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创造力培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an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力是衡量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呼唤创新型人才,小学阶段应及早抓起。而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下面单从学习方式角度谈以下四点建议。
  一、准确认识,合理创造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按水平高低把创造力分成两种:一种叫“特殊才能创造力”,另一种叫“自我实现创造力”。前者是指杰出人物的新想法,产生的新事物,社会前所未有;后者是指开发自我潜能产生的新想法、新事物,对社会和他人来说不是第一次,但对学生本人来说是第一次。小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指后者。
  1.辩证看待条件,共同进步
  研究表明:⑴中等以上智力是创造力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⑵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高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得到启示:⑴高智力表现出惊人的速度和高超的方法,始终采用同样高超的方法做多样的事情,这不是创造。⑵使部分学生形成特殊创造力的心思要降温。如《最佳路径》一课,注意将高智力学生与一般智力学生搭配组成同伴小组,发挥带动作用。在小组中,高智力学生承担更多的研究项目,如搜索尽可能多的 “迪斯尼”游乐项目,并书写说明。一般智力学生则必须讲两三个“迪斯尼的故事”。
  2.遵循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学生第一次发现,产生新的思想是创造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无论学生的创造对于他人来说多么幼稚可笑,只要对于学生本人来讲是“新”的,教师都要注意保护。从低级走向高级是创造力发展的规律,切忌拔苗助长。
  一位淘气的学生在制订《最佳路径》研究计划时,主题选的是“错乱的脚步——操场边花圃遭践踏的现象分析”同学们不以为然,认为这个不值得研究。我对他的创新精神给予赞许:一是爱护花草就是朴实的爱校,二是敢于解决现存问题。我还对他说:“我们期盼你早日得出结论,并向有关人员发出倡议。”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一封倡议书道出了他的发现:花圃在运动场边,有运动物落在花坛另一边时,要么绕行15米去拿,要么踩两脚越过,个别同学选择后者,造成花草损伤。建议学校设立绳网以阻止运动物,建议同学们尽量远离这片区域活动。对这位学生来说,这就是创造。
  二、统筹兼顾,三个方面
  创新精神培养需要教师抓住三个关键举措:一是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动机;二是运用科学适度的方法训练;三是全程调控学生的探究。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第二点都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三两点相对薄弱,致使创造力思维训练存在一定的盲从性,致使过程监督凭直觉,不具备深刻性,从而降低科学训练的针对性,使自主探究过程出现间歇,甚至夭折。
  师:刚才,大家围绕“迪斯尼乐园”选取了众多的研究主题。现在,大家从“路径”再到“最佳路径”角度, 看看还能选定哪些主题?这里的“路径”不单作具体的路讲,还可以作“线路”“思路”“出路”来讲。
  生1:我喜欢动物。我想研究一下蜘蛛结网的地方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生2:我爱好画画。可是我妈妈非要我学习钢琴。我经常应付老师,他怎么教,我就怎么练,真不得劲。我想调查一下有多少人像我这样的。还有过去学过的,有多少人感觉学画是快乐和成功的。
  生3:我想给爸爸出几个难题让他解决,看能不能看出爸爸处理事情的“路子”。他的办法中有什么值得我汲取的,有没有比他的办法更好的办法?
  ……
  主题选定后,接下来我就密切关注小组研究的进展情况,经常询问指导,进行活动跟踪。询问甲组是否从遮阳、高度、通风、大小等方面着眼;询问乙组调查的人员是不是广泛且有代表性;询问丙组怎样让访谈在自然的状况下进行等。在小组遇到困难时,适当提供帮助,以保证他们善始善终。
  三、循环深化,发散聚合
  眼下语文教学中存在两种关于创造力培养方面的错误认识:一是全班学生的 “金点子”叠加被看做是个人发散思维的高质量训练。如课堂提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这样的情况。看似想法很多,其实每一位学生有且只有一种“金点子”。虽然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了许多,但是那不是自己的创造。二是认为发散思维的数量越多,创造力越强。光发散、发散、发散,没有经过聚合思维的选拔与定夺,创造力是没有提高的,依然是“原地踏步走”。我们既要发散思维的高产量,还要增强聚合思维的鉴别力。
  我试图纠正这两种错误认识,因此,我设计了从发散到聚合再到发散……这样的组织过程:1.你打算从哪些方面研究“走进迪斯尼”这个主题?2.这么多方面概括起来讲,请你用简洁的话说明对“迪斯尼乐园”的总体印象。3.这个总体印象的获得过程可以同样用于哪些同类事物的研究?(如常州恐龙园,苏州乐园、上海大世界等)4.这些事物中哪个方面的关键因素与“迪斯尼乐园”的基本相同。5.请总结你的本次研究的经验。
  创造力培养要求教师要有合理的取舍,善于给教材“动手术”,集中力量搞好一两个,宁缺毋滥。研究性学习必须着眼创造力的提升,而创造力的提升必须尊重时间,相信学生,讲究精神、思维和品质的协调发展。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以直观和形象认知为主,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不错的选择。那么,情境教学具体价值在哪呢?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教学过程是一个主体参与的过程,要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参与度是关键,而学生的参与度又以兴趣为基础。换言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用故事、录像、游戏、
听了这星期的教研活动,感触很多。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有一个字音好像读得不准?  生:他的后园的“园”读成了“院”。  师:这个男同学听得真仔细。(板书:后园)  师:同学们,这个字很容易搞错的,应该读什么呢?  生(齐):后园。(板书:院)  师: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齐):后院。  师:你们知道后园和后院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没有反应)  师:这
写话是作文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对其以后的写作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迈向写作之门的脚步刚刚抬起,打开他们的写话思路至关重要。教材是一块肥沃的土壤,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搭建学习写话的梯子,降低写话的难度。  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了读写结合的尝试,我发现,若能及时捕捉文本的关键点、信息点,指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借读促写,以写助读,激发他们的写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确实,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之外,作为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找准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悟美呢?  一、挖掘美的教学内容  (一)欣赏景色美  
张志公先生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进行課改以后,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而走出文本、甚至超越文本呢?  一、披文入情,感悟体验,在揣摩和解读中走进文本  走进文本,即通过阅读教学,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特别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中,笔者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些语文課越教越大、越教越空,
《珍珠鸟》一文写出了“我”与珍珠鸟交往的过程,写出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不妨着意于文章情趣,努力雕出精彩。  一、问情在何处?情在娓娓细语中  作者对珍珠鸟的爱,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可触可摸。教师于此引导,让那一丝柔柔的情如清风细雨滋润心田,从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看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从阅读中你是否感受到作者对鸟的情感,对鸟的喜爱?对这种情感,作者是如何一
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个性化教学,这是当下炙手可热的一个教育理念,在朗读教学中也概莫能外。笔者认为,没有好的基础,何谈个性?要先打好基础,积累经验,才能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实现个性化朗读。现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低年级朗读教学的体会。  一、文字先行,架构整体  文章的主旨构成,有赖于文字细胞的有序组合,窥一斑而知全豹,每一个字词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从而架构起整篇文章的内在意涵。在朗读教学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可见,作文起始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学生一旦对写话产生了兴趣,就为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的一到二年级的教材,几乎每
《小学习作教学“生活教育”实践研究》开题以来,经过课题组老师大胆地实验、研究与探索,到目前为止,呈现出了学生喜欢上作文课、积极交流、乐于表达的可喜局面。课题实验让多数学生的表达欲得到了满足,学生的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作文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我觉得,这样的结果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活动中作文并做人  课题组根据传统节日,结合学校德育活动设计体验活动,为学生的作文积累素材。  儿童节,
关于写作的目标,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第二学段,学生要“观察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从“留心”到“观察”进而到“养成观察习惯”,课程标准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观察”。第二学段,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观察的要求。由此可见,观察对第二学段的写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