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衔接手段是篇章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衔接手段对比,揭示其衔接规律,反映两种文化的差异,并给予其他学科以启示。
【关键词】汉英;衔接;替代;重复
篇章语言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后发展迅速,衔接手段作为篇章研究的重要讨论对象之一也随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关注过篇章衔接的人都知道,说起衔接(cohesion)离不开韩礼德和哈桑的理论,在他们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衔接一词正式成为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术语。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如果对篇章中某一语言成分的理解取决于对同一篇章中另一语言成分的理解,那么这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结成的关系便是衔接关系。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研究成果,他们把英语语篇的衔接分成了五大类,即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中,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英语使用1. 人称指数2. 省略3. 替代的时候,汉语均倾向于使用重复。英语中存在更多的人称照应、替代以及除原词重复出现以外的重复,而省略和原词复现则大量出现在汉语中。这是因为汉语是一个隐性连接为主的语言,较少采用连接性词语。而相对而言,英语呈显性,连接词是语篇组织的主要手段。
英语是一种主语突出的形态型语言,语法化程度高,有着丰富的形态和严格的语法规则,所以提供了大量明晰的语言线索,使英语在使用诸如替代、省略等衔接手段时占有了一定的优势。相对而言,汉语是一种主题突出的语义型语言,语法化程度较低,衔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语言线索。它的衔接手段不受限于语法,因而省略和重复就成了汉语中应用最广泛的衔接手段。再加上与英语相比,汉语的代词体系比较缺乏,一个代词可能会用来表达很多种可能性,容易造成误解,所以更倾向于用重复的手段来实现前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从连接词的角度上来讲,汉语篇章以语义为重,较少地使用连接性的词语。语篇中的连接成分(conjunction)本身就是具有明确含义的词语,通过这类连接性词语,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遇见后续句的语义(胡壮麟,1994)。汉语篇章中本身的连接词就相对英语比较少见,尤其是汉译文章或汉语文章英译之后。以下例子中,英译汉后连接词明显减少:
a.Kant was fond of talking , but preferred to talk alone, and if interrupted or contradicted was apt to show displeasure; his conversion, however, was so agreeable that none minded if he momopolized it.
b . 康德特别喜欢聊, 主要是喜欢别人听自己聊, 不喜欢有人插话或诘问,否则就会满脸不高兴。不过,康德总是聊得大家兴趣盎然, 所以听他一个人聊谁都没意见。
英语用替代,汉语用重复。重复指的是使用相同词语呼应前文出现过的词语,替代指的是使用代词、同义词、近义词以及代替句型等来替换前文出现过的词语。避免重复是英语成文的一条重要规律,所以英语中常使用代词、同义词及近义词等的替代来实现语义的表达。相反在汉语中同样的语义表达却常常要借用重复相同词语的手段来实现。例子如下,同样一句话中文和英文的表述一个用重复,一个用替代:
a.I first heard this story in India, where it is told as if true—though any naturalist would know it couldn’t be. Later I learned that a magazine version of it appeared shortly before the First World War. This account, and its author, I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track down.
b.我最初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印度,那里的人们讲起来象真有其事似的,尽管任何一个博物学家都知道这个故事不可能是真的。后来我得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有一家杂志也刊登过这个故事的一个版本。至于这个故事的来源和作者,我至今也未能查出来。
英语用省略,汉语用重复。不是说汉语里的衔接就不用省略,而是它主要为一些按上下文意义而进行的省略,而英语中多按语法形式来进行省略,比如省略所有格、形容词、介词等后面的名词,助动词、不定式等后面的动词,联系动词后面的表语,主谓一致式的主语和谓语等。二者的主要分歧在于,英语语篇中的动词省略不会影响到整个语篇的衔接,而汉语要采用重复的手段完成清晰的表达。省略指的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直接省去不提,有时也把这种省略看成是零替代的形式。省略和替代都是遵照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为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衔接手段。以下是一个英语省略汉语重复的例子:
a.I walked from one group to another, listening to the various speeches: some were sharp and bitter; One talked of socialism, another of communism and another of Douglas plan,…
b.我从一群人走到另一群人中, 听着各种各样的演说:有的措辞还很尖锐、辛辣;一位演说者谈到了社会主义,另一位谈到了共产主义, 还有一位则谈到了“道格拉斯计划”,…
英语用人称指代,汉语用重复。一般来说,英语语篇中通过使用人称代词所表达出来的语义关系,在汉语中却常常需要通过重复的衔接手段来实现。例如:
a.“If you please, sir I am very fond of flowers”.returned the girl.
“And is that why you put tables and chairs upon them, and have people walking over them, with heavy boots?” “It wouldn’t hurt them, sir?”(Hard Times, P60)
b. “对不起,先生。我是非常喜欢花儿的。”那个女孩回答道。
“这就是你要把桌子和椅子放在花儿上面,让人们用厚底靴子睬来睬去的原因吗?”“这不会对花儿有什么妨碍呀,先生。”
综上所见,语篇衔接手段能更好的实现语义的连贯,使整个篇章象牢牢的黏结在一起。英汉语的衔接手段各有其特点,只有熟悉两种衔接手段的异同点和转换规律,才能把原文的意思异曲同工的表现出来而不失本意。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独特性,它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原因。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有助于了解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使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它们。要想对两种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一定要将汉英对比研究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Charles Dickens. Hard Times. Bei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2.
[2]Halliday, M. A. K&Dressler, W.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 1976.
[3]Halliday, M. A. K& 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6.
[4]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潘文国. 汉英对比纲要.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6]徐玉臣. “英汉语言主要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 山东外语教学1996(4)
[7]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8]朱永生等.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解静,(1983.5--),女,山东淄博,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
【关键词】汉英;衔接;替代;重复
篇章语言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后发展迅速,衔接手段作为篇章研究的重要讨论对象之一也随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关注过篇章衔接的人都知道,说起衔接(cohesion)离不开韩礼德和哈桑的理论,在他们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衔接一词正式成为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术语。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如果对篇章中某一语言成分的理解取决于对同一篇章中另一语言成分的理解,那么这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结成的关系便是衔接关系。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研究成果,他们把英语语篇的衔接分成了五大类,即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中,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英语使用1. 人称指数2. 省略3. 替代的时候,汉语均倾向于使用重复。英语中存在更多的人称照应、替代以及除原词重复出现以外的重复,而省略和原词复现则大量出现在汉语中。这是因为汉语是一个隐性连接为主的语言,较少采用连接性词语。而相对而言,英语呈显性,连接词是语篇组织的主要手段。
英语是一种主语突出的形态型语言,语法化程度高,有着丰富的形态和严格的语法规则,所以提供了大量明晰的语言线索,使英语在使用诸如替代、省略等衔接手段时占有了一定的优势。相对而言,汉语是一种主题突出的语义型语言,语法化程度较低,衔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语言线索。它的衔接手段不受限于语法,因而省略和重复就成了汉语中应用最广泛的衔接手段。再加上与英语相比,汉语的代词体系比较缺乏,一个代词可能会用来表达很多种可能性,容易造成误解,所以更倾向于用重复的手段来实现前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从连接词的角度上来讲,汉语篇章以语义为重,较少地使用连接性的词语。语篇中的连接成分(conjunction)本身就是具有明确含义的词语,通过这类连接性词语,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遇见后续句的语义(胡壮麟,1994)。汉语篇章中本身的连接词就相对英语比较少见,尤其是汉译文章或汉语文章英译之后。以下例子中,英译汉后连接词明显减少:
a.Kant was fond of talking , but preferred to talk alone, and if interrupted or contradicted was apt to show displeasure; his conversion, however, was so agreeable that none minded if he momopolized it.
b . 康德特别喜欢聊, 主要是喜欢别人听自己聊, 不喜欢有人插话或诘问,否则就会满脸不高兴。不过,康德总是聊得大家兴趣盎然, 所以听他一个人聊谁都没意见。
英语用替代,汉语用重复。重复指的是使用相同词语呼应前文出现过的词语,替代指的是使用代词、同义词、近义词以及代替句型等来替换前文出现过的词语。避免重复是英语成文的一条重要规律,所以英语中常使用代词、同义词及近义词等的替代来实现语义的表达。相反在汉语中同样的语义表达却常常要借用重复相同词语的手段来实现。例子如下,同样一句话中文和英文的表述一个用重复,一个用替代:
a.I first heard this story in India, where it is told as if true—though any naturalist would know it couldn’t be. Later I learned that a magazine version of it appeared shortly before the First World War. This account, and its author, I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track down.
b.我最初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印度,那里的人们讲起来象真有其事似的,尽管任何一个博物学家都知道这个故事不可能是真的。后来我得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有一家杂志也刊登过这个故事的一个版本。至于这个故事的来源和作者,我至今也未能查出来。
英语用省略,汉语用重复。不是说汉语里的衔接就不用省略,而是它主要为一些按上下文意义而进行的省略,而英语中多按语法形式来进行省略,比如省略所有格、形容词、介词等后面的名词,助动词、不定式等后面的动词,联系动词后面的表语,主谓一致式的主语和谓语等。二者的主要分歧在于,英语语篇中的动词省略不会影响到整个语篇的衔接,而汉语要采用重复的手段完成清晰的表达。省略指的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直接省去不提,有时也把这种省略看成是零替代的形式。省略和替代都是遵照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为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衔接手段。以下是一个英语省略汉语重复的例子:
a.I walked from one group to another, listening to the various speeches: some were sharp and bitter; One talked of socialism, another of communism and another of Douglas plan,…
b.我从一群人走到另一群人中, 听着各种各样的演说:有的措辞还很尖锐、辛辣;一位演说者谈到了社会主义,另一位谈到了共产主义, 还有一位则谈到了“道格拉斯计划”,…
英语用人称指代,汉语用重复。一般来说,英语语篇中通过使用人称代词所表达出来的语义关系,在汉语中却常常需要通过重复的衔接手段来实现。例如:
a.“If you please, sir I am very fond of flowers”.returned the girl.
“And is that why you put tables and chairs upon them, and have people walking over them, with heavy boots?” “It wouldn’t hurt them, sir?”(Hard Times, P60)
b. “对不起,先生。我是非常喜欢花儿的。”那个女孩回答道。
“这就是你要把桌子和椅子放在花儿上面,让人们用厚底靴子睬来睬去的原因吗?”“这不会对花儿有什么妨碍呀,先生。”
综上所见,语篇衔接手段能更好的实现语义的连贯,使整个篇章象牢牢的黏结在一起。英汉语的衔接手段各有其特点,只有熟悉两种衔接手段的异同点和转换规律,才能把原文的意思异曲同工的表现出来而不失本意。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独特性,它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原因。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有助于了解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使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它们。要想对两种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一定要将汉英对比研究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Charles Dickens. Hard Times. Bei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2.
[2]Halliday, M. A. K&Dressler, W.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 1976.
[3]Halliday, M. A. K& 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6.
[4]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潘文国. 汉英对比纲要.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6]徐玉臣. “英汉语言主要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 山东外语教学1996(4)
[7]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8]朱永生等.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解静,(1983.5--),女,山东淄博,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