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情感唤作怀旧。名义上的怀旧是某些随波逐流者向往的表面霓裳,他们津津的是“怀旧”这个名号;实质上的怀旧是精神上的怀旧,当所处社会的审美再无法满足你对美的渴望,而恰巧过去的种种弥补了这种情愫上的失落之时,怀旧的意味这才显现出它的真挚动人,既而成为了一种审美心理上的情结与寄托。
“看遍了冷冷清风吹飞雪,渐厚,鞋踏破路湿透。再看遍远远青山吹飞絮弱柳,曾独醉病消瘦……”这是达明一派的经典代表作《石头记》中的歌词。实在喜欢达明一派。2006年4月28日达明一派在上海举办出道20年来大陆首场演唱会,也是他们解散后的首场演唱会。当在网上得知这一消息时,着时兴奋了一阵子,还曾计划过去上海看他们的演出,都在网上查了关于定票的情况呢。虽然最后没有成行,但关于达明一派的喜爱一下子又回到了十多年前,所有关于他们的记忆瞬间清晰如昨。那些旋律和歌声也是记录了那曾经年少的情怀吧。
熟悉和喜欢达明一派的朋友大概多是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生人的。开始喜欢达明派时的我刚上高中。那时CD还没有普及,对于学生来说买磁带都还是件奢侈事。为买盘心爱的磁带,是要攒好久的零花钱的。在越来越枯燥越来越繁重的学习生活中,惟一能带来些许乐趣的就是音乐了。而达明一派的出现无疑在那时给我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已经记不清当时最初是怎样接触到他们的歌的,只记得听过那首《石头记》后,久久不能平静,好像思绪在随旋律飘飞。然后在第一时间告知几个死党,有个乐队组合叫达明一派,一个叫黄耀明,一个叫刘以达,他们的歌如何动听如何与众不同。再然后就是几个好朋友共同的陶醉与热爱了。4个人开始四处搜集他们的歌带,有关他们的报道及词谱。我甚至现在还保存着那时买的介绍达明派的音乐杂志,一直不舍丢弃。远远没有现在的同类杂志精美考究,无论从印刷还是用纸上,只是一本不定期出版的小册子,内容编排得很朴素很流畅,但对每个乐队每个歌者每个音乐人及每首歌词都介绍和剖析得很独到,很有文化底蕴。不像现在的同类杂志好多都流于形式而不够深入。
可以说达明的不朽是由《石头记》开始。也是这首《石头记》确定了达明一派学院派的音乐路线。它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歌词成功地汲取了小说的思想精髓,用一连串的叠词,从萧瑟的景写到寂寥的情,情景交融,写出了人生那说不尽道不完的无奈。刘以达的作曲及音乐制作更是同样出色。典雅精致的旋律和天衣无缝的电声效果让人心旷神怡。黄耀明的歌声里总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似压抑起全部感情,让它在胸中激荡,所有的词句在喉咙间盘桓许久后无奈地吐出,在低音区尤为佳妙。用一句歌词形容,可称作“这一声音傲冷,但又够深情”。他们的歌敢于反映政治、人生的真相,多少意在言外,令人深思。而曲调旋律扣人心弦,或荡气回肠,或婉转低回,或激昂跳跃。这都是他们倾力合作苦心经营的结果。
对于达明一派,这种怀旧往往显得是那么切肤入髓的深刻。远不是现在青少年追星族那样的狂热,却在记忆一隅永远不会忘却。伴随上世纪80年代港台乐坛盛世成长的人,他们的耳朵容易水土不服,还无法与如今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新人乐坛接轨,遁入旧世是他们的选择;还有部分人,生于斯,非但不与时俱进,反而节节倒退,难道这个社会真的只有流行没有音乐吗?
在香港那个风花雪月的80年代末,达明一派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颠覆,他们是逆主流而行的,明哥一头长发和迷离的眼神,阿达倔强的短发和一脸的执著,是一副反叛的姿态。阿达的音乐与明哥的歌声更是天衣无缝,对政治现象的讽刺,对同性爱的正视,对世纪末都市爱欲的描绘,为当时的流行音乐创作添加了几分清新和深度。《石头记》、《你还爱我吗?》、《意难平》3张具有重要意义的唱片,成就了一个永不磨灭的传说。沉淀在乐迷心中的除了他们扣动心弦的音乐外,更重要的是经历了一场自省与醒觉之旅。
达明一派曾被歌迷称为万人迷,个人不太喜欢这个给他们的称呼,还是更加愿意叫他们达明派。而今想来,曾经的热爱也不能叫做崇拜,只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有的情怀吧。青涩年华,渴望美好,渴望成长。但得承认的是,经历世事的我,如今听到达明派的歌,依然热爱,还会感动。
朋友,有时间听听达明派的歌,相信你会跟我一起感动。
“看遍了冷冷清风吹飞雪,渐厚,鞋踏破路湿透。再看遍远远青山吹飞絮弱柳,曾独醉病消瘦……”这是达明一派的经典代表作《石头记》中的歌词。实在喜欢达明一派。2006年4月28日达明一派在上海举办出道20年来大陆首场演唱会,也是他们解散后的首场演唱会。当在网上得知这一消息时,着时兴奋了一阵子,还曾计划过去上海看他们的演出,都在网上查了关于定票的情况呢。虽然最后没有成行,但关于达明一派的喜爱一下子又回到了十多年前,所有关于他们的记忆瞬间清晰如昨。那些旋律和歌声也是记录了那曾经年少的情怀吧。
熟悉和喜欢达明一派的朋友大概多是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生人的。开始喜欢达明派时的我刚上高中。那时CD还没有普及,对于学生来说买磁带都还是件奢侈事。为买盘心爱的磁带,是要攒好久的零花钱的。在越来越枯燥越来越繁重的学习生活中,惟一能带来些许乐趣的就是音乐了。而达明一派的出现无疑在那时给我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已经记不清当时最初是怎样接触到他们的歌的,只记得听过那首《石头记》后,久久不能平静,好像思绪在随旋律飘飞。然后在第一时间告知几个死党,有个乐队组合叫达明一派,一个叫黄耀明,一个叫刘以达,他们的歌如何动听如何与众不同。再然后就是几个好朋友共同的陶醉与热爱了。4个人开始四处搜集他们的歌带,有关他们的报道及词谱。我甚至现在还保存着那时买的介绍达明派的音乐杂志,一直不舍丢弃。远远没有现在的同类杂志精美考究,无论从印刷还是用纸上,只是一本不定期出版的小册子,内容编排得很朴素很流畅,但对每个乐队每个歌者每个音乐人及每首歌词都介绍和剖析得很独到,很有文化底蕴。不像现在的同类杂志好多都流于形式而不够深入。
可以说达明的不朽是由《石头记》开始。也是这首《石头记》确定了达明一派学院派的音乐路线。它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歌词成功地汲取了小说的思想精髓,用一连串的叠词,从萧瑟的景写到寂寥的情,情景交融,写出了人生那说不尽道不完的无奈。刘以达的作曲及音乐制作更是同样出色。典雅精致的旋律和天衣无缝的电声效果让人心旷神怡。黄耀明的歌声里总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似压抑起全部感情,让它在胸中激荡,所有的词句在喉咙间盘桓许久后无奈地吐出,在低音区尤为佳妙。用一句歌词形容,可称作“这一声音傲冷,但又够深情”。他们的歌敢于反映政治、人生的真相,多少意在言外,令人深思。而曲调旋律扣人心弦,或荡气回肠,或婉转低回,或激昂跳跃。这都是他们倾力合作苦心经营的结果。
对于达明一派,这种怀旧往往显得是那么切肤入髓的深刻。远不是现在青少年追星族那样的狂热,却在记忆一隅永远不会忘却。伴随上世纪80年代港台乐坛盛世成长的人,他们的耳朵容易水土不服,还无法与如今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新人乐坛接轨,遁入旧世是他们的选择;还有部分人,生于斯,非但不与时俱进,反而节节倒退,难道这个社会真的只有流行没有音乐吗?
在香港那个风花雪月的80年代末,达明一派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颠覆,他们是逆主流而行的,明哥一头长发和迷离的眼神,阿达倔强的短发和一脸的执著,是一副反叛的姿态。阿达的音乐与明哥的歌声更是天衣无缝,对政治现象的讽刺,对同性爱的正视,对世纪末都市爱欲的描绘,为当时的流行音乐创作添加了几分清新和深度。《石头记》、《你还爱我吗?》、《意难平》3张具有重要意义的唱片,成就了一个永不磨灭的传说。沉淀在乐迷心中的除了他们扣动心弦的音乐外,更重要的是经历了一场自省与醒觉之旅。
达明一派曾被歌迷称为万人迷,个人不太喜欢这个给他们的称呼,还是更加愿意叫他们达明派。而今想来,曾经的热爱也不能叫做崇拜,只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有的情怀吧。青涩年华,渴望美好,渴望成长。但得承认的是,经历世事的我,如今听到达明派的歌,依然热爱,还会感动。
朋友,有时间听听达明派的歌,相信你会跟我一起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