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工作是一项操作性很强,而又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解决“考什么”、“怎样考”、“谁来考”的问题,切实改进考核方法,促进考评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既是干部工作中的一个老话题,也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课题。下面有针对性地对几个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一、能绩考评的特殊性。
对领导工作的评价,不同于物质发展成果的简单经济技术评估,必须根据党政领导干部的施政特点实施考评。由于干部的岗位、环境、任务的不同,反映干部政绩的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要注意把谋划思路、寻找出路、科学决策的创新行为与违背规律、违反程序、脱离实际的胡乱施政行为区分开来,把行为失当与决策失误、工作失职区分开来。
二、能绩考评的实效性。
一是在考评价值取向上要坚持“结果导向”。领导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归结到一句话,就是以结果为导向。这些业绩能看得见、摸得着,能给老百姓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在考评结果衡量上讲求“成本效益”。对领导干部的考评,不是简单的职业工种、业务岗位完成任务数量大小的衡量,而是履职尽责后给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带来的整体效益(包括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如果产生的绩效明显大于投入,国家、集体、群众确实都得到了实惠,这种政绩就是实实在在的政绩。反之,那么这种政绩就不能给予肯定,至少不值得推广。
三、能绩考评的差异性。
一要从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程度上分析评价。在评价领导干部政绩时,不仅要看他在任期内取得的政绩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还要看取得这些政绩的主观努力程度和外界客观条件。要正确处理当前政绩与长远政绩的关系,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的关系。对经济基础比较好、社会事业发展较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效比较显著的,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对经济基础比较差、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应坚持看发展、看提高。对于那些敬业精神强,在环境艰苦、困难较多、矛盾较集中的地方付出辛勤劳动、做出明显成绩的干部,要充分肯定其工作实绩。二要坚持突出差异和体现权重原则来设置考核评价体系。要打破以往“一套衣服大家穿”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区域发展差异和干部岗位职责的不同,分类确定考核对象,合理地组合各项指标,客观地体现各级职位之间的层次性。三要根据领导班子成员职能结构进行分析评价。充分考虑因分工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干部,要确定不同层次的考核标准,实事求是地分析其政绩。要更多地注重干部在班子中所处的位置、承担的责任和应发挥的作用等因素,合理界定在集体政绩中的个体作用成份,在考核中合理設置权数。四要用全面、发展、历史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既要注重考评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又要重视考评具有长远影响和作用的潜绩;对工作实绩要充分肯定,对潜在政绩也要积极评价;对物化成果要正确对待,对非物化成果也要客观评价。对曾经被视为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但又被实践证明属于虚假政绩甚至留下重大后患的,必须重新认定和追究责任。
四、考评主体的关联性。
应当注重吸收来自于授权方和受益方等关联方面。一要分类确定考评主体。根据不同的授权原则要求,干部分为政务类干部、业务类干部。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等政务类干部,属于选任制干部,任职价值取向应当是向人民负责、让群众满意,更应关注的是听从民意的公认程度。而各级党政工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等业务类干部,主要是在地方党政机关内部按照等级授职,属于委任制干部,实绩主要体现在完成政务类干部分配的工作,协助政务类公务员实现履职承诺上,更应注重效率,更看重的是其才干能力情况。二要合理确定民众参与考评的权重。评价领导班子完成目标任务和政策建议情况,最重要的是上级评价,其次是同级评价和内部评价,权重相对较小的则是社会评价。反之,评价领导班子公共服务和公众形象,最重要的是社会评价,权重相对较小的则是上级评价。那些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部门和领导干部政绩的考评,群众权重要加大。对于地方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应在党政部门领导班子、下一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等方面人员中进行;对于部门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应在部门内设机构、直属单位、本系统下级部门和服务对象中工作知情度高的人员中进行。三要引入社会第三方参与评价。对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经济、社会发展等一些量化的主要指标统计,可依靠统计部门的力量,将它纳入日常统计的业务范畴,定期提出分析报告,为考核机构实施考核提供依据。对作为领导干部政绩的一些重大基础性建设工程,可建立专业审计机构,委托对项目的投资管理、资金的来源使用、成本核算、投资绩效等方面开展专项审计,把审计结果作为政绩考核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那些工作量大,专业要求高,又不涉及机密的专门性考核,可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来办理。四要加大政绩信息公开力度。要在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在政府部门之间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包括政府信息传递机制、公众信息反馈机制、政府回应机制),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满足公民的参与愿望。五要对民意表达进行正确引导和分析。在分析民主测评结果时,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如参与测评者对测评对象的了解程度、地域因素、部门因素、感情因素以及利害关系的影响等等,做到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要将集中测评结果与组织部门平时掌握情况相互对照,注意了解干部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干部的个性特点和具体岗位,全面地看待干部的优缺点。对干部所得的不称职票,要区分是干部自身主观原因造成的,还是周围客观环境导致的,给干部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制定和完善一套融考核内容全面、评价标准规范、权重设置合理、考核方法有效、评价方式科学、结果运用良好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就要坚持考核指标覆盖面的广泛性,考核指标设置的针对性,考核指标定义的明晰性,参与考核对象的全面性,考核结果评价的科学性。
目前,应当把以下几个基本方面肯定下来:一是由过分强调经济指标向全面考核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转变;二是由重视结果型考核向过程型考核与结果型考核并重转变;三是由注重班子整体考核向班子集体与个人成分考核并重转变:四是由领导评价为主向领导评价和群众评价相结合转变;五是由定性考核为主向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转变;六是由定期考核为主向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并重转变。
一、能绩考评的特殊性。
对领导工作的评价,不同于物质发展成果的简单经济技术评估,必须根据党政领导干部的施政特点实施考评。由于干部的岗位、环境、任务的不同,反映干部政绩的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要注意把谋划思路、寻找出路、科学决策的创新行为与违背规律、违反程序、脱离实际的胡乱施政行为区分开来,把行为失当与决策失误、工作失职区分开来。
二、能绩考评的实效性。
一是在考评价值取向上要坚持“结果导向”。领导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归结到一句话,就是以结果为导向。这些业绩能看得见、摸得着,能给老百姓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在考评结果衡量上讲求“成本效益”。对领导干部的考评,不是简单的职业工种、业务岗位完成任务数量大小的衡量,而是履职尽责后给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带来的整体效益(包括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如果产生的绩效明显大于投入,国家、集体、群众确实都得到了实惠,这种政绩就是实实在在的政绩。反之,那么这种政绩就不能给予肯定,至少不值得推广。
三、能绩考评的差异性。
一要从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程度上分析评价。在评价领导干部政绩时,不仅要看他在任期内取得的政绩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还要看取得这些政绩的主观努力程度和外界客观条件。要正确处理当前政绩与长远政绩的关系,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的关系。对经济基础比较好、社会事业发展较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效比较显著的,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对经济基础比较差、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应坚持看发展、看提高。对于那些敬业精神强,在环境艰苦、困难较多、矛盾较集中的地方付出辛勤劳动、做出明显成绩的干部,要充分肯定其工作实绩。二要坚持突出差异和体现权重原则来设置考核评价体系。要打破以往“一套衣服大家穿”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区域发展差异和干部岗位职责的不同,分类确定考核对象,合理地组合各项指标,客观地体现各级职位之间的层次性。三要根据领导班子成员职能结构进行分析评价。充分考虑因分工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干部,要确定不同层次的考核标准,实事求是地分析其政绩。要更多地注重干部在班子中所处的位置、承担的责任和应发挥的作用等因素,合理界定在集体政绩中的个体作用成份,在考核中合理設置权数。四要用全面、发展、历史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既要注重考评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又要重视考评具有长远影响和作用的潜绩;对工作实绩要充分肯定,对潜在政绩也要积极评价;对物化成果要正确对待,对非物化成果也要客观评价。对曾经被视为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但又被实践证明属于虚假政绩甚至留下重大后患的,必须重新认定和追究责任。
四、考评主体的关联性。
应当注重吸收来自于授权方和受益方等关联方面。一要分类确定考评主体。根据不同的授权原则要求,干部分为政务类干部、业务类干部。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等政务类干部,属于选任制干部,任职价值取向应当是向人民负责、让群众满意,更应关注的是听从民意的公认程度。而各级党政工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等业务类干部,主要是在地方党政机关内部按照等级授职,属于委任制干部,实绩主要体现在完成政务类干部分配的工作,协助政务类公务员实现履职承诺上,更应注重效率,更看重的是其才干能力情况。二要合理确定民众参与考评的权重。评价领导班子完成目标任务和政策建议情况,最重要的是上级评价,其次是同级评价和内部评价,权重相对较小的则是社会评价。反之,评价领导班子公共服务和公众形象,最重要的是社会评价,权重相对较小的则是上级评价。那些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部门和领导干部政绩的考评,群众权重要加大。对于地方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应在党政部门领导班子、下一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等方面人员中进行;对于部门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应在部门内设机构、直属单位、本系统下级部门和服务对象中工作知情度高的人员中进行。三要引入社会第三方参与评价。对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经济、社会发展等一些量化的主要指标统计,可依靠统计部门的力量,将它纳入日常统计的业务范畴,定期提出分析报告,为考核机构实施考核提供依据。对作为领导干部政绩的一些重大基础性建设工程,可建立专业审计机构,委托对项目的投资管理、资金的来源使用、成本核算、投资绩效等方面开展专项审计,把审计结果作为政绩考核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那些工作量大,专业要求高,又不涉及机密的专门性考核,可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来办理。四要加大政绩信息公开力度。要在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在政府部门之间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包括政府信息传递机制、公众信息反馈机制、政府回应机制),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满足公民的参与愿望。五要对民意表达进行正确引导和分析。在分析民主测评结果时,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如参与测评者对测评对象的了解程度、地域因素、部门因素、感情因素以及利害关系的影响等等,做到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要将集中测评结果与组织部门平时掌握情况相互对照,注意了解干部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干部的个性特点和具体岗位,全面地看待干部的优缺点。对干部所得的不称职票,要区分是干部自身主观原因造成的,还是周围客观环境导致的,给干部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制定和完善一套融考核内容全面、评价标准规范、权重设置合理、考核方法有效、评价方式科学、结果运用良好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就要坚持考核指标覆盖面的广泛性,考核指标设置的针对性,考核指标定义的明晰性,参与考核对象的全面性,考核结果评价的科学性。
目前,应当把以下几个基本方面肯定下来:一是由过分强调经济指标向全面考核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转变;二是由重视结果型考核向过程型考核与结果型考核并重转变;三是由注重班子整体考核向班子集体与个人成分考核并重转变:四是由领导评价为主向领导评价和群众评价相结合转变;五是由定性考核为主向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转变;六是由定期考核为主向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并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