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蛤蟆信不信,我们是不是得信?
中秋时节,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假期回乡,感受最深的是难见皓月。
抬眼望着厚重起来的空气把那轮圆晕挡了个结实,不由想起一则寓言,说水田里的蛤蟆每天蹦蹦跳跳寻找飞虫,水田旁的树上一个蜘蛛挂在网中央,网织得精巧规矩,八卦形地张开。蛤蟆见状,羡慕地对蜘蛛说:“蜘蛛老弟,为了生活我每天辛苦地蹦来跳去,到处找飞虫,即使在夜里也不敢歇息,尽管这样却只能勉强糊口。你可倒好,整天挂在树上,动都很少动一下,荡悠悠地就能使每日三餐得到保证……
仔细想想,这并不是寓言,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真实。
如果有心,稍作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蛤蟆们已经越来越难觅到所需的食物了。它们面对的未来可能勉强糊口都难,也许“灭亡”二字离它们也不是太远。
记得三十几年前的一个中秋,故乡下起多年未遇的大暴雨。黄河防汛,田间排洪,弄得上上下下好不安生。最大的暴雨之夜,生产队里的钟声足足响了半个多小时,之后就是队长伸着脖子挨家挨户地喊,直到把能出点力的人全都喊到洪水滔滔的东大洼。
我们村的东大洼真大,辽阔的田野一眼望不到边,绿油油的玉米、高粱伸展着肥硕的叶子唱着欢快的歌。当然,那一年庄稼们唱得歌一点也不欢快,被大水泡着,绿油油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因此,田间排水成了村人们的主要工作。
暴雨如注的夜晚,挥动着铁锨在大田里排水,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时,突然会听到满世界的蛤蟆唱起了歌。蛤蟆们唱歌很好听。挖好排洪沟,扶着铁锨静静观察从庄稼地里涌出来的水流,成千上万只蛤蟆起伏的调子敲打耳膜,让人禁不住生发联想。
“咕呱——咕呱——”
“咕呱呱——咕咕呱——”
不仅是在夜晚,在夏季的中午,烈日高照,地上散发出炙人的热气,蛤蟆当然也是燥热难耐,禁不住会“咕呱”大叫。这当然是典型的“蛤蟆调”,可以将其理解为平静与安详,也可以理解为某种美好与祝愿。
后来,离开故乡从军远行,面对炮火连天的战场,依然会想起故乡蛤蟆调子起伏的暴雨之夜。有时候还会乱乱地念叨,在那样的年月,在那样的洪灾时刻,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蛤蟆叫起来?还是儿时的伙伴解答的好:“蛤蟆就是用来叫的,它们不叫难道要人来叫?人叫和蛤蟆叫那是两回事。”
的确,人叫和蛤蟆叫还真是两回事。
二十几年前,我搬进县城刚刚盖起来的一栋楼房。当时,县城还没怎么建设,四周荒地一片。夏天大雨过后,楼房便就被大水围剿,看上去很像一座孤岛。一次,母亲从乡下来,睡到半夜热得实在受不了,老人家便拿一蒲扇下楼凉快。刚走到楼下,四周水里的千万只蛤蟆突然叫了起来,母亲慌慌回到楼上,说那么多蛤蟆叫,听着瘆得慌。我说蛤蟆叫怕啥,又不是人叫。母亲说人叫还不怕哩,就因为是蛤蟆叫,所以才瘆得慌。之后,那栋楼房四周陆续建起很多楼房,再也没了荒地一片,再也没了蛤蟆叫。正如今年中秋假期回到故乡,回到辽阔的东大洼,排水沟里依然水满,大田里玉米、高粱依然伸展着肥硕的叶子,但夜晚却再也没能听到那熟悉的“蛤蟆调”。
“咱们这里怎么也像大明湖啊,听不到一声蛤蟆叫。”站在东大洼,我疑惑重重。
“今天打农药,明天上化肥,后天又喷一遍除草剂,别说蛤蟆,连兔子都很少能看见了。”依然是儿时的伙伴给予解答,他说村人们都明白这样下去不行,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可能被自己所毁,但在利益面前又有谁会主动放弃?
又想起那则寓言,讲给儿时的伙伴听,伙伴听后略加思索,说未来也许只剩下一只变异成大头的蛤蟆直接找人对话,质问人类为什么要把泥塘冰结?为什么不让田野长草,使得飞舞的昆虫都躲了起来?但蛤蟆的嗓子哑了,肚子瘪了,再也不会唱歌了,只能用尽全身的力气钻进泥土里冬眠。然后,做一个漫长的梦,等待真正的春天到来……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古人说要顺应四季,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调整生活。一个“顺应”,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因此,现代化起来的我们应该主动去找蛤蟆对话,告诉它们春天还在,原始依然;田野里无论有多少冬雪,终将都会被融化,拥抱它们的还是滚滚雷声和润田之雨。不管蛤蟆信不信,我们是不是得信?
中秋时节,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假期回乡,感受最深的是难见皓月。
抬眼望着厚重起来的空气把那轮圆晕挡了个结实,不由想起一则寓言,说水田里的蛤蟆每天蹦蹦跳跳寻找飞虫,水田旁的树上一个蜘蛛挂在网中央,网织得精巧规矩,八卦形地张开。蛤蟆见状,羡慕地对蜘蛛说:“蜘蛛老弟,为了生活我每天辛苦地蹦来跳去,到处找飞虫,即使在夜里也不敢歇息,尽管这样却只能勉强糊口。你可倒好,整天挂在树上,动都很少动一下,荡悠悠地就能使每日三餐得到保证……
仔细想想,这并不是寓言,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真实。
如果有心,稍作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蛤蟆们已经越来越难觅到所需的食物了。它们面对的未来可能勉强糊口都难,也许“灭亡”二字离它们也不是太远。
记得三十几年前的一个中秋,故乡下起多年未遇的大暴雨。黄河防汛,田间排洪,弄得上上下下好不安生。最大的暴雨之夜,生产队里的钟声足足响了半个多小时,之后就是队长伸着脖子挨家挨户地喊,直到把能出点力的人全都喊到洪水滔滔的东大洼。
我们村的东大洼真大,辽阔的田野一眼望不到边,绿油油的玉米、高粱伸展着肥硕的叶子唱着欢快的歌。当然,那一年庄稼们唱得歌一点也不欢快,被大水泡着,绿油油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因此,田间排水成了村人们的主要工作。
暴雨如注的夜晚,挥动着铁锨在大田里排水,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时,突然会听到满世界的蛤蟆唱起了歌。蛤蟆们唱歌很好听。挖好排洪沟,扶着铁锨静静观察从庄稼地里涌出来的水流,成千上万只蛤蟆起伏的调子敲打耳膜,让人禁不住生发联想。
“咕呱——咕呱——”
“咕呱呱——咕咕呱——”
不仅是在夜晚,在夏季的中午,烈日高照,地上散发出炙人的热气,蛤蟆当然也是燥热难耐,禁不住会“咕呱”大叫。这当然是典型的“蛤蟆调”,可以将其理解为平静与安详,也可以理解为某种美好与祝愿。
后来,离开故乡从军远行,面对炮火连天的战场,依然会想起故乡蛤蟆调子起伏的暴雨之夜。有时候还会乱乱地念叨,在那样的年月,在那样的洪灾时刻,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蛤蟆叫起来?还是儿时的伙伴解答的好:“蛤蟆就是用来叫的,它们不叫难道要人来叫?人叫和蛤蟆叫那是两回事。”
的确,人叫和蛤蟆叫还真是两回事。
二十几年前,我搬进县城刚刚盖起来的一栋楼房。当时,县城还没怎么建设,四周荒地一片。夏天大雨过后,楼房便就被大水围剿,看上去很像一座孤岛。一次,母亲从乡下来,睡到半夜热得实在受不了,老人家便拿一蒲扇下楼凉快。刚走到楼下,四周水里的千万只蛤蟆突然叫了起来,母亲慌慌回到楼上,说那么多蛤蟆叫,听着瘆得慌。我说蛤蟆叫怕啥,又不是人叫。母亲说人叫还不怕哩,就因为是蛤蟆叫,所以才瘆得慌。之后,那栋楼房四周陆续建起很多楼房,再也没了荒地一片,再也没了蛤蟆叫。正如今年中秋假期回到故乡,回到辽阔的东大洼,排水沟里依然水满,大田里玉米、高粱依然伸展着肥硕的叶子,但夜晚却再也没能听到那熟悉的“蛤蟆调”。
“咱们这里怎么也像大明湖啊,听不到一声蛤蟆叫。”站在东大洼,我疑惑重重。
“今天打农药,明天上化肥,后天又喷一遍除草剂,别说蛤蟆,连兔子都很少能看见了。”依然是儿时的伙伴给予解答,他说村人们都明白这样下去不行,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可能被自己所毁,但在利益面前又有谁会主动放弃?
又想起那则寓言,讲给儿时的伙伴听,伙伴听后略加思索,说未来也许只剩下一只变异成大头的蛤蟆直接找人对话,质问人类为什么要把泥塘冰结?为什么不让田野长草,使得飞舞的昆虫都躲了起来?但蛤蟆的嗓子哑了,肚子瘪了,再也不会唱歌了,只能用尽全身的力气钻进泥土里冬眠。然后,做一个漫长的梦,等待真正的春天到来……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古人说要顺应四季,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调整生活。一个“顺应”,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因此,现代化起来的我们应该主动去找蛤蟆对话,告诉它们春天还在,原始依然;田野里无论有多少冬雪,终将都会被融化,拥抱它们的还是滚滚雷声和润田之雨。不管蛤蟆信不信,我们是不是得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