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
小Z,17岁,一个智力较好的学生。刚上高一时,他上课发言十分积极,但与同学相处很不融洽,主要表现为:自私、冲动、不宽容、不懂得分享。后经老师的引导、帮助和同学们的主动、热情相待,渐渐地他融入了班集体。可进入高二后,不知什么原因,他莫名其妙地与老师作起对来。上课时每问必举手,只要不请他作答,他便立刻发脾气,不停地骂人,只是还不敢大声骂。对老师常常出言不逊,只要是他不喜欢的老师,他就敢公开谩骂,而他几乎就没有喜欢的老师。对女同学也是如此,他总是用恶毒的话咒骂女生,理由是女生都不讨厌老师,而且太乖。
当时,他的班主任S老师曾是我业务徒弟(我曾经是小Z同学高一时的生物科任教师),对小Z身上发生的一切,S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对他进行教育,未有任何进展。于是,S老师一方面加强了与其家长的联系,得知他有轻微的抑郁症,且从小就有极强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就小Z的现状向我这个师父汇报,并就如何教育小Z向我求教。
我听了S老师的汇报后,以为对这样的学生,得付出真爱,并让他感受到。于是,我决定亲自帮徒弟一把,便先让S老师再一次做小Z的转化工作。小Z非但不懂得感恩,还变本加厉地对抗。他公然宣称:最讨厌老师,因为所有老师都是虚伪的。与他谈心,他说老师只会讲大道理;对他好,他说老师是为了自己的荣誉……他的“理论依据”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老师对我关心,无非是为了提高成绩,好多拿些奖金。”
一次,小Z因上课时怪叫被邻桌女同学小W汇报到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小S处,没料到,小Z在放晚学时,把小W自行车的轮胎戳破了。小W哭泣着向S老师汇报了此事。S老师对小Z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S老师(怒气冲天):“你上课时怪叫,扰乱了课堂秩序,这本身是你的一大错误,而你却不思悔改,反而一错再错,变本加厉,采取报复性行为。我看你是够得上处分的资格了!”
小Z(漫不经心):“随便,你爱怎样就怎样,我无所谓!最多被学校开除。”
S老师(火气更大):“你怎么这样不讲道理!你别好心当作驴肝肺!我是在教育你、挽救你!你却一点都不领情!”
小Z(无所谓):“少来这一套!你这样的道理我听得耳朵里都出老茧了!”
师生双方僵持着,当天无一点结果。
第二天,S老师把此事向学校德育处作了汇报。在德育处的干预、教育下,此事算是暂时平息,小Z也在德育处写下了“今后不再犯错”的保证。在这一天,我也知道了小Z昨天发生的事。
我耐心等待着,因为我坚信小Z是“保证”不了的,他肯定会故态复萌。我渴望有一次促使其转化的契机的出现……
果真如我所料,没过几星期,小Z与他班两名同学在大扫除时又“大动干戈”,并互相扭着来到班主任办公室,S老师觉得一时难以处理,就把这三位“角斗士”领到我的办公室。我了解情况后,并没有发火把他们训斥一顿,而是一反常规,面带笑容,心平气和地说:“啊!看到你们的进步,我很高兴。”他们被我这意外的话惊呆了,不约而同地望着我。我真诚地指出:“第一,你们都在大扫除,搞好班级的清洁卫生,说明你们都有班级集体荣誉感,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第二,你们虽然动了手,但没有继续狠打,说明你们还想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第三,你们能主动找老师解决,说明你们眼中有老师,特别是Z同学,这与过去相比不是一大进步吗?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不打不成交!’我衷心期盼你们三位今后能成为好朋友!更希望你们的进步再大些,遇到问题多想一想别人。”经过大约5分钟的缄默,这几位学生都主动承认了错误,并且握手言和。
第二天早晨上班时,我刚坐下,就发现了办公桌上有一封信,我拆开一看,原来是小Z同学写的,内容大致是:老师!我以前确实恨学校老师,我很自私!这一切,都是我的无知造成的。请老师原谅我,不要嫌弃我!更不要把我视为“不可救药”的坏学生!其实,我内心也一直希望自己进步。你能否与班主任和其他老师打个招呼,给我一个机会,我会珍惜的!老师,相信我!
后面发生的无须多言,小Z已在去年高中毕业,并考上了省外的一所二本大学……每逢重大节日,我和S老师经常会收到他寄来的贺卡。
案例反思: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大爱。“爱是一颗星,一切迷途的船只,虽然不懂天文,却靠它引导。”(莎士比亚)爱是宽容,爱使校园生活更加美好。爱是责任,爱是博大的,大爱无痕。“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梵高)所以,教育是爱的教育。本案例中,班主任S老师因教育经验不足,缺乏爱的技巧,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乃至对立,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在今后教育工作中应力戒的。因为,教育既是保护,也是唤醒与引入、鼓励和激励,教育要顺其自然。教师是援助者、指导者,学生像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滚落就会破碎。鉴于此,为保护学生的天性和潜能,我们应对相关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以优化学生的心理,进而提高其整体素质。
一、准确分析学生,认清心理问题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有些班主任,就如本案例中的S老师,他没有准确分析学生小Z的心理,只认为他是一个学习和品德都不好的“差生”。有些班主任往往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教育实践证明: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因此,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走出传统德育教育困境的需要。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明确自己是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美好的生活,增强学生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 二、讲究教育艺术,化除心理冲突
心理矛盾和冲突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心理矛盾和冲突长期不能缓解,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异常。所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防患于未然。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必须解决。就拿需求来说,身心正在迅速发展的高中学生,产生了种种新的需要,有的需求是合理的,有的需求并不合理,限于条件,合理的需求也并不都能适时得到满足,这些会使学生产生苦闷之情。教师必须了解这些情况,学生合理的需求应尽量给予满足,不合理的需求或暂时不能满足的合理需求,教师应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说服他们摒弃不合理的需要。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挫折和逆境。例如,学习成绩低下、人际关系不好、师生关系紧张等,都可能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冲突。教师应讲究教育艺术,指导他们将消极心理转变为积极心理,产生新的追求,对于实际存在的困难,教师应该帮助解决。
三、优化师生关系,破解心理围城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南风和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阵凛冽寒风,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热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感到温暖。因为教师关心爱护学生,会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学生有了这种情感,会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若教师对学生冷漠甚至冷酷,则必然会造成师生间的情感对立,而这种对立的情绪是课堂管理最严重的障碍。因此,在处理已出现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尽量采取柔和的、暗示的方法,使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逐渐改掉不良行为。另外,教师要放下长者的架子,善于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并且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把不满情绪宣泄出来,心情畅快地去学习、生活。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反映的工作中的不当之处和学生实际,对症下药,因人制宜、因事制宜,适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不同的思想症结。在解决方式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而灵活多变,如在班里设立“心理信箱”或“班主任信箱”,定期组织学情调查,鼓励学生写日记等。这样,慢慢地,学生就会自觉地听从教师的管理,师生关系也会随之得到改善。实践证明,对待有“问题”的学生,应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以有效打破其心理坚冰和心理围城,使其远离心理对抗,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小Z,17岁,一个智力较好的学生。刚上高一时,他上课发言十分积极,但与同学相处很不融洽,主要表现为:自私、冲动、不宽容、不懂得分享。后经老师的引导、帮助和同学们的主动、热情相待,渐渐地他融入了班集体。可进入高二后,不知什么原因,他莫名其妙地与老师作起对来。上课时每问必举手,只要不请他作答,他便立刻发脾气,不停地骂人,只是还不敢大声骂。对老师常常出言不逊,只要是他不喜欢的老师,他就敢公开谩骂,而他几乎就没有喜欢的老师。对女同学也是如此,他总是用恶毒的话咒骂女生,理由是女生都不讨厌老师,而且太乖。
当时,他的班主任S老师曾是我业务徒弟(我曾经是小Z同学高一时的生物科任教师),对小Z身上发生的一切,S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对他进行教育,未有任何进展。于是,S老师一方面加强了与其家长的联系,得知他有轻微的抑郁症,且从小就有极强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就小Z的现状向我这个师父汇报,并就如何教育小Z向我求教。
我听了S老师的汇报后,以为对这样的学生,得付出真爱,并让他感受到。于是,我决定亲自帮徒弟一把,便先让S老师再一次做小Z的转化工作。小Z非但不懂得感恩,还变本加厉地对抗。他公然宣称:最讨厌老师,因为所有老师都是虚伪的。与他谈心,他说老师只会讲大道理;对他好,他说老师是为了自己的荣誉……他的“理论依据”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老师对我关心,无非是为了提高成绩,好多拿些奖金。”
一次,小Z因上课时怪叫被邻桌女同学小W汇报到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小S处,没料到,小Z在放晚学时,把小W自行车的轮胎戳破了。小W哭泣着向S老师汇报了此事。S老师对小Z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S老师(怒气冲天):“你上课时怪叫,扰乱了课堂秩序,这本身是你的一大错误,而你却不思悔改,反而一错再错,变本加厉,采取报复性行为。我看你是够得上处分的资格了!”
小Z(漫不经心):“随便,你爱怎样就怎样,我无所谓!最多被学校开除。”
S老师(火气更大):“你怎么这样不讲道理!你别好心当作驴肝肺!我是在教育你、挽救你!你却一点都不领情!”
小Z(无所谓):“少来这一套!你这样的道理我听得耳朵里都出老茧了!”
师生双方僵持着,当天无一点结果。
第二天,S老师把此事向学校德育处作了汇报。在德育处的干预、教育下,此事算是暂时平息,小Z也在德育处写下了“今后不再犯错”的保证。在这一天,我也知道了小Z昨天发生的事。
我耐心等待着,因为我坚信小Z是“保证”不了的,他肯定会故态复萌。我渴望有一次促使其转化的契机的出现……
果真如我所料,没过几星期,小Z与他班两名同学在大扫除时又“大动干戈”,并互相扭着来到班主任办公室,S老师觉得一时难以处理,就把这三位“角斗士”领到我的办公室。我了解情况后,并没有发火把他们训斥一顿,而是一反常规,面带笑容,心平气和地说:“啊!看到你们的进步,我很高兴。”他们被我这意外的话惊呆了,不约而同地望着我。我真诚地指出:“第一,你们都在大扫除,搞好班级的清洁卫生,说明你们都有班级集体荣誉感,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第二,你们虽然动了手,但没有继续狠打,说明你们还想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第三,你们能主动找老师解决,说明你们眼中有老师,特别是Z同学,这与过去相比不是一大进步吗?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不打不成交!’我衷心期盼你们三位今后能成为好朋友!更希望你们的进步再大些,遇到问题多想一想别人。”经过大约5分钟的缄默,这几位学生都主动承认了错误,并且握手言和。
第二天早晨上班时,我刚坐下,就发现了办公桌上有一封信,我拆开一看,原来是小Z同学写的,内容大致是:老师!我以前确实恨学校老师,我很自私!这一切,都是我的无知造成的。请老师原谅我,不要嫌弃我!更不要把我视为“不可救药”的坏学生!其实,我内心也一直希望自己进步。你能否与班主任和其他老师打个招呼,给我一个机会,我会珍惜的!老师,相信我!
后面发生的无须多言,小Z已在去年高中毕业,并考上了省外的一所二本大学……每逢重大节日,我和S老师经常会收到他寄来的贺卡。
案例反思: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大爱。“爱是一颗星,一切迷途的船只,虽然不懂天文,却靠它引导。”(莎士比亚)爱是宽容,爱使校园生活更加美好。爱是责任,爱是博大的,大爱无痕。“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梵高)所以,教育是爱的教育。本案例中,班主任S老师因教育经验不足,缺乏爱的技巧,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乃至对立,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在今后教育工作中应力戒的。因为,教育既是保护,也是唤醒与引入、鼓励和激励,教育要顺其自然。教师是援助者、指导者,学生像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滚落就会破碎。鉴于此,为保护学生的天性和潜能,我们应对相关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以优化学生的心理,进而提高其整体素质。
一、准确分析学生,认清心理问题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有些班主任,就如本案例中的S老师,他没有准确分析学生小Z的心理,只认为他是一个学习和品德都不好的“差生”。有些班主任往往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教育实践证明: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因此,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走出传统德育教育困境的需要。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明确自己是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美好的生活,增强学生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 二、讲究教育艺术,化除心理冲突
心理矛盾和冲突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心理矛盾和冲突长期不能缓解,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异常。所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防患于未然。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必须解决。就拿需求来说,身心正在迅速发展的高中学生,产生了种种新的需要,有的需求是合理的,有的需求并不合理,限于条件,合理的需求也并不都能适时得到满足,这些会使学生产生苦闷之情。教师必须了解这些情况,学生合理的需求应尽量给予满足,不合理的需求或暂时不能满足的合理需求,教师应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说服他们摒弃不合理的需要。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挫折和逆境。例如,学习成绩低下、人际关系不好、师生关系紧张等,都可能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冲突。教师应讲究教育艺术,指导他们将消极心理转变为积极心理,产生新的追求,对于实际存在的困难,教师应该帮助解决。
三、优化师生关系,破解心理围城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南风和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阵凛冽寒风,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热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感到温暖。因为教师关心爱护学生,会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学生有了这种情感,会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若教师对学生冷漠甚至冷酷,则必然会造成师生间的情感对立,而这种对立的情绪是课堂管理最严重的障碍。因此,在处理已出现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尽量采取柔和的、暗示的方法,使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逐渐改掉不良行为。另外,教师要放下长者的架子,善于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并且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把不满情绪宣泄出来,心情畅快地去学习、生活。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反映的工作中的不当之处和学生实际,对症下药,因人制宜、因事制宜,适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不同的思想症结。在解决方式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而灵活多变,如在班里设立“心理信箱”或“班主任信箱”,定期组织学情调查,鼓励学生写日记等。这样,慢慢地,学生就会自觉地听从教师的管理,师生关系也会随之得到改善。实践证明,对待有“问题”的学生,应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以有效打破其心理坚冰和心理围城,使其远离心理对抗,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