观众们的心。男孩艾尔伯特与一匹名叫乔伊的马从小就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然而随着战争的到来,乔伊被卖给骑兵上了战场。战争中,这匹马的主人从英国上尉、法国老农,再换到德国骑兵。乔伊历尽艰辛,最终与艾尔伯特再度团聚。战火纷飞中的感叹、汤姆森死时的静默、医院中的那声“猫头鹰哨”、艾尔伯特与乔伊的相遇……剧中很多情节都引得无数观众为之落泪。
为什么要引进这部作品?周予援进行了细致的阐释:“《战马》是从小说改编的,所以文学性非常厚重,小说文学基础深厚,戏剧改编也很扎实。从思想性上说,作品里表达的是远离战争、呼唤和平的主题,处处彰显了艺术家对这个世界性主题的呼唤。从艺术性上说,《战马》与南非最好的木偶创作者合作,创造的木偶马比真马还要真,有呼吸,有情感。由3个演员操纵假马,一人管马头,一人管前蹄,一人管后蹄,三人极度地协调配合。从观赏性上讲,作品的舞台技术体现了高标准。全场有600多个舞台灯光设计组合变化,场景每时每刻变化,就像电影大片那样有丰富的镜头,作品的完整性得到充分的表达。”
反观中国目前的话剧现状,周予援表示:“从目前的现状看,中国话剧编、导、演力量强,但舞台技术是短板。艺术创作本身就需要时间打磨,各个环节都要好,否则无法呈现完美。《战马》从开始运作到现在已经2年时间了,单是木偶马的操纵演员的培训就花了1年半的时间。”
乘着战马成功突围
关于《战马》的多方总体投资是5000万元,这相当于一部国产大片的投资了,这在中国话剧界无疑是重磅级的话题。这么大的“冒险”值不值?对此周予援表示:“目前看,物超所值。”
具体谈到“创新”,周予援说:“这次《战马》采取的是驻场演出模式。浩浩荡荡100人的队伍,到一个城市就驻场演出几十场。这是一个全新的模式,且突出了口碑营销。”
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耿姝看完戏后评价:“虽然知道是人操控的马偶,但却完全感受不到人的存在,甚至连马的眼神都觉得那么温柔,像真的一样,舞台呈现的效果比影院里的3D效果更加逼真。据说这部戏在国家话剧院装台磨合了一个多月,真心希望《战马》能在中国的舞台上站得更稳更久。”
除此之外,周予援说的“口碑营销”还包括前期低票价制。票价在80至380元,与普通的话剧票价相当。剧组甚至引进众筹的销售模式,一天就筹集了200多万元资金,但关键是建立了观众群,扩大了知名度,周予援对此也颇为得意。
说到票房,周予援透露:“除去试演的七场,北京已经演了58场,票房是1100万元;上海2015年底到2016年初已经演了64场,票房是2500万元。所以目前一共演了112场,票房是3600万元。2016年3月至5月将在广州演50场,6月将在天津演20场,年底将在重庆演20场。3月8日广州站首演口碑很好。”
向世界奉献高峰
周予援对未来的话剧事业发展提出了3个具体方向:人民性、艺术性和经营创新。在谈到人民性时周予援表示:“人民性,就是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同时话剧要走进农村,走进偏远的城镇,去艺术扶贫。扶贫并不只是捐钱捐物,还有精神层面的扶贫。所以戏剧的普及亟待加强。戏剧要走下去,走进少数民族地区,走进老少边穷地区,让更多的百姓看到戏剧作品。”
在“走下去”的同时,周予援还呼吁重视中国戏剧的对外开放,要“走出去”:“要想‘走出去’,语言、资金等等都是问题,但最根本的是有没有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作品。现在这方面困难很大,比如剧本目前就‘荒’得厉害,人才极度缺乏。”
周予援没有忘记戏剧人的使命,作为话剧国家队的掌门人对国家话剧院以及中国话剧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规划:“最重要的是原创。国家话剧院2015年举办了‘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2016年3月18日将举行第二届。为什么要办全国性的原创话剧展?因为只有国家话剧院一家搞原创话剧是不够的,全国话剧院团都要参与到原创中来,调动全国的力量搞原创,这样才能繁荣创作出经典。”
记者一提到舞台剧《战马》,周予援立刻振奋精神,语气激动。作为《战马》中文版的总制作人,他凭着这部作品,率领国家话剧院百人团队从重重困境中成功突围,践行了一个“戏剧人”的职责。
达到现象级大片的水平
舞台剧《战马》改编自英国小说家迈克尔.莫波格的同名小说,以一匹马的视角和经历,写出了一战中一个残酷而温馨的故事。《战马》2007年被英国国家剧院成功搬上舞台,如今已相继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国家全球演出超过4000场,观众超过600万人,累计在全球斩获24项重要戏剧大奖。舞台剧《战马》中文版于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正式登上中国舞台。
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剧情的跌宕起伏时刻牵动着观众们的心。男孩艾尔伯特与一匹名叫乔伊的马从小就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然而随着战争的到来,乔伊被卖给骑兵上了战场。战争中,这匹马的主人从英国上尉、法国老农,再换到德国骑兵。乔伊历尽艰辛,最终与艾尔伯特再度团聚。战火纷飞中的感叹、汤姆森死时的静默、医院中的那声“猫头鹰哨”、艾尔伯特与乔伊的相遇……剧中很多情节都引得无数观众为之落泪。
为什么要引进这部作品?周予援进行了细致的阐释:“《战马》是从小说改编的,所以文学性非常厚重,小说文学基础深厚,戏剧改编也很扎实。从思想性上说,作品里表达的是远离战争、呼唤和平的主题,处处彰显了艺术家对这个世界性主题的呼唤。从艺术性上说,《战马》与南非最好的木偶创作者合作,创造的木偶马比真马还要真,有呼吸,有情感。由3个演员操纵假马,一人管马头,一人管前蹄,一人管后蹄,三人极度地协调配合。从观赏性上讲,作品的舞台技术体现了高标准。全场有600多个舞台灯光设计组合变化,场景每时每刻变化,就像电影大片那样有丰富的镜头,作品的完整性得到充分的表达。”
反观中国目前的话剧现状,周予援表示:“从目前的现状看,中国话剧编、导、演力量强,但舞台技术是短板。艺术创作本身就需要时间打磨,各个环节都要好,否则无法呈现完美。《战马》从开始运作到现在已经2年时间了,单是木偶马的操纵演员的培训就花了1年半的时间。”
乘着战马成功突围
关于《战马》的多方总体投资是5000万元,这相当于一部国产大片的投资了,这在中国话剧界无疑是重磅级的话题。这么大的“冒险”值不值?对此周予援表示:“目前看,物超所值。”
具体谈到“创新”,周予援说:“这次《战马》采取的是驻场演出模式。浩浩荡荡100人的队伍,到一个城市就驻场演出几十场。这是一个全新的模式,且突出了口碑营销。”
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耿姝看完戏后评价:“虽然知道是人操控的马偶,但却完全感受不到人的存在,甚至连马的眼神都觉得那么温柔,像真的一样,舞台呈现的效果比影院里的3D效果更加逼真。据说这部戏在国家话剧院装台磨合了一个多月,真心希望《战马》能在中国的舞台上站得更稳更久。”
除此之外,周予援说的“口碑营销”还包括前期低票价制。票价在80至380元,与普通的话剧票价相当。剧组甚至引进众筹的销售模式,一天就筹集了200多万元资金,但关键是建立了观众群,扩大了知名度,周予援对此也颇为得意。
说到票房,周予援透露:“除去试演的七场,北京已经演了58场,票房是1100万元;上海2015年底到2016年初已经演了64场,票房是2500万元。所以目前一共演了112场,票房是3600万元。2016年3月至5月将在广州演50场,6月将在天津演20场,年底将在重庆演20场。3月8日广州站首演口碑很好。”
向世界奉献高峰
周予援对未来的话剧事业发展提出了3个具体方向:人民性、艺术性和经营创新。在谈到人民性时周予援表示:“人民性,就是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同时话剧要走进农村,走进偏远的城镇,去艺术扶贫。扶贫并不只是捐钱捐物,还有精神层面的扶贫。所以戏剧的普及亟待加强。戏剧要走下去,走进少数民族地区,走进老少边穷地区,让更多的百姓看到戏剧作品。”
在“走下去”的同时,周予援还呼吁重视中国戏剧的对外开放,要“走出去”:“要想‘走出去’,语言、资金等等都是问题,但最根本的是有没有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作品。现在这方面困难很大,比如剧本目前就‘荒’得厉害,人才极度缺乏。”
周予援没有忘记戏剧人的使命,作为话剧国家队的掌门人对国家话剧院以及中国话剧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规划:“最重要的是原创。国家话剧院2015年举办了‘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2016年3月18日将举行第二届。为什么要办全国性的原创话剧展?因为只有国家话剧院一家搞原创话剧是不够的,全国话剧院团都要参与到原创中来,调动全国的力量搞原创,这样才能繁荣创作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