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弟:我在木头里看到世界

来源 :现代青年·精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cxj890417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不是纯然的喜爱,怎么会在一条路上走到黑。匠心是爱,是对手中物的爱。爱让一切缓慢与劳作都甘之如饴。对于海弟而言,雕刻木头这条路不知道能走多久,但只要脑袋里无数想法存在,手中的刻刀放不下,对木头的喜爱也断不了。木头人,怎么能离了木头。
  一开始,海弟尝试玩着手边的木料。锯、扯、刨,这些普通的动作却和脑海里儿时看着舅舅和姨丈做着木工的样子重叠到了一起。还有那些小时候玩的木头器物,海边船只木质的甲板。手中的木头就像一座桥梁一样,把这些记忆连在一起,清晰地冒出,然后随着手边、眼前的动作,和现实串联起来。“我发现自己对于木头是最有情感的,因为小时候就用木头做过弹弓等玩具。这样想来,我的人生就好像是用木头串联起来的一样。”儿时对木头的喜爱被唤醒,从此遁入木门。
  遇到好老师,是一生的缘分
  就这样恋上木头,三年后,独自一人玩着木头的海弟遇到同样爱木的恩师,苏中海。
  那时木头实验室里有很多标本,专门进行有关木材的各方面的检验,当时有一个很厉害的老师,经常被请来做鉴定。因为木料进口时,如果是贵重木料,税收就会很高,所以经常会有进口商把贵重木料放在便宜木料里,蒙混过关。当选定了要用木头来创作作品后,他发现其实自己对于木头这样的东西一窍不通,所以就决定拜师学习木料鉴定,希望能从最基本的内容学起。实验室里的同事看海弟对木头如此喜爱,就帮忙穿针引线。
  海弟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向老师说起要跟随他学木料鉴定的时候,老师惊呆了的表情,“现在没有什么年轻人要学这个的啊,甚至连兴趣都没有,你学来干吗?”海弟便把关于木头的记忆与喜爱等等一股脑倒出,乱七八糟没头没脑,却把苏中海给打动了。那时是2009年,苏老师已经快八十岁了。在老师放满了木料标本的家里,他一学就学了四五年。
  之后那几年的周末,海弟经常买好了一天的菜,和女朋友一起到老师家中学习。海弟负责做饭,老师负责教学。从最基础的开始学,木射线、木导管、木头结构、树木生长的方式。一起看木头、嗅木头、摸木头,各种各样的木头,就是各种惊奇之心。
  老师家里的许多木头经常被当作讲述的范本,所以常会有几个人对着砧板指指点点,或者是蹲在地上看着地板的情景出现。老师家中切菜用的砧板使了几十年,秘诀则和木头材质还有截面的选择相关。这种木叫枧木,木质坚硬,光滑耐用且耐腐防蛀。边境古代的吊脚木楼,就是用它作梁柱、横条、角子,拿来做舂糍粑木棒,可以用好几代。而如果当砧板的话,最好要选“偏心”的,斜着年轮切。因为竖切容易断,横切容易龟裂,斜切则最耐用。老师家的地板是重蚁木,初看像黄花梨,若只观其外观花纹,怎么都不容易辨认出,老师就拆了一根出来,削出个面,就看出了不同。
  后来木头鉴定的学习结束,老师把他一生收集来的标本都给了海弟一份。还知道海弟很喜欢用木工工具来作雕刻,就把以前在五七干校的一套工具送给了他。如今,海弟和老师的联系依然不断,在电话里互相说着生活,但讨论最多的还是木头。
  用手中的刻刀,雕出自己的想法
  在前些年尝试用木头做作品的过程中,海弟爱上了雕刻。但雕刻木头需要的不只是想法,手不顺刻不出如何表达?从老师那儿学的木头鉴定小有所成,开始有人找海弟鉴定木头。正巧当时有一个木工厂老板叫海弟帮忙,海弟说,那我去你厂里学当木匠吧,然后就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木匠徒生涯。
  学木工和向苏中海老师学习的时间交织在一起,当时海弟也是一星期去一次,周末就在工厂与老师家之间奔波。厂里安排了最有资格带徒弟的师傅来带海弟。最开始,师傅先把木头用电刨刨好,然后叫海弟把木料刨平。刨、凿、磨刀,就是海弟絕大部分时间要做的事情。木匠并非动动手就能神奇般地做出一把椅子、一张桌子,更多的是重复、单调的劳作。就在重复的劳作中,海弟慢慢感受传统木作的智慧。木工师傅们说,学习木工要三年零四个月,学完之后呢要做一张四角趴开的凳子,但海弟在学了三个月后,做了一张很正常的凳子。
  一年的学习,让海弟的“表达”更丰富。一个朋友来到海弟工作室时,惊讶于海弟的作品,原来木头还能这么玩?“这太不可思议了,完全可以办一个展览”,于是就有了 “初开”。“初开”是海弟的第一个展览。表达自己是一件很羞涩的事情,而作品就是海弟的语言。他用棱角来述说他与万物接触的方式,棱角会让你疼痛,这是你的经历,并让你思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棱角,不同的疼痛。
  慢慢来,是自己的步调
  如果说 “初开”作为他这些年做艺术品的一个了结;那么在2015年年底,海弟以“里白家具展”开始了另一段他与木头的生活。   说起来,这次的展览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甚至并不“专业”。没有引以深刻的概念,形式也不花哨引人,连名字都这么直白,插花算是一個好玩的点,但这并不是让展览挤得满满当当的理由。很多人关注海弟和“里白”,是因为他们的“不一样”。
  海弟和很多人都不一样,比如说他的慢。
  海弟常说,“我是个很慢的人,说话慢,反应慢,常常别人在说些什么,我都跟不上,也可能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理解。用我女朋友的话说,就是笨。我不以为然,坚信这是难得的馈赠,很感恩也很珍惜,我还是用我自己的步调,慢慢来吧。”
  海弟做东西很慢,别人可能拿到木头就开始做了,而他因为每一个步骤都要反复考量,从自己去找木头,鉴定它们,按照它们的秉性来做东西,强化它们美的部分,让木材本身的特性也更多的在作品里彰显。也因为在每一个器物家具完成后,他都会将其放置使用三个月到半年,去测试木料的变形程度、使用便利性等各种后期的细节。
  “一棵树木,从一颗小种子开始,成材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砍下被用作木材,我们更需要好好的去对待,给它时间去干燥、处理,每一个步骤都得慢慢来,马虎不得,这样才算不辜负了。”
  工作室里还有一个他从广州请来的木工老师傅,两个人一边商量一边做,老师傅经常会为海弟着急,因为这么考究的做法,实在是效率不高。但是比起自己画图纸,然后外包给加工厂生产,海弟还是觉得这样最好,“慢慢做,发现什么问题就可以马上现场改”。
  路途长且远,但我心毅然
  广州有一个很大的木头市场,但在早些年,那些木头商人对于海弟这种只买一根两根木头的人十分不屑,经常把价钱抬得很高。海弟就只能骑着单车到各个村子里找木头。那些年,经常可以看到海弟背着个黑色的大背包,踩着单车到处找啊找,找到了就用单车载回来。
  城中村里也有木头回收站,回收站里的大叔们也懂一些木头,去收木头的海弟常常被骂。他们最常骂的是:“你这个大学生懂什么啊,再回去多读几年书再来收木头。”因为他们看木头的方式就是拿把刀,在木头的表面刮啊刮,而海弟呢,也是拿把刀,很锋利的一把小刀,削开木头的断面,看看木射线、细胞导管,又是摸又是闻,搂搂抱抱各种方式都有。自觉得懂行的大叔们十分不耻于海弟的行为。
  一次,一位大叔和海弟聊天时说到认不得酸枝,怕不小心漏了或者便宜卖了。海弟就说,“我有啊,给你一个看看,看完要还给我。”但下一次去废品站的时候,发现当初给大叔的那块酸枝已经被锯成两半。因为大叔觉得锯掉后遇上木头就可以直接对照截面的纹理,更好分辨。而那被锯成两半的木头是海弟的一个作品。
  在寻找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许多有趣的人,或者无奈的事,但更多的是惊喜。“看到一些结构、木头、还有不同的榫卯,这就是惊喜。我非常着迷于木头的肌理,看到陌生的或者熟悉的木头,都十分欣喜。做木头、找木头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哪怕花钱。”
  而后,这些年收的木头还有作品堆满了一屋子。将它们搬到工作室,花了海弟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海弟白天做实验,下班后就是一个木头搬运工。他并没有选择搬家公司,而是和一个三轮车师傅慢慢搬。这样可以把这些年做的作品,收的木头,重新看一遍、摸一遍,而屋子里的这些木头都是他一个人洗、一个人看,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感受从前匠人留在这些木头上的榫眼锯路,从而触发创作灵感。
  致匠心,致一颗纯然的爱木之心
  如今的海弟保持着最原始的生活轨迹,买菜做饭,和女朋友散步,去美术馆看展,到植物园看木头,灵感来了就开始创作。一切随心而至,灵感不是逼来的,创作由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体悟累积而成。
  海弟用八年的时间,把木头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他的家中,小到勺子,大至桌椅衣柜都由木头制成,工作室里更是木头的海洋。有时当然也会茫然,“做生意失败了还可以东山再起,更何况木头也坏不到哪里去。”海弟说,我很喜欢的一位艺术家萨贺芬说过这么一句话:“先生,你知道吗?执着于自己的作品,在锅里也能找到上帝。”
其他文献
前两天看到一篇报道,外卖小哥王建生在37度的高温下,拿着外卖,拄着长棍,满头大汗地飞奔向某小区,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光是看他认真工作的背影就让人很是敬佩,更惹人泪目的是,王建生多年前因为意外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没有被不幸打倒。他说,我的梦想是装一条假肢,这样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了。  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大雨倾盆,他总是能把外卖准时送到客户手里,平路上单腿跳着前行,上楼梯跳累了就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这个在《庄子》梦里不愿醒来的导演,就是梁旋和张春,是他们让《大鱼海棠》化蝶起舞。  倒流回最初的相遇,我们在2004年看到一部7分钟的flash短片《大鱼海棠》,一经发布,它就引起了轰动,这就是《大鱼海棠》的前身。  《大鱼海棠》被法国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收录,并赞誉道:“最杰出的艺术品之一”。导演梁旋和张春一直拥有一个瑰丽的梦,于是两位学霸从清华退学,创立了彼岸天动画公司。
海南居然有沙漠!这就难免意外,令人神往。  棋子湾海边,怪石嶙峋,沙滩宽阔,一派古远荒凉。网上说的海南沙漠其实就是海边的这片沙滩。有人去过后,大呼“坑爹”——那怎么能算沙漠呢,充其量就是宽点的沙滩罢了,仙人掌什么的,别处同样可以看到啊。细看,帖子那些所谓沙漠照,不过是别处黏贴过来的,根本与海南无关啊……  关于海南西海岸沙漠地貌,2013年《中国国家地理》陈岚桦先生的文章,是比较严谨之作,分析了琼
有一种演员,他们扮演的不是绝对主角,但却凭借着超强的爆发力,让他们塑造的形象牢牢印刻在观众脑海中,蒋欣就是这样的一位演员。  很多人知道蒋欣,是源于2003版张纪中版《天龙八部》里的木婉清。当时只有20岁的蒋欣,在剧中的扮相清纯又带点冷艳,让人过目不忘。不过后来蒋欣接的戏,不是出演戏份少的女配角,就是电视剧本身的关注度太低,给人的感觉就是她在荧屏上“有点脸熟但说不出是谁”,直到2012年的《甄嬛传
1  2014年11月13号李志发布《1701》专辑的时候,我当时在河西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做一场会议的技术工作。那天微信朋友圈被听李志的朋友刷屏,分享着这张唱片里的八分之一或者全部。我看到有朋友分享了一首叫做《热河》的歌,并带有一点点惊讶地评论,说,李志竟然也开始说唱了。  忙完工作,我在当天夜里写了一篇文字,留在了这张唱片的豆瓣条目上。因为这张唱片里《热河》这首歌描述了我住了20多年的地方,于是我
“人,诗意的栖居”,是海德格尔所设想的人的理想生存状态。自启蒙时代开启理性主义思潮以来,一种被称之为“工具理性”的泛滥,在消解中世纪神性传统的同时,也在消解着人的“诗性”。科学技术的凯歌行进,彻底改变了人生存的物质状态,也改变了人借以表达自我内心和精神的方式。由此面临的问题是,用费尔巴哈于1843年在《基督教的本质》的前言中,对“我们的时代”所下断语的话来说:它“重图像甚于事物,重复制品甚于原作,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从一个较为封闭落后的边陲岛屿,发展成为中国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4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发表主旨演讲时称。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0年以来第四次来到海南。据新华社报道称,他为海南未来发展作出的战略指引是:“海南发展起步要晚些,但后发优势多、发展潜力大,具有许多独特的亮丽名片,如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博鳌亚洲论坛
最近被微博上的“隐形贫困人口”刷屏,一路刷到朋友圈。这个词指有些人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实际上非常穷。  作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一员,可以说是非常扎心了。不禁想起《北京女子图鉴》里的那句:在北京,除了你自己,没人知道你几斤几两。  其实“隐形”这个事是不分地域的,每个人都有展现在人前的一面,也有不被别人看到的地方。所以他人眼中的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形象。  随着年轻的逐渐增长,我们越来越善于
当李玟的名字出现在“我是歌手”第四季的首发阵容时,注定会成为这一季的焦点。  这位曾经在华语乐坛黄金时代叱咤风云,与林忆莲、王菲、张惠妹共称为四大天后的重量级人物,时隔二十年,再次站上了音乐的专业竞技场。  与此同时,她的履历再次被翻了出来并争相传阅:演唱会创上座率纪录且至今无人打破;出英文专辑,全球销量达200万张;又作为首个华人在奥斯卡献唱;为姚明登NBA比赛助唱;唱响1998年世界杯主题曲…
最近,演员李沁扮演的狗感动了无数网友。她以精湛的舞台表演,在《幻乐之城》中赚足观众的眼泪,话题“看李沁演的狗看哭”更是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剧中李沁突破了常规,从宠物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出了狗狗被主人抛弃后的呜咽。这种没有台词的表演,全靠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完成,非常考验演员的演技,而最终李沁也凭借其细腻的动作,感动了场内外观众。狗狗悲惨和辗转的经历唤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引发大家的思考也唤起大家对流浪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