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只足足重达四公斤的火腿,从倍磊街这个染着历史沧桑的小村庄,被我一路上小心翼翼地提着、抱着、拖着,乘搭汽车、火车、飞机,千辛万苦而又心甘如饴地捎回新加坡来。
是中国浙江省义乌市一位写散文的朋友骆有云先生送的。
他说:“到倍磊街不带只火腿回去,等于入宝山而空手归啊!”
倍磊街这个建于明朝的古老村庄,位于义乌和金华交界处,距离义乌市仅仅只有十余公里,居民寥寥四千余人。明朝中叶以后,义乌集市贸易蓬勃兴起,倍磊街也迅速发展为商业集镇。今天的倍磊街,可说是现存明朝集市中最完整的一个。
走在这条明清建筑依然保存得极好的倍磊街上,我的义乌朋友傅慧敏女士告诉我:“倍磊街传统的产业就是酿酒、种蔗糖和腌火腿。”
其中做得最大的,是火腿生意。据说发明火腿的,就是义乌人宗泽。在古籍《东阳县志》中,有记载制作火腿的方法:“熏蹄,俗称火腿,其实烟熏,非火也。腌晒熏将如法者,果胜常品,以所腌之盐必台盐,所熏之烟必松烟,气香烈而善入,制之及时如法,故久而弥旨。”
傅慧敏接着说了流传于倍磊街一则趣味盎然的故事:“九豪脚一蹬,可以造栋厅。”
据说在乾隆年间,倍磊街有个名为陈九豪的大火腿商,批发生意做得十分红火。有一天,他在楼上与人搓麻将,账房进来向他请示,有零售商要以某个价码向他购买大批火腿,这时,他刚好摸到一张不太理想的牌,不由得大力地蹬了一下脚。楼下的售零商一听那犹如五雷轰顶的蹬足声,误以为他嫌价码太低,赶紧自动将价格提升,而他所加的价码,正好足够陈九豪建造一栋厅堂!
这个不胫而走的真实故事,正好说明了当时倍磊街火腿生意的兴盛。
傅慧敏表示:为了保证火腿的质量,倍磊街火腿商选用的全是产于金华那种肉质上好的猪只,这类猪有个特色,头部与臀部是黑色的,俗称“两头乌”,皮极薄,精肉多,有袭人肉香。跌跌撞撞地把偌大一只火腿帶回来后,我送到超级市场去,要求善心的店员用切割机切成四份。自己留一份,其他三份分赠给近亲。
我以利刃将火腿切成薄薄的片状,装在盒子里,慢慢享用。
亮闪闪的火腿肉,瘦的艳丽如火、肥的晶莹如玉,入口时,浓郁鲜美,酥香至极,确是上品。不论是煎鸡蛋、煮白菜、熬肉汤、炒饭,只要加入几片切碎了的火腿,味道立马提升,那个鲜味啊,在嘴里快速膨胀,好似舌上绽放了一朵鲜花。有时,切细,在油里煎香,夹白而软的面包,吃得惊喜连连。
记不得究竟吃了多少次,终于,有一天,在放火腿的盒子里惆怅地看到了一个冷寂的句号。
最近,在聚餐时,问其中一名亲戚:“上回送你那火腿好吃吗?”
她双眉微蹙地答道:“老实说,不太好吃呢!太咸了,拿来煮汤,简直无法吞咽。”
我惊诧追问:“一锅汤,你究竟放多少片火腿?”
她说:“我交给用人,她整个丢进汤里去煮了。”
我难以置信地问:“一公斤火腿,全丢在一锅汤里煮?”
她点头。我狂喊一声,差点昏厥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