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的扩招政策和学杂费制度的改革,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出台缓解了收费给学生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学生入学后还需高校提供资助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客观地认识资助工作的广泛性和公平性,有效性地实施资助工作,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关键词:高校教育 精准资助 体系建设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形成了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助学政策体系,其中,解决学费问题以助学贷款为主,勵志奖学金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为辅。高校、社会力量设立的奖助学金,可作为补充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一、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的不足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施多年,但是在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1.客观因素干扰导致身份认定工作困难。资助工作对象是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是现实中工作中部分贫困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隐蔽特征,很难予以认定;一旦界限定不准确,不仅影响到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也必将导致资助资金的流失,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高校在开学初对贫困学生的认定主要是根据学生户籍所在地的相关部门(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基层政府)等提供的贫困材料。而现实操作中,这些部门对学生开具贫困证明基本一路绿灯,没有尽到把关的责任,这就给学校的界定工作带来较大的麻烦,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家庭情况。部分外区(县)的民政部门、扶贫部门集中开具贫困证明的现象,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干扰。
2.对贫困生申请资格和认定标准不一。缺乏精准定位,无法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贫困生在申请补助时,一般都是学生自己提供证明材料,再由辅导员和学校认定的审查小组进行判定和审核,后期由民主投票或进行演讲来确定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选。这种方式容易出现有的困难学生可能因不善交际不善言辞表达不清楚,有的困难学生因自卑心理或个人隐私等原因不愿主动申请资助,而不贫困的学生滥竽充数,让补助生的名额没有真正落在需要帮助的同学手里。
3.高校校内资助保障力度不足。尽管国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了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但资助资金不足以支撑学生完成学业。国家要求高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4-6%用于学生资助,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部分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金低于提取比例。高校自筹资金设立校内助学金和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校内助学金名额和金额有限,大多针对特困生给予有限资助;勤工助学在提供生活费补助的同时也锻炼了不同程度学生的能力,但是因为各方面种种缘由,勤工助学的工时和岗位数量都受到各式各样的限制,支付的劳动报酬很难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生活的开销。
4.高校学生资助信息不对称。资助管理工作牵涉面广、项目多、内容繁杂,政出多门,现阶段涉及到资助学生业务的有教育、民政、扶贫、妇联、残联、共青团、工会、工商联、红十字会、教育发展基金会、计生等多个部门,由于部门间缺乏信息沟通,致使信息不对称,资源无法共享,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资助对象更多偏向于品学兼优,不但可能造成了重复资助现象,还给人的印象就是锦上添花,缺少雪中送炭,达不到资助所要取得的社会效益。
二、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资格的意义
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资助资金使用效益的根本保障,是决定资助政策落实效果的基础性工作。
1.简化资助工作的流程:准确认定需要贫困补助学生的资格,让资助金真正落在需要帮助的学生手里。最大限度简化工作流程,没有冗杂的手续和项目,工作的效率越来越高,受资助的工作质量越来越高。合理安排,全面细致掌控整体的资助工作,对资助工作起到良性影响。
2.提高资金使用率:只有把申请贫困补助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清楚,同时科学划分贫困、特困等级,合理规划管理对学生的资助请求提供的资金,保证工作高效展开。
3.增强资助开展的透明度。确实履行认定公平、审查公正、结果公开的原则,明确资助目标对象,将整个过程流程化。
三、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完善措施
1.保护学生隐私的同时,完善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资格认定工作。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去执行资助工作,在尊重和保护孩子们隐私的同时又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理念。两者看似矛盾,困难重重。这就需要我们资助管理部门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具体工作时,时长保持人文关怀,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棘手的问题。学校设定的审查小组就应该多方调查,多投入精力审查判定,让整个认定过程透明化,不搞暗箱操作。确实做到认定公平,审查公正,结果公开。目前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标准不统一,主要依靠以生源地民政局,镇政府负责贫困资助的相关管理部门或教育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认证证明来获取认证资格。目前国家需要建立一套家庭经济困难的统一标准,根据不同生活差异和地区差异来制定这套标准,增强认证的公信力。如果国家不在完善贫困生认证体系时制定出这样一套统一、严格,公信力强的认证标准,不根据目前资助工作的实际状况来改良探索出符合国情的认证体系,我国的家庭困难学生补助工作将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影响我国打造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
2.强化资助育人功能。随着我国教育普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资助工作越来也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和支持。高校应该以助学贷款为学生提供学费保障,以勤工助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并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应该以学生本身为立足点,在调动他们学习上进的积极性,发奋自己脱贫的同时又要尊重他们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利用自身的聪明才干,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靠合法的手段去帮助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让未来更加美好,同时使自己向梦想又进一步。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开展就业帮扶,组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学生高校毕业生专场就业招聘会,为其搭建机会平台,助推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加以国家助学金为辅助,国家励志奖学金为激励方式,引导学生奋发进取,做好本职学习任务,取得好成绩,正大光明拥有资助资金。 3.资助工作精准发力。一是做到资助标准精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及财力状况等因素,科学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和资助档次,实行差异化资助。二是做到资助对象精准。加强与人口、民政、扶贫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资助监管,为精准确定受助对象、实现精准资助和精准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突破僵化模式,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注重过程控制,采用大数据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直观地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三是做到资金分配精准。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摸底,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统筹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经济困难程度等因素分配资金和名额,把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作为重点资助对象,保证 “一个对象不能少”“一个项目不能少”和“一分钱不能少”。四是做到发放时间精准。探索资助资金集中发放机制和办法,力求资助资金精准及时安全发放,尽量缩减财政资金流转渠道,以最快、最简洁的方式第一时间将资助资金及时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五是完善“精准资助”工作机制。建立教育、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联动的贫困家庭學生识别机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库与学籍系统、资助系统等教育数据库的有效对接。
四、结语
为了普及更好的现代化教育,建立起完善的家庭困难资助体系,提高资助工作的工作效率,多元化的优化校园资助形式,统一贫困生的资格认定标准,因此补助体系的建立与学校真实情况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受资助的学生为主体,保证学生个人隐私的同时,把贫困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化处理。少年强,则国强。为了每个学生都有条件享受到优质教育,我们要切实从实际出发,让这些补助资金真真切切落在需要帮助的手里。
完善和不断创新高校贫困补助工作的道路还有很远要走,不仅需要学校的不断摸索,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帮助。希望我国学生都有条件获得优质教育,能够健康成长,为我国早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油添力。
参考文献:
[1]王小健.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9,3(3):71—73.
[2]许伟.关于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3):23-25.
[3]董安康,韩运华.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和探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31(8):52—55.
作者简介:付桂玲(1980.02—)女。籍贯:辽宁岫岩。本科学历。经济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资助方面。
关键词:高校教育 精准资助 体系建设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形成了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助学政策体系,其中,解决学费问题以助学贷款为主,勵志奖学金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为辅。高校、社会力量设立的奖助学金,可作为补充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一、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的不足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施多年,但是在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1.客观因素干扰导致身份认定工作困难。资助工作对象是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是现实中工作中部分贫困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隐蔽特征,很难予以认定;一旦界限定不准确,不仅影响到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也必将导致资助资金的流失,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高校在开学初对贫困学生的认定主要是根据学生户籍所在地的相关部门(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基层政府)等提供的贫困材料。而现实操作中,这些部门对学生开具贫困证明基本一路绿灯,没有尽到把关的责任,这就给学校的界定工作带来较大的麻烦,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家庭情况。部分外区(县)的民政部门、扶贫部门集中开具贫困证明的现象,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干扰。
2.对贫困生申请资格和认定标准不一。缺乏精准定位,无法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贫困生在申请补助时,一般都是学生自己提供证明材料,再由辅导员和学校认定的审查小组进行判定和审核,后期由民主投票或进行演讲来确定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选。这种方式容易出现有的困难学生可能因不善交际不善言辞表达不清楚,有的困难学生因自卑心理或个人隐私等原因不愿主动申请资助,而不贫困的学生滥竽充数,让补助生的名额没有真正落在需要帮助的同学手里。
3.高校校内资助保障力度不足。尽管国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了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但资助资金不足以支撑学生完成学业。国家要求高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4-6%用于学生资助,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部分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金低于提取比例。高校自筹资金设立校内助学金和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校内助学金名额和金额有限,大多针对特困生给予有限资助;勤工助学在提供生活费补助的同时也锻炼了不同程度学生的能力,但是因为各方面种种缘由,勤工助学的工时和岗位数量都受到各式各样的限制,支付的劳动报酬很难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生活的开销。
4.高校学生资助信息不对称。资助管理工作牵涉面广、项目多、内容繁杂,政出多门,现阶段涉及到资助学生业务的有教育、民政、扶贫、妇联、残联、共青团、工会、工商联、红十字会、教育发展基金会、计生等多个部门,由于部门间缺乏信息沟通,致使信息不对称,资源无法共享,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资助对象更多偏向于品学兼优,不但可能造成了重复资助现象,还给人的印象就是锦上添花,缺少雪中送炭,达不到资助所要取得的社会效益。
二、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资格的意义
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资助资金使用效益的根本保障,是决定资助政策落实效果的基础性工作。
1.简化资助工作的流程:准确认定需要贫困补助学生的资格,让资助金真正落在需要帮助的学生手里。最大限度简化工作流程,没有冗杂的手续和项目,工作的效率越来越高,受资助的工作质量越来越高。合理安排,全面细致掌控整体的资助工作,对资助工作起到良性影响。
2.提高资金使用率:只有把申请贫困补助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清楚,同时科学划分贫困、特困等级,合理规划管理对学生的资助请求提供的资金,保证工作高效展开。
3.增强资助开展的透明度。确实履行认定公平、审查公正、结果公开的原则,明确资助目标对象,将整个过程流程化。
三、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完善措施
1.保护学生隐私的同时,完善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资格认定工作。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去执行资助工作,在尊重和保护孩子们隐私的同时又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理念。两者看似矛盾,困难重重。这就需要我们资助管理部门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具体工作时,时长保持人文关怀,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棘手的问题。学校设定的审查小组就应该多方调查,多投入精力审查判定,让整个认定过程透明化,不搞暗箱操作。确实做到认定公平,审查公正,结果公开。目前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标准不统一,主要依靠以生源地民政局,镇政府负责贫困资助的相关管理部门或教育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认证证明来获取认证资格。目前国家需要建立一套家庭经济困难的统一标准,根据不同生活差异和地区差异来制定这套标准,增强认证的公信力。如果国家不在完善贫困生认证体系时制定出这样一套统一、严格,公信力强的认证标准,不根据目前资助工作的实际状况来改良探索出符合国情的认证体系,我国的家庭困难学生补助工作将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影响我国打造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
2.强化资助育人功能。随着我国教育普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资助工作越来也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和支持。高校应该以助学贷款为学生提供学费保障,以勤工助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并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应该以学生本身为立足点,在调动他们学习上进的积极性,发奋自己脱贫的同时又要尊重他们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利用自身的聪明才干,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靠合法的手段去帮助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让未来更加美好,同时使自己向梦想又进一步。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开展就业帮扶,组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学生高校毕业生专场就业招聘会,为其搭建机会平台,助推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加以国家助学金为辅助,国家励志奖学金为激励方式,引导学生奋发进取,做好本职学习任务,取得好成绩,正大光明拥有资助资金。 3.资助工作精准发力。一是做到资助标准精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及财力状况等因素,科学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和资助档次,实行差异化资助。二是做到资助对象精准。加强与人口、民政、扶贫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资助监管,为精准确定受助对象、实现精准资助和精准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突破僵化模式,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注重过程控制,采用大数据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直观地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三是做到资金分配精准。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摸底,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统筹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经济困难程度等因素分配资金和名额,把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作为重点资助对象,保证 “一个对象不能少”“一个项目不能少”和“一分钱不能少”。四是做到发放时间精准。探索资助资金集中发放机制和办法,力求资助资金精准及时安全发放,尽量缩减财政资金流转渠道,以最快、最简洁的方式第一时间将资助资金及时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五是完善“精准资助”工作机制。建立教育、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联动的贫困家庭學生识别机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库与学籍系统、资助系统等教育数据库的有效对接。
四、结语
为了普及更好的现代化教育,建立起完善的家庭困难资助体系,提高资助工作的工作效率,多元化的优化校园资助形式,统一贫困生的资格认定标准,因此补助体系的建立与学校真实情况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受资助的学生为主体,保证学生个人隐私的同时,把贫困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化处理。少年强,则国强。为了每个学生都有条件享受到优质教育,我们要切实从实际出发,让这些补助资金真真切切落在需要帮助的手里。
完善和不断创新高校贫困补助工作的道路还有很远要走,不仅需要学校的不断摸索,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帮助。希望我国学生都有条件获得优质教育,能够健康成长,为我国早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油添力。
参考文献:
[1]王小健.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9,3(3):71—73.
[2]许伟.关于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3):23-25.
[3]董安康,韩运华.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和探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31(8):52—55.
作者简介:付桂玲(1980.02—)女。籍贯:辽宁岫岩。本科学历。经济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资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