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GPS是指把生涯辅导(Guidance)、能力提升(Promotion)和就业服务(Service)三者有机结合,为学生构建起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GPS”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文章结合当前的社会需要,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强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能力为手段,构建高校专业化、系统化、全程化、全员化、常态化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GPS 就业指导 高校 就业创业 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申静(1980- ),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张家口 075000)孙智宏(1981- ),男,辽宁沈阳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党校办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00)刘欣(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保定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3-0089-02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2013年、2014年分别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和“更难就业年”,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创历史新高。如何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是摆在社会发展面前最紧迫的课题。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升级的‘双引擎’之一,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当代大学生具有开放视野,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具创业的激情,特别是掌握了新知识、新技术,应当成为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高校应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创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美国百森商学院的蒂蒙斯教授提出,学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更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实质上是一种面向“创业革命”开发人力资源的教育创新。本文将生涯辅导(Guidance)、能力提升(Promotion)和就业服务(Service)有效结合,着力构建符合高校实际的专业化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一、落实主官工程,合力促进就业
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事关学生的个人前途和家庭福祉。帮助一个大学生就业,就帮助了一个家庭。高校要坚持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实行校长负责制,成立校院两级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把创业教育放在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通过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来落实就业创业工作,广泛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大对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努力实现广大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1.深入调研,摸清就业创业实情。高校党政领导班子要下好合力促进就业的一盘棋,成立促进就业创业指导小组,其成员要定期深入系部联系点,融入师生中间,走访系部、教研室、实验室和学生班级、宿舍,走访部分用人单位和学生家庭,了解现状,找准问题,明确对策,摸清实情。
2.贴心服务,合力保障就业创业。一是注意及时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动态,采取学院领导联系毕业生、班主任定时定点接待毕业生等措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生活和就业上的困难。二是掌握学生心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就业挫折的承受力和意志力,引导他们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三是采取“请进来”举办招聘会、“坐下来”举办就业创业指导讲座、“走进去”了解市场需求、“走出去”帮助学生联系单位、帮助学生确定创业项目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准出口和方向。
3.把好方向,提升就业创业素质。一是抓基础。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立德树人、全员育人落到实处。二是抓方向。做好就业创业引导工作,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促就业,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三是抓环境。改善校内就业创业环境,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打好组合拳,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四是抓政策。做好政策托底和政策配套工作,各学院、机关部门都要围绕就业创业工作来形成配套政策,狠抓落实,确保就业创业工作取得实效。
二、调适就业心情,转变就业理念
1.加强情感交流。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多数学生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尊敬的老师、亲密的同学因多年相处,关系融洽,感情默契,彼此能相互关心、理解和信任。通过感情交流,培养克服不良情绪的能力,获得宽容、理解的机会,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大学生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用理智来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科学地对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2.理性对待挫折。每个人都有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本能心态,大学生也不例外。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学生在择业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不良情境的体验。对于这种由于对现实矛盾不能回避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大学生可采用“转移”“宣泄”等心理补偿的辦法,增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3.克服依赖思想。要积极关注就业创业信息,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推销自己,主动了解市场需求,寻找创业机会。就业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不能过分依赖他人,更不可有惰性。要有健康的竞争意识,树立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的信心。克服情绪障碍的根本在于直面现实,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端正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个心境开阔、不太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就能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不会为自己一时的择业不顺而忧郁彷徨。大学生求职择业、自主创业,要有一个正确的前提目标,既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又要看到道路的曲折。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大潮,把自己的就业创业与社会改革、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这样便能树立起信心,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坚忍不拔、顽强不屈。
[关键词]GPS 就业指导 高校 就业创业 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申静(1980- ),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张家口 075000)孙智宏(1981- ),男,辽宁沈阳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党校办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00)刘欣(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保定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3-0089-02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2013年、2014年分别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和“更难就业年”,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创历史新高。如何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是摆在社会发展面前最紧迫的课题。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升级的‘双引擎’之一,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当代大学生具有开放视野,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具创业的激情,特别是掌握了新知识、新技术,应当成为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高校应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创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美国百森商学院的蒂蒙斯教授提出,学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更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实质上是一种面向“创业革命”开发人力资源的教育创新。本文将生涯辅导(Guidance)、能力提升(Promotion)和就业服务(Service)有效结合,着力构建符合高校实际的专业化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一、落实主官工程,合力促进就业
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事关学生的个人前途和家庭福祉。帮助一个大学生就业,就帮助了一个家庭。高校要坚持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实行校长负责制,成立校院两级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把创业教育放在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通过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来落实就业创业工作,广泛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大对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努力实现广大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1.深入调研,摸清就业创业实情。高校党政领导班子要下好合力促进就业的一盘棋,成立促进就业创业指导小组,其成员要定期深入系部联系点,融入师生中间,走访系部、教研室、实验室和学生班级、宿舍,走访部分用人单位和学生家庭,了解现状,找准问题,明确对策,摸清实情。
2.贴心服务,合力保障就业创业。一是注意及时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动态,采取学院领导联系毕业生、班主任定时定点接待毕业生等措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生活和就业上的困难。二是掌握学生心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就业挫折的承受力和意志力,引导他们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三是采取“请进来”举办招聘会、“坐下来”举办就业创业指导讲座、“走进去”了解市场需求、“走出去”帮助学生联系单位、帮助学生确定创业项目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准出口和方向。
3.把好方向,提升就业创业素质。一是抓基础。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立德树人、全员育人落到实处。二是抓方向。做好就业创业引导工作,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促就业,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三是抓环境。改善校内就业创业环境,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打好组合拳,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四是抓政策。做好政策托底和政策配套工作,各学院、机关部门都要围绕就业创业工作来形成配套政策,狠抓落实,确保就业创业工作取得实效。
二、调适就业心情,转变就业理念
1.加强情感交流。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多数学生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尊敬的老师、亲密的同学因多年相处,关系融洽,感情默契,彼此能相互关心、理解和信任。通过感情交流,培养克服不良情绪的能力,获得宽容、理解的机会,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大学生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用理智来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科学地对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2.理性对待挫折。每个人都有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本能心态,大学生也不例外。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学生在择业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不良情境的体验。对于这种由于对现实矛盾不能回避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大学生可采用“转移”“宣泄”等心理补偿的辦法,增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3.克服依赖思想。要积极关注就业创业信息,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推销自己,主动了解市场需求,寻找创业机会。就业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不能过分依赖他人,更不可有惰性。要有健康的竞争意识,树立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的信心。克服情绪障碍的根本在于直面现实,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端正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个心境开阔、不太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就能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不会为自己一时的择业不顺而忧郁彷徨。大学生求职择业、自主创业,要有一个正确的前提目标,既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又要看到道路的曲折。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大潮,把自己的就业创业与社会改革、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这样便能树立起信心,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坚忍不拔、顽强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