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的前沿》这部小说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光是因为作品中对于身份认同问题的关注,殖民主义也是这部小说重点反应的一个问题。从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来看后殖民主义代表人物——霍米·巴巴的模拟理论在《爱的前沿》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小说中的殖民者在对待殖民地文化大都采取了模拟的策略:希望完全按照西方模式改造当地文化,但是又必须保持自己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殖民主义;模拟;否认;区别
1模拟
《爱的前沿》是张粲芳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中描述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日本占领下的上海。在作品中,作者对主人公们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部小说奠定了张粲芳在美国亚裔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引起了评论界的普遍关注。它被评论界普遍认为是第一部由华裔美国作家创作的虚构文学作品。林玉玲 (Shirley Lim) 曾在这部作品的介绍中指出除了身份问题这本小说也关注了殖民主义问题,那些殖民者们“认为他们在种族上是独一无二且高高在上的” [1]。事实上,殖民主义是这部小说的背景。殖民者们不光认为他们自己高人一等,他们在处理和周边的人和事物的关系的时候往往采取一种模拟的策略。他们想创造一个不受当地文化“污染” 的理想世界。但是模拟的本质决定了这种创造不可能成功。霍米·巴巴在《模拟和人:殖民主义话语的模棱两可性》(Of mimicry and man: The ambivalence of colonial discourse)一文中介绍了模拟的概念。巴巴把殖民模拟定义为“塑造一个改变了的、可识别的他者的渴望,这个他者几乎跟自己一样,但又不完全一样[2]。换句话说,殖民者们希望被殖民者最大限度地模仿自己的“高等”文化、向自己学习,与此同时,他们需要保持自己跟被殖民者之间的“不同”来证明自己跟被殖民者之间是有高下之分的。在《爱的前沿》中,奥黛丽、海伦和罗伯特以殖民者的身份生活在上海,他们对当地的居民和文化的看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他们的行为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模拟理论中描述的“希望他者与自己同化,但又希望保持自己的权威”的痕迹。
2否认
奥黛丽拒绝认同中国文化,因此她在上海有一种强烈的迷失感。她的儿子是他跟上海这座城市唯一的联系。海伦讨厌一切中国的东西,并且鄙视中国文化。她认为她中国丈夫的家庭简直就像原始社会一样落后,却看不到中式大家庭中的亲密与和谐。当培元穿着传统的中式袍子出现在她的客厅的时候,她非常生气。在她看来培元的“落后”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她拒绝接触当地的文化。在她的意识中,只有美国的东西才是好的。奥黛丽和海伦的态度代表了殖民者对殖民地文化的否认。殖民者们认为殖民地文化是落后的,甚至是一無是处的。作为殖民者,他们盲目自信更本看不到当地文化中值得欣赏的地方。在他们看来只有他们自己的西方文化才是先进的,并且代表着一种权威。罗伯特对殖民地的文化的态度跟奥黛丽和海伦有所不同。他并没有把自己禁锢在纯西方的世界里。他跟几位欧亚混血的年轻人成为了朋友,并且对当地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甚至亲自去看京剧,并且认为中国的京剧很特别。在赛义德看来,殖民者对殖民地文化的兴趣是另一种形式的否认[4]。殖民地文化越奇特、越是能跟西方主流文化产生对比殖民者越容易获得文化上的心理优势。
3同化与区别
奥黛丽在上海的生活几乎是孤立的,她希望锋能够采用自己西方人的身份却被锋坚决拒绝了。她想同化他却不能够做到。海伦的情况要比奥黛丽好的多。她有一个中国丈夫、两个欧亚混血的孩子还有培元来实现她的“模拟”事业。她尽可能地使他们西化,并且创造了一个她自己的西方世界。她房子里的摆设完全是按照西式风格安排的,她不允许在房子里说英文。塞尔维亚总觉得自己身体里中国人的部分受到了海伦的威胁。她的丈夫李毅不得不因为她放弃掉他中国人的部分。培元在这个家庭里的出现形成了某种形式的文化入侵。因此,海伦给了培元一个英文名字以使自己好受一些。她还抱怨说培元应该穿西装。在某种程度上,海伦成功地西化了她周围的世界。至少她的家庭是 “西化了的”并且是“先进的”。就像巴巴在“模拟”的概念中指出的那样,殖民者在西化自己周围的事物的时候从来没想让这些事物与他们西式的原型一模一样。“区别”必须存在。海伦从来就没有让这种“区别”消失过。她嫁给了西化了的李毅,但是无论李毅是多么地西化,他永远都不是一个西方人。在家里海伦主导着一切。她的主导地位是由她自己是个西方人,而她的丈夫是一个“西化了的”东方人这一事实来保证的。罗伯特的“拟同”心理要比海伦的复杂一些。他曾经告诉自己的中国朋友:“殖民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它把进步和剥削参杂在了一起。” 在罗伯特看来,殖民还是带来了进步的。他说:“美国的传教士带来了圣经,医药和户外运动。[3]” 他认为这些东西将对中国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罗伯特对殖民主义有着强烈的心理依赖。他的父亲是一个强硬的殖民者。父亲的强硬总是让他郁郁寡欢,并且觉得自己很无能。他需要有一些东西让自己为之骄傲。因此,他就喜欢接触中国文化并且喜欢跟中国朋友们呆在一起。这让他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势,弥补了他在自己父亲面前的不自信。罗伯特的这种心理还体现在他和咪咪的关系中。他爱咪咪是因为她是一个欧亚混血儿。对于殖民者来说,欧亚混血儿总是低人一等。罗伯特认为咪咪真实又可爱。没有咪咪在身边,自己就像一个鬼魂一样。咪咪真实,是因为她西方人的部分。咪咪可爱是因为她东方人的部分。咪咪认同的是自己的西方身份。与罗伯特的关系是她西化进程上的重要一步。罗伯特也乐意帮助咪咪变成西方人,但是他特是不能够容忍咪咪变得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保持着这种“区别”很重要。咪咪总是能够觉察到罗伯特的若即若离。罗伯特愿意跟咪咪保持恋爱关系,却不能跟咪咪结婚。对于他来讲,结婚就意味着咪咪跟自己一样了。他在跟咪咪的关系中高人一等的优势也会随之消失。这是内心急需这种优势的他所不能接受的。罗伯特的形象跟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分析的一些殖民主义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如出一辙。在这些小说中,殖民地是深受感情伤害的主人公远避纷争,进行心理疗伤的避难所[4]。罗伯特也在与殖民地的关系中寻求精神避难。
4结语
在殖民主义话语中,模拟被认为是“最难以捉摸也最有效的殖民手段之一” [2]。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在评论《爱的前沿》时,曾严厉地指责张粲芳采取了一种白人优越论的立场[5]。从殖民主义批判的视角来看,张粲芳在作品中更多地表现出对于文化模拟的反思。她透过锋这个人物形象指出在中国跟西方进行工业合作的过程中,“每一西方人都想按照他们的形象重新塑造我们[3]”。李毅这一代中国人抛弃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恨不能以扭断脖子的速度尽快西化[3]”。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模拟存在的形式更加隐蔽但是影响依然巨大,对文化模拟的反思对于维护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Hamalian, Leo.“A MELUS Interview: Diana Chang.” JSTOR.27 June, 2008〈http:∥ www. Jstor.org/stable/467888〉.
[2] Bhabha, Homi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3] Chang, Diana. The Frontiers of Love. Settle &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4.
[4] Said, Edward.Culture and Imperialism.New York:Alfred A. Knopf, 1993.
[5] Ling,Amy.“Writer in the Hyphenated Condition: Diana Chang.” JSTOR.27 June, 2008〈http:∥ www. Jstor.org/stable/467169〉.
作者简介:徐翠云(1984—),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关键词:殖民主义;模拟;否认;区别
1模拟
《爱的前沿》是张粲芳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中描述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日本占领下的上海。在作品中,作者对主人公们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部小说奠定了张粲芳在美国亚裔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引起了评论界的普遍关注。它被评论界普遍认为是第一部由华裔美国作家创作的虚构文学作品。林玉玲 (Shirley Lim) 曾在这部作品的介绍中指出除了身份问题这本小说也关注了殖民主义问题,那些殖民者们“认为他们在种族上是独一无二且高高在上的” [1]。事实上,殖民主义是这部小说的背景。殖民者们不光认为他们自己高人一等,他们在处理和周边的人和事物的关系的时候往往采取一种模拟的策略。他们想创造一个不受当地文化“污染” 的理想世界。但是模拟的本质决定了这种创造不可能成功。霍米·巴巴在《模拟和人:殖民主义话语的模棱两可性》(Of mimicry and man: The ambivalence of colonial discourse)一文中介绍了模拟的概念。巴巴把殖民模拟定义为“塑造一个改变了的、可识别的他者的渴望,这个他者几乎跟自己一样,但又不完全一样[2]。换句话说,殖民者们希望被殖民者最大限度地模仿自己的“高等”文化、向自己学习,与此同时,他们需要保持自己跟被殖民者之间的“不同”来证明自己跟被殖民者之间是有高下之分的。在《爱的前沿》中,奥黛丽、海伦和罗伯特以殖民者的身份生活在上海,他们对当地的居民和文化的看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他们的行为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模拟理论中描述的“希望他者与自己同化,但又希望保持自己的权威”的痕迹。
2否认
奥黛丽拒绝认同中国文化,因此她在上海有一种强烈的迷失感。她的儿子是他跟上海这座城市唯一的联系。海伦讨厌一切中国的东西,并且鄙视中国文化。她认为她中国丈夫的家庭简直就像原始社会一样落后,却看不到中式大家庭中的亲密与和谐。当培元穿着传统的中式袍子出现在她的客厅的时候,她非常生气。在她看来培元的“落后”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她拒绝接触当地的文化。在她的意识中,只有美国的东西才是好的。奥黛丽和海伦的态度代表了殖民者对殖民地文化的否认。殖民者们认为殖民地文化是落后的,甚至是一無是处的。作为殖民者,他们盲目自信更本看不到当地文化中值得欣赏的地方。在他们看来只有他们自己的西方文化才是先进的,并且代表着一种权威。罗伯特对殖民地的文化的态度跟奥黛丽和海伦有所不同。他并没有把自己禁锢在纯西方的世界里。他跟几位欧亚混血的年轻人成为了朋友,并且对当地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甚至亲自去看京剧,并且认为中国的京剧很特别。在赛义德看来,殖民者对殖民地文化的兴趣是另一种形式的否认[4]。殖民地文化越奇特、越是能跟西方主流文化产生对比殖民者越容易获得文化上的心理优势。
3同化与区别
奥黛丽在上海的生活几乎是孤立的,她希望锋能够采用自己西方人的身份却被锋坚决拒绝了。她想同化他却不能够做到。海伦的情况要比奥黛丽好的多。她有一个中国丈夫、两个欧亚混血的孩子还有培元来实现她的“模拟”事业。她尽可能地使他们西化,并且创造了一个她自己的西方世界。她房子里的摆设完全是按照西式风格安排的,她不允许在房子里说英文。塞尔维亚总觉得自己身体里中国人的部分受到了海伦的威胁。她的丈夫李毅不得不因为她放弃掉他中国人的部分。培元在这个家庭里的出现形成了某种形式的文化入侵。因此,海伦给了培元一个英文名字以使自己好受一些。她还抱怨说培元应该穿西装。在某种程度上,海伦成功地西化了她周围的世界。至少她的家庭是 “西化了的”并且是“先进的”。就像巴巴在“模拟”的概念中指出的那样,殖民者在西化自己周围的事物的时候从来没想让这些事物与他们西式的原型一模一样。“区别”必须存在。海伦从来就没有让这种“区别”消失过。她嫁给了西化了的李毅,但是无论李毅是多么地西化,他永远都不是一个西方人。在家里海伦主导着一切。她的主导地位是由她自己是个西方人,而她的丈夫是一个“西化了的”东方人这一事实来保证的。罗伯特的“拟同”心理要比海伦的复杂一些。他曾经告诉自己的中国朋友:“殖民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它把进步和剥削参杂在了一起。” 在罗伯特看来,殖民还是带来了进步的。他说:“美国的传教士带来了圣经,医药和户外运动。[3]” 他认为这些东西将对中国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罗伯特对殖民主义有着强烈的心理依赖。他的父亲是一个强硬的殖民者。父亲的强硬总是让他郁郁寡欢,并且觉得自己很无能。他需要有一些东西让自己为之骄傲。因此,他就喜欢接触中国文化并且喜欢跟中国朋友们呆在一起。这让他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势,弥补了他在自己父亲面前的不自信。罗伯特的这种心理还体现在他和咪咪的关系中。他爱咪咪是因为她是一个欧亚混血儿。对于殖民者来说,欧亚混血儿总是低人一等。罗伯特认为咪咪真实又可爱。没有咪咪在身边,自己就像一个鬼魂一样。咪咪真实,是因为她西方人的部分。咪咪可爱是因为她东方人的部分。咪咪认同的是自己的西方身份。与罗伯特的关系是她西化进程上的重要一步。罗伯特也乐意帮助咪咪变成西方人,但是他特是不能够容忍咪咪变得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保持着这种“区别”很重要。咪咪总是能够觉察到罗伯特的若即若离。罗伯特愿意跟咪咪保持恋爱关系,却不能跟咪咪结婚。对于他来讲,结婚就意味着咪咪跟自己一样了。他在跟咪咪的关系中高人一等的优势也会随之消失。这是内心急需这种优势的他所不能接受的。罗伯特的形象跟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分析的一些殖民主义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如出一辙。在这些小说中,殖民地是深受感情伤害的主人公远避纷争,进行心理疗伤的避难所[4]。罗伯特也在与殖民地的关系中寻求精神避难。
4结语
在殖民主义话语中,模拟被认为是“最难以捉摸也最有效的殖民手段之一” [2]。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在评论《爱的前沿》时,曾严厉地指责张粲芳采取了一种白人优越论的立场[5]。从殖民主义批判的视角来看,张粲芳在作品中更多地表现出对于文化模拟的反思。她透过锋这个人物形象指出在中国跟西方进行工业合作的过程中,“每一西方人都想按照他们的形象重新塑造我们[3]”。李毅这一代中国人抛弃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恨不能以扭断脖子的速度尽快西化[3]”。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模拟存在的形式更加隐蔽但是影响依然巨大,对文化模拟的反思对于维护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Hamalian, Leo.“A MELUS Interview: Diana Chang.” JSTOR.27 June, 2008〈http:∥ www. Jstor.org/stable/467888〉.
[2] Bhabha, Homi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3] Chang, Diana. The Frontiers of Love. Settle &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4.
[4] Said, Edward.Culture and Imperialism.New York:Alfred A. Knopf, 1993.
[5] Ling,Amy.“Writer in the Hyphenated Condition: Diana Chang.” JSTOR.27 June, 2008〈http:∥ www. Jstor.org/stable/467169〉.
作者简介:徐翠云(1984—),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