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直觉”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gz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螺丝在拧紧》中家庭女教师看见的幻象是在直觉作用下内在自我的投影、是她的审美体验、是本能和心灵的体现。但是,她在直觉的作用下进行着审美的同时却在用理智进行着分析。她的内心体验被她用理智分析歪曲了,她的审美体验失败了。因为理智是科学的范畴,不属于美的范畴。当她开始借助理智分析而不是去尝试理解直觉作用下显露出来的内在自我时,她体验到的就不是真实的、内在的意识了。
  关键词:直觉;理智;审美体验
  1 前言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年——1916年)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剧作家和散文家,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大文豪。《螺丝在拧紧》是亨利·詹姆斯最重要的中篇小说之一,也是凝聚了其高超的小说艺术魅力的一部作品。
  2 柏格森与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柏格森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哲学界影响最大的人物,是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直觉主义对二十世纪美学和艺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看来,当时盛行的崇拜理智以及以理智为工具的科学都是有缺陷的,都不能了解生命与自我、运动与世界等等的真相,而他的哲学就是要改正这些缺陷,建立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让人们真正地认识自我、生命、时间、运动与世界,而其学说的核心是绵延说和直觉论。
  3 幻象——审美体验
  《螺丝在拧紧》中的家庭女教师在第一次与她的雇主见面时就被其优雅帅气的谈吐仪表倾倒了,第二次见面就坚定的接受了工作——尽管这个工作看起来困难重重,尽管很多应聘者都被雇主那苛刻的要求吓到了。她接受了这个工作,因为她爱上了他。从她见到他,这个年轻的女孩就开始了对他的审美。一方面,她无意识地在直觉的作用下进行着审美,一方面却在用理智对她的雇主、对整件事情进行着分析。
  3.1 直觉作用下的审美体验
  直觉是通过精神而来的精神的直接视觉,是心灵对自我构筑的审美对象的内视。在家庭女教师到庄园的那头几天,她感觉一切都很完美:房子开阔明亮、她住的房间更是宽敞又漂亮、小姑娘弗洛拉美丽乖巧、小男孩迈尔斯纯洁可爱、格罗斯太太亲切友好。有一天傍晚,孩子们上床后,她来到花园散步。突然,在远处塔楼的最高处,她看见了她心心念念的那个人。那个她经常幻想会出现在她面前,对她露出赞许的笑容的人。到此处为止,家庭女教师感受到的情感,看见的雇主的幻象是直接在直觉作用下的内心深处自我意识的影射、是她的审美体验、是她的本能和心灵的体现。因为直觉是一种审美直觉:“美的感觉并不是特殊的感觉,我们经历的每一种感觉,只要是被暗示的,而不是被引起的,都會带上美的性质”[1]。且直觉能“引导我们达到生命的深处”[2]。直觉摆脱掉行动的需要和实际的功利,为直觉而直觉,并无概念逻辑。柏格森认为“直觉是这样一种本能,它已经成为无偏见的、自我意识的、能反省自己的对象并能把对象无限地扩展的自我意识”[2],“直觉就是心灵本身,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生命本身”[2]。她从这些审美体验里得到了愉悦和满足。
  3.2 理智分析与失败的审美体验
  “直觉是任何生物中都可能有的一种认识之力,它与生命是共存的,只要有生命就有直觉。然而,在理智的遮蔽下,我们却只在极少数的时刻,在十分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才能体验之。”[3]单纯在直觉作用下获得的审美体验在家庭女教师开始使用理智去解释去分析的时候就不复存在了。当她日思夜想的人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却觉得他不应该出现在那里。理智让她明白——她的雇主不应该出现在塔楼上,然而,同时她的直觉还在起着作用,于是英俊潇洒的绅士变成了一个陌生人:几秒钟后,她确信她看到的不是她想象中的那个人,而是一个她从未见过的人。当她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周围的环境不知为何竟然突然变得寂静又荒凉。审美是深层意识的绵延,只有凭借直觉才能把握。直觉属于审美范畴,理智分析则属于非审美的范畴。周围环境的变化其实意味着在她使用理智进行分析的时候,她失去了审美带来的愉悦感。
  柏格森说:“理智的特征就是天生不能把握住生命”[2]。作为理性形式的概念和作为理性方法的分析无法再现或达到“我的自我历程的原始感觉”。[1]在柏格森看来,理智是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受到社会功利的支配,只能反映人的表层心理,而不能把握内在的绵延,它不过是垂在我们和我们的意识之间的一层帷幕,是意识的覆盖物。家庭女教师是维多利亚时代在严苛的教条规矩下长大的标准淑女,从小接受的是禁欲式教育。在她的理智观念里,女性应洁身自好,“性”是一种罪恶,通奸更是罪大恶极。她想爱却不敢爱,渴望“性”却又厌恶惧怕“性”。她拒绝去了解自己的内心,否认直觉作用的结果。
  雇主出现在她的眼前是她理智接受不了的。理智用以分析事物时把对象化为符号,并通过这些概念、符号来认识对象。在她的理智分析下,他作为一位绅士、一个上等人、她的雇主,她应是尊敬他的,而不是“恬不知耻”地、不合规矩地爱上他且对他产生欲望。于是,她雇主的幻象变成了一个英俊但是可怕的下等人。这个人虽出现在她的眼前,却不是为了她而来,是为了小迈尔斯而来。在格罗斯太太告诉她曾经有一个品行不端名叫昆特的男仆后,更是肯定了这种想法。而她则有能力且有责任保护两个孩子,使他们免受昆特的带坏、不会被昆特带走。这种英雄主义情结、这种责任感给她带来了理智上的满足感。
  而后她又看见了一个女人——她的前任杰塞尔小姐。她身穿黑色丧服,美丽却又邪恶;作为一位淑女,竟然与身份低下的仆人昆特有私情;她道德败坏,是为了弗洛拉而来,会带坏弗洛拉。杰塞尔的幻象其实是女家庭教师在直觉作用下展现出的对爱情向往、对性渴望的真正自我的投影。杰塞尔是她的前任,是她内在自我的化身——敢于追求爱情,表达欲望的自我。但是,她自己竟然会对爱情和性产生渴望,这是她的理智所不能接受和理解的、是与当时的社会道德伦理相违背的,而对昆特和杰塞尔两人之间私情的唾弃则让她产生一种道德优越感,符合她的理智、符合社会功利。于是,在她的理性分析下,杰塞尔是面目可憎的、身穿丧服、道德败坏的。当家庭女教师拒绝接受、不能理解自己的本能、内心深处的超意识、内在的自我时;当她使用理智进行分析时,她的审美体验就中断了、失败了。   4 审美体验失败的原因
  非理性的情感、心理本能的活动、无意识的自我无法用概念和语言来表达,无法用理智解释,却能通過非理性的神秘的内心体验即直觉达到。因为在我们和自己的意识之间存在着一层帐幕,而直觉则可以穿透这层帐幕,揭去覆盖物,到达生命的深处、并把握绵延。
  家庭女教师的审美体验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虽然她通过直觉的内心体验到达了生命深处和内在自我,但是她却并没有了解她自己,没有把握到自己深层的意识。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和对性欲的渴望。她仅仅把握了外在的自我——一个恪守社会伦理道德、遵守社会规则的牧师的女儿。她把外在的自我当作了“完整的自我”。然而,直觉能够使我们认识生命、绵延或真正的自我。是“心灵对心灵的直接注视,无物插入其中”。当她的直觉将帐幕内、冰层下的她的本能和深层意识通过幻象展现在她眼前时,她不知所措了。她开始使用她熟悉的、让她安心的理智分析法对展露在她眼前的幻象以及影射出的自己的深层意识进行歪曲和解释。而当她开始借助理智分析而不是去尝试接受和理解直觉作用下显露出来的内在自我时,她体验到的,或者说她分析出来的就不是真实的、内在的意识了。它只能通过直觉体验到,而不能通过理智的方法从外部分析出来。理智之所以被叫做理智,是因为它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且符合种种规则。它是受约束的,是功利的并且符合社会需要的。受如此多制约的理智是无法“分析”深层次、自由的自我意识的。理智是科学的范畴,不属于美的范畴。理智的分析实现不了内心体验,它不是审美。由此,家庭女教师内心体验被歪曲了,她的审美体验失败了。
  5 结论
  综上所述,《螺丝在拧紧》中家庭女教师看见的幻象是直接在直觉作用下的内心深处自我意识的影射、是她的审美体验、是她的本能和心灵的体现。但是,当她开始借助理智分析而不是去尝试理解直觉作用下显露出来的内在自我时,她体验到的就不是真实的、内在的意识了。所以,她的审美体验失败了。
  参考文献:
  [1] 周荫祖,金元浦.论柏格森直觉主义及其美学意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27-36.
  [2]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6.
  [3] 文聘元.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77.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现代诗歌中存在着大量女性形象,通常表现为两类:爱人形象和母亲形象。本文在描述这两类意象具体表现的同时,还探讨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现代诗歌;女性意象;产生原因  纵观中国诗歌发展史,可见众多出自男性诗人笔下的作品经常会出现女性形象,或细致描绘以歌颂,或偶尔点缀以烘托氛围。前者曹植,他在《洛神赋》等诗赋中工笔细描地刻画了奇美的女性形象,流露对美好事物的渴慕之情;后者如台湾
期刊
摘 要:本文试以周来祥先生提出的“和谐美学”为理论支撑,以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为例,阐述以“更高的辩证和谐美”为特点的中国文艺当代形态。  关键词:文艺;当代形态;辩证和谐美;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  周来祥先生指出“和谐为美”,“和谐”包括五层内涵:感性对象形式的和谐;感性对象内容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的和谐;以及上述所说的和谐,凝结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人身上。本
期刊
摘 要:《追风筝的人》是一位美籍阿富汗人胡塞尼在2003年写的小说,小说一经发售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译介到中国也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它在中国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作品本身内容主题的大众化及独特性吸引着读者,作品传播过程中一些人的努力,当前社会背景等原因。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内部因素;传播;接受  小说《追风筝的人》近年来在中国大热,但这本书却是2003年作者在美国出版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
期刊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报纸媒体在我国体育赛事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新媒体的普及与发展,我国在体育新闻传播的方式和特点上發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启了移动新媒体技术的时代。  关键词:CBA联赛;移动客户端;新媒体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新浪体育手机移动客户端为研究对象,以2016-2017CBA联赛报道特点为主要研究内容
期刊
摘 要: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被誉为美国中产阶级灵魂的画师,他的作品精准反映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他的短篇小说《A&P》讲述了少年萨米“英雄救美”的故事,但“英雄救美”背后的驱动力却是各路评论争论的焦点。同样,英国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中,少年“我”对邻居蔓根姐姐情有独钟,为了姐姐的一句话费尽心机想去到阿拉比集市。他的这种盲目崇拜源于何处也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
期刊
词也称为“诗余”,是文人学士在写诗之外的闲暇时期写出的表达个人情思的作品,相比于诗来说更能表达作者心中细微的情感。春天是一年中物象变化最丰富的季节,诗人词人敏感的心都会为之感动,这种感动在宋词中有许多唯美的表达,而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便是“春愁”。春来春去,花开花落,都牵引着词人的心,或深切思念家乡,或悲叹年华易逝,或感慨人生失意,抑或生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闲愁。总之,宋词中的春愁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
期刊
摘 要:“琴瑟”以其独特的音质与意境成为宋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为宋词增添了十分丰富的情感色彩。本文第一部分为宋代琴瑟类乐器的历史概述;第二分布叙述了宋词中的琴瑟意象所传达出的哀愁化倾向。本文所提及的宋词大部分出自于毕宝魁的《宋词三百首译注评》。  关键词:宋词;琴瑟;意象;哀愁  1 宋代琴瑟类乐器历史概述  1.1 琴瑟类乐器的分类  我国古书上常提到八音,《尚书·舜典》说:“八音克谐。”所
期刊
摘 要:残雪及其创作与湖湘文化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在湖湘的地域特色和巫楚文化在现代性的思想背景下,残雪形成了独特的探索灵魂世界、想象世界和人自身的方式。  关键词:湖湘文化;巫楚文化;残雪小说  1 带有巫风色彩的童年记忆  残雪的小说创作与残雪的成长背景、湖湘文化精神的选择和继承都有着联系,特别是带有巫风色彩的童年记忆,这是作者接受巫楚文化的心理定势。可以说,是湖南这片土地成就了残雪。  残雪小时
期刊
摘 要: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常常把梦也作为现实的事件来处理;随后早期文明时期,人们依然间接地依据梦的内容调节人们的言行;但庄子则提出梦是完全虚幻的。创作“文王托梦”的故事,证明了庄子对社会精英利用“梦兆”进行某些社会活动这一现象有深刻的洞悉;“文王尽之也”则表明庄子的态度是理解与赞同。  关键词:庄子;“梦”;认识  庄子将写梦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段,其基础是庄子对“梦”的客观认识,因为如果庄子将梦看
期刊
1 对人性之美的深入挖掘  蒙古族电影在作品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特色,反映了时代和人们在电影中人性化的故事,是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尤其是研究人的原始美的人性,其本质是电影中的社会学,体现人性是一种细致入微。自然的内在属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人性美是人性中最美、最纯粹的表现。  《图雅的婚事》因为生活的压力,却被迫为丈夫离婚,生活中的这种不如意的事情并不完美。在这个不完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