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道士?对,真真正正的道士,却让马云等上万商人探访,皈依他的弟子已超过三万,其中一半在商界,和他成为朋友的商人也为数不少。在东南亚商界,他的名头比在国内还响。演艺界人士张纪中和樊馨蔓夫妇,李亚鹏和王菲夫妇等也都是他的常客。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商人是精神上无根的一族,曾经,“三教九流”中没有他们的位置,“士农工商”里排在最后。最近30年,他们突然咸鱼大翻身,成为超级瞻星与英雄。可略显尴尬的是,商人们在这个社会的传统与历史中找不到自己的精神指引。有人希望在慈善中寻找慰藉与出口,却遭到不理解与非议,反而徒增烦恼。对寻找“生命中主要支配力量”,他们有着强烈的渴望。
道教作为最本土化的宗教,更契合本土商人需要。企业家进入“道”的世界,或者出于健康——道家有养生祛病的功法,或者出于利益——财神赵公明就是道教中的神明。道长李一,从山上走到了“尘世”,开始给人传播“道”中的精髓。他的特别之处在于,无论从哪个“法门”进入,他都尽力引导对方最终指向心灵。有人将他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并称,他不置可否,“我只是个道的翻译者”。
从物质清贫的道长
到精神富裕的导师
重庆缙云山,虽然山势磅礴,又相传为轩辕黄帝修道炼丹场所,但到现代并无道观。李一白手起家,创建了西南最大的正一派道场。
如果脱去道装,李一像个文艺青年。他重视仪容,长发一丝不乱,拍照前,还会略正衣冠。戴副无框眼镜,声音柔软而节奏分明,讲究措辞,这可能是每天至少讲课十个小时留下的习惯。李一籍贯重庆,出生于1969年,因为一场大病,他被父亲送到河北一位道士处求医,也学道。病好后,他四处游历,向不同宗派多位师傅求教,16岁时,就成为正一道太乙昆仑宗传人。年纪轻轻,李一就成为小有名气的道医,那时他就能够满口讲道,可以诸家经典比对着讲,用佛家的精神,儒家的精神,甚至用现代哲学来阐释道。
李一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颇为窘迫。离开师门闯荡江湖初期,李一不名一文,曾组织过一个东方绝技团街头献艺谋生。重庆组织过一次“大师赛”,参赛的都是各种奇人,李一还夺得了冠军。1997年1月19日,在上海电视台《天下第一》栏目中,李一在—个灌满水的密闭玻璃容器中以“胎息法”静坐2小时22分,全过程都有上海市公证处与现场观众监督。如今,李一轻易不以术示人,他是个聪明人,他有更高的追求——治身体的病只是一个人,但是治心理的“病”确实救一批。
甘全中曾是商界风云人物,曾任四川省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手里控制着数亿资产。1998年,甘得了一种怪病,顽固性打嗝,白天黑夜不停地打,折磨得他死去活来,中西医都治不好,后来有人向他介绍了李一。甘全中只信马列主义,觉得道士不可靠,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重庆。令他奇怪的是,李一的道医馆就在市委机关大院里小礼堂边,“你想想,那是中共重庆市委机关大院啊,居然允许一个道长在里面搞道医。”甘后来才了解到,重庆市多位领导对李一的医术也很信服。甘全中就在市委大院的草坪上练功,每天向前跑,倒着跑两个多小时,直到痊愈,皈依李一。
当时道医馆收费很低,李一和几个弟子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如此艰难,李一仍打算恢复缙云山上文革后残破不堪的绍龙观,后来,李—得到了一批颇具财力者的资助,绍龙观得以在2000年重光,当地一位企业家出资300多万修缮了山路,已痊愈的甘全中也捐献了巨资。“他们都是被机缘召唤而来的。”李一如此说,他谨慎谈到与商入的距离,“中国慢慢出现了市场经济,随着社会演变,我们也不能置身其外,自然而然就会与他们有所交往,并没有刻意走近莱一个群体。”但是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靠近他。因为李一给他们提供了让心灵放松的地方。
“撑出来的病人”
按照儒家的说法,人有两种病,一种是饿的,一种是撑的。肉体上越撑,精神上越饿。饿出来的病好治,撑出来的病怎么办?
乔龙42岁,正当盛年。他的内蒙古天龙公司,资产近30亿,主营业务是生态与环保,他在内蒙古承包了18万亩荒山,搞植树造林,同时还做城市供水、污水、垃圾发电项目。乔来缙云山,不仅是为了调身,更是为了调心。1996年,乔龙放弃了每个月80元的工资,开始创业,目的很纯粹,就是因为家境不好,希望能减轻父母负担。每天醒来第一个念头是挣钱,第二个念头是挣更多的钱。从2006年开始,生意有了大飞跃,可随之而来问题和挑战也越来越多。他打算和年轻时一样,靠连轴转,拼命的透支来维持,不过一旦危机暂时应付过去,体力就直线下降。健身、游泳,他从没停过,自己还加盟青鸟健身,开了几家足道馆,也练太极,补营养,每次运动后也很舒服,只是觉得精气神无法源源不断地持续。
他心里空落落的。钱,不缺了,可总觉得自己在绕一个圈,跑不出去,停不下来。他大量读书,修习禅宗。偶尔记下几句有启发的话,转述给别人听,别人却觉得很普通。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他困惑了很久:“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几乎与改革同步,最初是为了一口饭,为了让自己吃得好点,为了照顾好家人,朋友。中国这几年发展很快,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可我看看周围,没有一个人真正、持久的快乐,不管有钱的、没钱的,当官的还是平民百姓。这到底是为什么?我跟社会各个阶层聊,谁都没有答案。”直到有一天,找到了李一,他从道中感悟到了轻松。
“道”就像个杂货店
社会病了,太浮躁,马云都去学道了。马云在缙云山曾闭美八天。手机不许开,电脑、书籍都不许看,不许与人讲话,也不允许有眼神交流。活了四十多岁,大概第一次有人和他说这么多“不许”,他还要老老实实地听话。
介绍他去的,是央视《感动中国》总导演樊馨蔓。樊馨蔓曾陪朋友来缙云山闭关,2008年她又陪丈夫张纪中上山辟谷,2009年,樊馨蔓强力说服他去闭关,开始马云觉得没时间,后来还是自己去了。
马云将李一定位为“难得的青年道家研究者”,认为以李一的年龄,造诣将来不会比南怀瑾、星云大师差。不过,他并没有把李一或闭关这事神化,“我只是借一个场所,借一个方法论,借假修真,强迫自己离开平常的办公室,到另外一个领域思考。凡是我觉得不靠谱的,就不听,只听那些对我有用的。”每次去,马云都把这当成一次电脑重启,思考的都是公司中的事,感觉眺出了平时的自己,从道家哲学角度看问题,对企业文化很有帮助。“道教、佛教,任何宗教都可以成为企业强大的文化源泉和底蕴,但每个人有不同的借鉴和悟性,就怕引起社会上的误读和争议,走歪了”。
何为“道商”
可以说,李一的出现不过是商界和道教结合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不是商人,只是传道者,让商人信道,找到自己的归宿。现在学术界有了一个新的说法,将信仰道教的商人与企业家称为道商,武汉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宫哲兵教授曾对50名道商进行访谈,并整理成文稿。他根据宗教经济学解释,供给方提供宗教产品,需求方消费宗教产品。道商是个特殊信仰群体,他们的支出与回报比一般信徒要更多。道德上的挣扎,在企业家中更为典型,有人通过资助宗教来增强自己的道德感,同时也希望向社会传递这种道德感。
这在河南郑州道商朱铁玉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是郑州最大建材商之一,坊间流传他资产数十亿。这个看上去颇为土气的人,2009年为一次道学文化学术活动出资1000万元。然而朱铁玉本人并不信道教,他身体不好,有人建议他试一下道教养生功法,他不练,也有修行者要为他用周易算卦,他也拒绝了。他对道的朴素理解,全部来自老母亲,“我娘说,人来到世上,就是来还账的,能让人心好一点,就是最大的善事。”朱铁玉不认识李一,可也在关注,“他不错”,有人觉得道长不在深山修行,引人世俗力量做宗教传播,有点不太合适,可他倒觉得李一这样站出来的道长太少了,“道教中沉淀了大量有利世道人心的东西,没有人传播,可惜了”。
(据《中国企业家》网易财经等)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商人是精神上无根的一族,曾经,“三教九流”中没有他们的位置,“士农工商”里排在最后。最近30年,他们突然咸鱼大翻身,成为超级瞻星与英雄。可略显尴尬的是,商人们在这个社会的传统与历史中找不到自己的精神指引。有人希望在慈善中寻找慰藉与出口,却遭到不理解与非议,反而徒增烦恼。对寻找“生命中主要支配力量”,他们有着强烈的渴望。
道教作为最本土化的宗教,更契合本土商人需要。企业家进入“道”的世界,或者出于健康——道家有养生祛病的功法,或者出于利益——财神赵公明就是道教中的神明。道长李一,从山上走到了“尘世”,开始给人传播“道”中的精髓。他的特别之处在于,无论从哪个“法门”进入,他都尽力引导对方最终指向心灵。有人将他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并称,他不置可否,“我只是个道的翻译者”。
从物质清贫的道长
到精神富裕的导师
重庆缙云山,虽然山势磅礴,又相传为轩辕黄帝修道炼丹场所,但到现代并无道观。李一白手起家,创建了西南最大的正一派道场。
如果脱去道装,李一像个文艺青年。他重视仪容,长发一丝不乱,拍照前,还会略正衣冠。戴副无框眼镜,声音柔软而节奏分明,讲究措辞,这可能是每天至少讲课十个小时留下的习惯。李一籍贯重庆,出生于1969年,因为一场大病,他被父亲送到河北一位道士处求医,也学道。病好后,他四处游历,向不同宗派多位师傅求教,16岁时,就成为正一道太乙昆仑宗传人。年纪轻轻,李一就成为小有名气的道医,那时他就能够满口讲道,可以诸家经典比对着讲,用佛家的精神,儒家的精神,甚至用现代哲学来阐释道。
李一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颇为窘迫。离开师门闯荡江湖初期,李一不名一文,曾组织过一个东方绝技团街头献艺谋生。重庆组织过一次“大师赛”,参赛的都是各种奇人,李一还夺得了冠军。1997年1月19日,在上海电视台《天下第一》栏目中,李一在—个灌满水的密闭玻璃容器中以“胎息法”静坐2小时22分,全过程都有上海市公证处与现场观众监督。如今,李一轻易不以术示人,他是个聪明人,他有更高的追求——治身体的病只是一个人,但是治心理的“病”确实救一批。
甘全中曾是商界风云人物,曾任四川省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手里控制着数亿资产。1998年,甘得了一种怪病,顽固性打嗝,白天黑夜不停地打,折磨得他死去活来,中西医都治不好,后来有人向他介绍了李一。甘全中只信马列主义,觉得道士不可靠,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重庆。令他奇怪的是,李一的道医馆就在市委机关大院里小礼堂边,“你想想,那是中共重庆市委机关大院啊,居然允许一个道长在里面搞道医。”甘后来才了解到,重庆市多位领导对李一的医术也很信服。甘全中就在市委大院的草坪上练功,每天向前跑,倒着跑两个多小时,直到痊愈,皈依李一。
当时道医馆收费很低,李一和几个弟子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如此艰难,李一仍打算恢复缙云山上文革后残破不堪的绍龙观,后来,李—得到了一批颇具财力者的资助,绍龙观得以在2000年重光,当地一位企业家出资300多万修缮了山路,已痊愈的甘全中也捐献了巨资。“他们都是被机缘召唤而来的。”李一如此说,他谨慎谈到与商入的距离,“中国慢慢出现了市场经济,随着社会演变,我们也不能置身其外,自然而然就会与他们有所交往,并没有刻意走近莱一个群体。”但是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靠近他。因为李一给他们提供了让心灵放松的地方。
“撑出来的病人”
按照儒家的说法,人有两种病,一种是饿的,一种是撑的。肉体上越撑,精神上越饿。饿出来的病好治,撑出来的病怎么办?
乔龙42岁,正当盛年。他的内蒙古天龙公司,资产近30亿,主营业务是生态与环保,他在内蒙古承包了18万亩荒山,搞植树造林,同时还做城市供水、污水、垃圾发电项目。乔来缙云山,不仅是为了调身,更是为了调心。1996年,乔龙放弃了每个月80元的工资,开始创业,目的很纯粹,就是因为家境不好,希望能减轻父母负担。每天醒来第一个念头是挣钱,第二个念头是挣更多的钱。从2006年开始,生意有了大飞跃,可随之而来问题和挑战也越来越多。他打算和年轻时一样,靠连轴转,拼命的透支来维持,不过一旦危机暂时应付过去,体力就直线下降。健身、游泳,他从没停过,自己还加盟青鸟健身,开了几家足道馆,也练太极,补营养,每次运动后也很舒服,只是觉得精气神无法源源不断地持续。
他心里空落落的。钱,不缺了,可总觉得自己在绕一个圈,跑不出去,停不下来。他大量读书,修习禅宗。偶尔记下几句有启发的话,转述给别人听,别人却觉得很普通。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他困惑了很久:“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几乎与改革同步,最初是为了一口饭,为了让自己吃得好点,为了照顾好家人,朋友。中国这几年发展很快,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可我看看周围,没有一个人真正、持久的快乐,不管有钱的、没钱的,当官的还是平民百姓。这到底是为什么?我跟社会各个阶层聊,谁都没有答案。”直到有一天,找到了李一,他从道中感悟到了轻松。
“道”就像个杂货店
社会病了,太浮躁,马云都去学道了。马云在缙云山曾闭美八天。手机不许开,电脑、书籍都不许看,不许与人讲话,也不允许有眼神交流。活了四十多岁,大概第一次有人和他说这么多“不许”,他还要老老实实地听话。
介绍他去的,是央视《感动中国》总导演樊馨蔓。樊馨蔓曾陪朋友来缙云山闭关,2008年她又陪丈夫张纪中上山辟谷,2009年,樊馨蔓强力说服他去闭关,开始马云觉得没时间,后来还是自己去了。
马云将李一定位为“难得的青年道家研究者”,认为以李一的年龄,造诣将来不会比南怀瑾、星云大师差。不过,他并没有把李一或闭关这事神化,“我只是借一个场所,借一个方法论,借假修真,强迫自己离开平常的办公室,到另外一个领域思考。凡是我觉得不靠谱的,就不听,只听那些对我有用的。”每次去,马云都把这当成一次电脑重启,思考的都是公司中的事,感觉眺出了平时的自己,从道家哲学角度看问题,对企业文化很有帮助。“道教、佛教,任何宗教都可以成为企业强大的文化源泉和底蕴,但每个人有不同的借鉴和悟性,就怕引起社会上的误读和争议,走歪了”。
何为“道商”
可以说,李一的出现不过是商界和道教结合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不是商人,只是传道者,让商人信道,找到自己的归宿。现在学术界有了一个新的说法,将信仰道教的商人与企业家称为道商,武汉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宫哲兵教授曾对50名道商进行访谈,并整理成文稿。他根据宗教经济学解释,供给方提供宗教产品,需求方消费宗教产品。道商是个特殊信仰群体,他们的支出与回报比一般信徒要更多。道德上的挣扎,在企业家中更为典型,有人通过资助宗教来增强自己的道德感,同时也希望向社会传递这种道德感。
这在河南郑州道商朱铁玉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是郑州最大建材商之一,坊间流传他资产数十亿。这个看上去颇为土气的人,2009年为一次道学文化学术活动出资1000万元。然而朱铁玉本人并不信道教,他身体不好,有人建议他试一下道教养生功法,他不练,也有修行者要为他用周易算卦,他也拒绝了。他对道的朴素理解,全部来自老母亲,“我娘说,人来到世上,就是来还账的,能让人心好一点,就是最大的善事。”朱铁玉不认识李一,可也在关注,“他不错”,有人觉得道长不在深山修行,引人世俗力量做宗教传播,有点不太合适,可他倒觉得李一这样站出来的道长太少了,“道教中沉淀了大量有利世道人心的东西,没有人传播,可惜了”。
(据《中国企业家》网易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