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重要性和有效措施两个方面对西藏学生的适应性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西藏;学生;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对新的或陌生的环境、气候、群体、形势的接受融合能力,适应能力是一个人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除教会学生文化知识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就西藏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及能力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西藏学生适应性教育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刚开始进入一所新的学校、进入一个新的班级时,由于环境和群体的改变,学生都需要一段时间进行适应。由于个人性格差异,不同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同,适应能力强的学生,与新的环境和群体在短时间内就能适应,并且短时间内便与新群体打成一片,相处融洽。而适应能力弱的学生进入新学校、新班级数月,却仍然归属感、存在感不强,难以适应学校环境,难以接纳新的同学、伙伴。我与很多新生班班主任交流时,班主任普遍反映:“新生太难管理了,年龄不小了,入校也快一个月了,还总是想回家、想着之前的同学和老师。在新的学校中茫然若失、无所适从,难以融入现在的学校、班级,处理不好和老师、同学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学生的适应性能力这个问题的普遍性。
在西藏地区,很多农牧区的学生进入初级中学后,一般都要到县城中学来学习。据我了解,我所在的西藏昌都市,下辖卡若区,另含江达、贡觉、察雅、左贡、芒康、洛隆、边坝、类乌其、丁青十个县,农牧区地域宽广,城镇面积小,人口密度也不大。在昌都市的十个县中,除芒康县有两所初中外,其他县都只有一所初中,四所高中全在市区中。就这一情况而言,学生只要进入初中学习,那就意味着要离开父母和家乡进入城镇。这对有些孩子而言,可能是第一次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亲人。如何引导这些学生来适应新的环境和群体,如何教育他们与新的老师、同学和谐相处,并克服环境影响,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藏族学生适应性教育及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加强藏族学生适应性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把握和培养。培养教育措施的开展,应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个人四方面进行把握;具体内容措施,应从活动、对话、身体、心灵等多角度去深入;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多种形式的共同教育影响下,最终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我改变的勇气和能力,最终达到增强藏族学生适应能力的终级目的。
首先,在学校方面而言,应做到“两开设,一增加”。
1.开设“适应能力专题讲座”,作为学生集体突击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讲师认真的开导和鲜明的举例,使学生们对适应能力有基本的概念性认识,明白其重要性,从而能更好的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教育和沟通。
2.开设心理辅导室,作为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常态化、持续化存在。更有效的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对话式的交流沟通,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心理疏导师也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心理,从而进行更有效的疏导和辅助。
其次,在教师方面,应做到“三交、两走、一关心”。
1.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与学生多交流、多交心、多交情。很多学生认为老师对自身关心不够,因而极易产生自卑、自闭的情绪,从而适应能力更加减弱,不利于学习生活和各方面的进步,这就要求班主任和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加强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当和学生有过一定交流之后,就应进一步走入学生心中,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最后做到和学生有交情,从而让学生真生感觉到老师的关怀,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2.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主动陪学生走进宿舍、走进食堂。通过生活当中的关怀,走进宿舍了解学生住宿困难、住宿方面的问题;走进食堂,开展“师生共进一餐饭”活动,以吃饭为载体,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让学生明白教师不仅仅是自己课程的老师,更是生活上的朋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3.教师应从内心中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般去关爱。谁人无子女,谁人子女无教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教师队伍把学生当孩子般去关爱,才能真正体会学生的想法,对于学生的帮助才能真正到位。
最后,所有的工作还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落脚点,那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学生主体。对于学生,我的建议是“四个主动”。
1.主动成长。学生应该学会主动成长,主动打开心扉,主动接纳别人,这也是人生必修课程。对于过去的念念不忘,往往会导致自我的固步自封,难以成长,这也是适应能力弱的弊端之一。学生对于这一点应有必要的了解,从而学会主动放弃,主动成长。
2.主动沟通。仅仅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的沟通还远远不够,学生必须学会主动和教师、家长沟通,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沟通工作才能称为名副其实,沟通内容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达到预期效果。
3.主动帮助。前三点主要立足于适应能力弱的学生,最后这点主要针对能力强的学生。教导学生互相帮助,尤其是在适应能力方面,能力强的学生不能有欺凌其他学生的行为。满招损,谦受益,所有学生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关文信.教学交往有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5,1.
(作者单位:西藏江达县教育局)
关键词:西藏;学生;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对新的或陌生的环境、气候、群体、形势的接受融合能力,适应能力是一个人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除教会学生文化知识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就西藏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及能力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西藏学生适应性教育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刚开始进入一所新的学校、进入一个新的班级时,由于环境和群体的改变,学生都需要一段时间进行适应。由于个人性格差异,不同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同,适应能力强的学生,与新的环境和群体在短时间内就能适应,并且短时间内便与新群体打成一片,相处融洽。而适应能力弱的学生进入新学校、新班级数月,却仍然归属感、存在感不强,难以适应学校环境,难以接纳新的同学、伙伴。我与很多新生班班主任交流时,班主任普遍反映:“新生太难管理了,年龄不小了,入校也快一个月了,还总是想回家、想着之前的同学和老师。在新的学校中茫然若失、无所适从,难以融入现在的学校、班级,处理不好和老师、同学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学生的适应性能力这个问题的普遍性。
在西藏地区,很多农牧区的学生进入初级中学后,一般都要到县城中学来学习。据我了解,我所在的西藏昌都市,下辖卡若区,另含江达、贡觉、察雅、左贡、芒康、洛隆、边坝、类乌其、丁青十个县,农牧区地域宽广,城镇面积小,人口密度也不大。在昌都市的十个县中,除芒康县有两所初中外,其他县都只有一所初中,四所高中全在市区中。就这一情况而言,学生只要进入初中学习,那就意味着要离开父母和家乡进入城镇。这对有些孩子而言,可能是第一次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亲人。如何引导这些学生来适应新的环境和群体,如何教育他们与新的老师、同学和谐相处,并克服环境影响,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藏族学生适应性教育及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加强藏族学生适应性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把握和培养。培养教育措施的开展,应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个人四方面进行把握;具体内容措施,应从活动、对话、身体、心灵等多角度去深入;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多种形式的共同教育影响下,最终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我改变的勇气和能力,最终达到增强藏族学生适应能力的终级目的。
首先,在学校方面而言,应做到“两开设,一增加”。
1.开设“适应能力专题讲座”,作为学生集体突击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讲师认真的开导和鲜明的举例,使学生们对适应能力有基本的概念性认识,明白其重要性,从而能更好的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教育和沟通。
2.开设心理辅导室,作为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常态化、持续化存在。更有效的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对话式的交流沟通,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心理疏导师也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心理,从而进行更有效的疏导和辅助。
其次,在教师方面,应做到“三交、两走、一关心”。
1.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与学生多交流、多交心、多交情。很多学生认为老师对自身关心不够,因而极易产生自卑、自闭的情绪,从而适应能力更加减弱,不利于学习生活和各方面的进步,这就要求班主任和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加强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当和学生有过一定交流之后,就应进一步走入学生心中,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最后做到和学生有交情,从而让学生真生感觉到老师的关怀,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2.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主动陪学生走进宿舍、走进食堂。通过生活当中的关怀,走进宿舍了解学生住宿困难、住宿方面的问题;走进食堂,开展“师生共进一餐饭”活动,以吃饭为载体,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让学生明白教师不仅仅是自己课程的老师,更是生活上的朋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3.教师应从内心中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般去关爱。谁人无子女,谁人子女无教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教师队伍把学生当孩子般去关爱,才能真正体会学生的想法,对于学生的帮助才能真正到位。
最后,所有的工作还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落脚点,那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学生主体。对于学生,我的建议是“四个主动”。
1.主动成长。学生应该学会主动成长,主动打开心扉,主动接纳别人,这也是人生必修课程。对于过去的念念不忘,往往会导致自我的固步自封,难以成长,这也是适应能力弱的弊端之一。学生对于这一点应有必要的了解,从而学会主动放弃,主动成长。
2.主动沟通。仅仅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的沟通还远远不够,学生必须学会主动和教师、家长沟通,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沟通工作才能称为名副其实,沟通内容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达到预期效果。
3.主动帮助。前三点主要立足于适应能力弱的学生,最后这点主要针对能力强的学生。教导学生互相帮助,尤其是在适应能力方面,能力强的学生不能有欺凌其他学生的行为。满招损,谦受益,所有学生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关文信.教学交往有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5,1.
(作者单位:西藏江达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