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人物有政治算計並不是什麼稀奇事,但是,這些政治算計水平是高是低,就可能因人而異了。由兩岸統合學會主辦的「台北會談」2012年12月10日在台北登場,與會的兩岸重量級學者不約而同地對「一個中國」認同問題展開言詞交鋒,由於這是中共十八大之後首次有大陸涉台高層官員和眾多對台研究學者在台灣出席的與台灣藍綠學者同時互動的活動,加上談論話題十分敏感,因此,備受兩岸媒體和相關人士關注。
兩岸學者交流已與時俱進
兩岸政治學者交流已有20多年歷史,無論是過去的藍營學者與大陸學者交流,還是現在的藍綠學者齊聚一起與大陸對台學者交流,一個明顯的轉變是:過去唇槍舌劍的交流場面,現在變得越來越理性了;過去爭吵到臉紅脖子粗的觀點,現在也變得越來越包容了。這可能與兩岸交流日益深入有關,也可能與彼此接觸不斷增加有關。但是,並不表示在新的交流模式下沒有政治算計。
民進黨智庫型學者、也曾是扁朝時代主導台灣對大陸政策的官員陳明通教授在會上就表示,近年「中國」的代表性漸漸由「中華民國」轉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民眾的「中國認同」自然轉淡。陳明通說,所謂「認同」是「感性範疇」,但感情背後仍是「理性算計」,大陸要強化彼此認同,關鍵在於建立「價值」,大陸方面要「讓人家覺得認同是划算的」。陳明通又舉例說,現在已有在台灣讀大學的陸生選上了學生會會長,表明大陸青年已參加了台灣的「民主」;另一件事是:「台灣政治學會」會長也到台灣的另一個組織「中國政治學會」競選,並且競選上了會長。更主要的是,「台灣政治學會」並不是從「中國政治學會」獨立出來的,但兩者彼此互起激勵作用,各自努力,也互相合作。陳明通甚至提出,希望大陸可以向台灣開放選舉,「讓台灣人去選中國國家主席」。
陳明通繞來繞去到底想表達什麼?又想達到什麼目的?暗藏著哪些政治算計?陳明通說,兩岸要透過交流,坐在一起共同取得和平,但並非「誰隸屬誰」的關係。台灣不是「去中國化」,而是「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至於「一個中國」的認同,以後可以再討論。
兩岸交流改變著台灣的認同趨向
若以陳明通之前在扁政府時代的政治屬性,觀察其以上「政治認同」論述,則必然跌入詭辯般的「台式民主」窠臼。但在今天的馬政府時代,兩岸交流日趨穩定發展、「異中求同」的態勢也十分明顯,縮小兩岸政治分歧的腳步也在不斷邁進。通過「台北會談」上「一個中國」認定上的討論和邏輯辯證,凸顯島內部分學者對大陸民主化演變的期許和參與或為陳明通的弦外之音,證明了大部分台灣民眾已然默許對「台灣認同」與對「中國認同」之間密不可分的關連性質,「文化認同」如與「政治認同」脫節,也就與生活經驗的認同脫節。這種務實的「理性算計」間接帶出了民進黨智囊在兩岸交流大背景下的無奈與務實,由此也可看出,若把「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放在更長遠的時空背景做「理性分析」,無論陳明通等人進行怎樣的「理性算計」,何嘗不可視為台灣「主流民意」演變趨勢的另層涵義?
周志懷一語道破陳明通「理性算計」天機
至於什麼才是陳明通所說的「理性算計」?與會學者皆未有進一步闡述,陳明通也未對此多加說明。但就台灣社會「民主化演變」的過程以及基於島內「選舉」所形成的政治角力與對抗的現況來看,無論是社會的投機性,還是台灣政治人物善變的心理和務實的表現,不論是「去中國化」還是「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觀點的喧囂,隨著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入和全面發展,勢必潛移默化地影響或衝擊著台灣的「分離思想」和主流民意演變。
針對陳明通表達的「讓台灣人去選大陸國家主席」的說法,與會的大陸學者周志懷當場就明確表示「很好」和「歡迎」。周志懷甚至說,這讓他改變了對陳明通既有的台獨印象,對陳明通潛藏的「統一意識」表示讚賞。
兩岸學者交流已與時俱進
兩岸政治學者交流已有20多年歷史,無論是過去的藍營學者與大陸學者交流,還是現在的藍綠學者齊聚一起與大陸對台學者交流,一個明顯的轉變是:過去唇槍舌劍的交流場面,現在變得越來越理性了;過去爭吵到臉紅脖子粗的觀點,現在也變得越來越包容了。這可能與兩岸交流日益深入有關,也可能與彼此接觸不斷增加有關。但是,並不表示在新的交流模式下沒有政治算計。
民進黨智庫型學者、也曾是扁朝時代主導台灣對大陸政策的官員陳明通教授在會上就表示,近年「中國」的代表性漸漸由「中華民國」轉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民眾的「中國認同」自然轉淡。陳明通說,所謂「認同」是「感性範疇」,但感情背後仍是「理性算計」,大陸要強化彼此認同,關鍵在於建立「價值」,大陸方面要「讓人家覺得認同是划算的」。陳明通又舉例說,現在已有在台灣讀大學的陸生選上了學生會會長,表明大陸青年已參加了台灣的「民主」;另一件事是:「台灣政治學會」會長也到台灣的另一個組織「中國政治學會」競選,並且競選上了會長。更主要的是,「台灣政治學會」並不是從「中國政治學會」獨立出來的,但兩者彼此互起激勵作用,各自努力,也互相合作。陳明通甚至提出,希望大陸可以向台灣開放選舉,「讓台灣人去選中國國家主席」。
陳明通繞來繞去到底想表達什麼?又想達到什麼目的?暗藏著哪些政治算計?陳明通說,兩岸要透過交流,坐在一起共同取得和平,但並非「誰隸屬誰」的關係。台灣不是「去中國化」,而是「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至於「一個中國」的認同,以後可以再討論。
兩岸交流改變著台灣的認同趨向
若以陳明通之前在扁政府時代的政治屬性,觀察其以上「政治認同」論述,則必然跌入詭辯般的「台式民主」窠臼。但在今天的馬政府時代,兩岸交流日趨穩定發展、「異中求同」的態勢也十分明顯,縮小兩岸政治分歧的腳步也在不斷邁進。通過「台北會談」上「一個中國」認定上的討論和邏輯辯證,凸顯島內部分學者對大陸民主化演變的期許和參與或為陳明通的弦外之音,證明了大部分台灣民眾已然默許對「台灣認同」與對「中國認同」之間密不可分的關連性質,「文化認同」如與「政治認同」脫節,也就與生活經驗的認同脫節。這種務實的「理性算計」間接帶出了民進黨智囊在兩岸交流大背景下的無奈與務實,由此也可看出,若把「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放在更長遠的時空背景做「理性分析」,無論陳明通等人進行怎樣的「理性算計」,何嘗不可視為台灣「主流民意」演變趨勢的另層涵義?
周志懷一語道破陳明通「理性算計」天機
至於什麼才是陳明通所說的「理性算計」?與會學者皆未有進一步闡述,陳明通也未對此多加說明。但就台灣社會「民主化演變」的過程以及基於島內「選舉」所形成的政治角力與對抗的現況來看,無論是社會的投機性,還是台灣政治人物善變的心理和務實的表現,不論是「去中國化」還是「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觀點的喧囂,隨著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入和全面發展,勢必潛移默化地影響或衝擊著台灣的「分離思想」和主流民意演變。
針對陳明通表達的「讓台灣人去選大陸國家主席」的說法,與會的大陸學者周志懷當場就明確表示「很好」和「歡迎」。周志懷甚至說,這讓他改變了對陳明通既有的台獨印象,對陳明通潛藏的「統一意識」表示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