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梳理和归纳了关于篮球运动员体能的研究成果及现状。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体能;指标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12010)5-130-001
1.篮球运动员体能结构分类构成指标的研究
1.1 形态指标的研究
宋旭等对中国甲级队1999-2000赛季前6名、美国NBA常规赛季1999-2000前6名进行了身高和体重以及体重/身高的比较。结果表明,我国男篮全队身高水平与美国队相差6厘米左右,在中锋的比较中相差9厘米之多,说明我国在高中锋方面远不及美国。因此,在我国篮球的职业化进程中,应迅速完善竞技、训练体制,在发展中抓住机遇,早出、快出、多出优秀的高个子球员。
我国球员与美国球员体重存在明显差异,这对于身体对抗来说中国队员明显处于下风。如果这样的两队之间对抗,我们抛开身高因素,显然主动权在体重大的一方,这就是我国男篮的最大弱点。
1.2 机能指标的研究
1.2.1 反映篮球运动员代谢能力的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王守恒、徐向军等在1997年应用一些运动生理、生化指标观察男篮运动员经过一个月训练前后的身体机能变化,探索评定篮球训练对少年男篮运动员在无氧、有氧代谢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训练前后,反映机体有氧能力的指标,如乳酸通气域、VO2max、VO2、氧脉搏未见明显增加,仅发现血红蛋白从(14.75±0.308)g增至(115.15±0.85)g/dl(P<0.05)。黄兆荣等通过对篮球运动员参加不同强度、不同负荷时间以及不同间歇时间的运动所产生的血乳酸及其心率变化情况,来探讨篮球运动无氧代谢的训练方法,从而找出提高篮球专业学生无氧代谢能力的基本规律,以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结果表明,要使血乳酸升高必须进行重复负荷训练才能产生效果;强度在无氧训练中所产生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孙鲁岷于1995年对上海体院篮球专项学生比赛时不同位置队员的血乳酸和心率测定表明,三组运动员全场篮球比赛后的血乳酸均有明显的升高(P<0.05)。三组运动员之间赛后血乳酸比较发现,中锋、前锋组与后卫组之间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中锋组与前锋组比较,差别不显著。赛后即刻心率比较,后卫组的心率显著低于前锋组。胡亮等研究了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一年训练前后握力、无氧功率、最大摄氧量、血红蛋白、血清睾酮、免疫球蛋白等机能指标的变化。高度的无氧能力是在高度的提高有氧能力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运动员应努力使自己机能系统的功能适应所从事的运动专项的特殊要求。
1.3 运动素质指标的研究
列衍玲认为投篮技术的提高与身体素质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身体素质的加强,能促进投篮技术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青少年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掌握和巩固正确的投篮技术,打好基本功,更好地提高投篮命中率。在全美篮球体能教练员协会所著的《NBA体能训练》一书中系统讲解了各项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并介绍了体能的测试项目,包括:摸高、20码跑、300码折返跑、俯卧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身体组织(脂肪百分比)共8项,每项都做出了得分标准,并将8项的得分之和除以8即是该队员的体能等级。
上述研究表明,从篮球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身高、体重两项指标的研究颇多,身体成分及身体指数的研究较少,建议今后应予以关注;机能类的指标很多,但目前篮球运动项目机能方面的研究很少。研究多集中在运动训练后的指标变化上。而如何利用机能指标去指导训练在我国还很薄弱。
2.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的综合研究
将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纳入到体能系统进行体能水平的评价研究,国内外尚无文献报道。而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归纳在一起进行研究则集中于选材领域和一些比较研究。
如池建等在《儿童、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标准的研制过程与方法》中确定了儿童、少年运动员选材的15项指标。在《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素质变化的研究》中王守恒等采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对少年篮球运动员的遗传、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营养恢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3.小结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篮球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水平的指标,但这些研究是分散的、片面的。综合探讨篮球运动员特别是高水平选手的体能水平及其评价的研究还凤毛麟角。而综合性研究能够为篮球运动员的选材提供科学的体能导向模型,能够使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体能水平的科学诊断,合理规划训练过程,从而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体能;指标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12010)5-130-001
1.篮球运动员体能结构分类构成指标的研究
1.1 形态指标的研究
宋旭等对中国甲级队1999-2000赛季前6名、美国NBA常规赛季1999-2000前6名进行了身高和体重以及体重/身高的比较。结果表明,我国男篮全队身高水平与美国队相差6厘米左右,在中锋的比较中相差9厘米之多,说明我国在高中锋方面远不及美国。因此,在我国篮球的职业化进程中,应迅速完善竞技、训练体制,在发展中抓住机遇,早出、快出、多出优秀的高个子球员。
我国球员与美国球员体重存在明显差异,这对于身体对抗来说中国队员明显处于下风。如果这样的两队之间对抗,我们抛开身高因素,显然主动权在体重大的一方,这就是我国男篮的最大弱点。
1.2 机能指标的研究
1.2.1 反映篮球运动员代谢能力的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王守恒、徐向军等在1997年应用一些运动生理、生化指标观察男篮运动员经过一个月训练前后的身体机能变化,探索评定篮球训练对少年男篮运动员在无氧、有氧代谢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训练前后,反映机体有氧能力的指标,如乳酸通气域、VO2max、VO2、氧脉搏未见明显增加,仅发现血红蛋白从(14.75±0.308)g增至(115.15±0.85)g/dl(P<0.05)。黄兆荣等通过对篮球运动员参加不同强度、不同负荷时间以及不同间歇时间的运动所产生的血乳酸及其心率变化情况,来探讨篮球运动无氧代谢的训练方法,从而找出提高篮球专业学生无氧代谢能力的基本规律,以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结果表明,要使血乳酸升高必须进行重复负荷训练才能产生效果;强度在无氧训练中所产生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孙鲁岷于1995年对上海体院篮球专项学生比赛时不同位置队员的血乳酸和心率测定表明,三组运动员全场篮球比赛后的血乳酸均有明显的升高(P<0.05)。三组运动员之间赛后血乳酸比较发现,中锋、前锋组与后卫组之间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中锋组与前锋组比较,差别不显著。赛后即刻心率比较,后卫组的心率显著低于前锋组。胡亮等研究了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一年训练前后握力、无氧功率、最大摄氧量、血红蛋白、血清睾酮、免疫球蛋白等机能指标的变化。高度的无氧能力是在高度的提高有氧能力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运动员应努力使自己机能系统的功能适应所从事的运动专项的特殊要求。
1.3 运动素质指标的研究
列衍玲认为投篮技术的提高与身体素质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身体素质的加强,能促进投篮技术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青少年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掌握和巩固正确的投篮技术,打好基本功,更好地提高投篮命中率。在全美篮球体能教练员协会所著的《NBA体能训练》一书中系统讲解了各项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并介绍了体能的测试项目,包括:摸高、20码跑、300码折返跑、俯卧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身体组织(脂肪百分比)共8项,每项都做出了得分标准,并将8项的得分之和除以8即是该队员的体能等级。
上述研究表明,从篮球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身高、体重两项指标的研究颇多,身体成分及身体指数的研究较少,建议今后应予以关注;机能类的指标很多,但目前篮球运动项目机能方面的研究很少。研究多集中在运动训练后的指标变化上。而如何利用机能指标去指导训练在我国还很薄弱。
2.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的综合研究
将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纳入到体能系统进行体能水平的评价研究,国内外尚无文献报道。而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归纳在一起进行研究则集中于选材领域和一些比较研究。
如池建等在《儿童、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标准的研制过程与方法》中确定了儿童、少年运动员选材的15项指标。在《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素质变化的研究》中王守恒等采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对少年篮球运动员的遗传、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营养恢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3.小结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篮球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水平的指标,但这些研究是分散的、片面的。综合探讨篮球运动员特别是高水平选手的体能水平及其评价的研究还凤毛麟角。而综合性研究能够为篮球运动员的选材提供科学的体能导向模型,能够使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体能水平的科学诊断,合理规划训练过程,从而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