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角度谈大学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浪潮下,对于一名普通大学生来说,究竟有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文章将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地进行剖析。并就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在学分制的条件下,树立正确的认识观提出了几点建议。
  [摘要]学分制 教育改革 大学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学分制(credit system)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起源于美国。它是以学分(credit)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学生修满一定数量的学分后可以毕业。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以其无可比拟的特点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推崇,成为中国大多数高校的努力方向。但由于学分制自身存在着诸多不足,加上社会宏观环境和学校内部资源条件的限制,极大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分制的特点在于,它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量化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选课是本质,弹性是其重要特征。学分制还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例如,对于学生修读的课程,经考试如果不合格,均可以重修重读,直到考试合格取得学分为止;对任选课程,考试如果不合格,还允许另选另考,直到取得等值学分为止。对于率先修满总学分的优异学生,允许提前毕业;而因种种原因不能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总学分者,也可以中途辍学或滞后一定时间修满总学分毕业。
  
  一、学分制的优越性
  
  学分制的优越性是相较于学年制而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对课程设置死、修业年限划一的陈旧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各大高校基本上都是实行的学年制,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也随之传入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在我国实行的学年制的主要特点为,它是高等学校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然而,推行整齐划一的学年制无疑会抹杀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制度具体表现在:必修课多、专业不分流、不能自由转专、不实施学分认证、课堂教学实施大班上课等。而学分制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别差、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
  因此,学分制在较于学年制而言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1.学校实行学分制,尊重了我们的个人兴趣,强调个性的发展,以弹性学制代替了以前的钢性学制,更加激发了我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把我们培养成为在以后更能适宜社会竞争的宽基础、多功能的复合型人才。
  2.我们可以根据兴趣选修专业、选学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计划,中途可以转学校、转系或转专业,让学习变得快乐起来。
  3.有利于实行主修、辅修专业制及双学位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可以选择上课的教师。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习的进步。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接受选择,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进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开新课,并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实行学分制一般都是实行小班上课的形式,实行小班上课较实行学年制时的大班上课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就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6.有利于学生自主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学分制抛弃了管理本位的思想,基于为广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考虑,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和差异性视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但是,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生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成了顺利实行学分制的关键。
  
  二、实行学分制过程中的问题
  
  因为实行学分制不利于达到教育根本目标。教育最重要的三个职能是文化传递、发展科学和培育人才,而学分制过分注重个人在知识上的需要,却忽视了文化的传递和育人的根本。并且学分制将无价的知识量化,用分数衡量是对知识价值的贬低。更不用说各个学校、老师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判断标准根本不统一;其次,学分制易养成我们仅凭兴趣听课,博而不精,忽视基础知识。而且,不少学生选课只为拿学分,只选一些容易拿学分的课程。忽视课程的系统性,忽视课程的先后与主次,所以导致了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和不系统,甚至削弱必要的基础理论学习,影响了毕业生应有的质量水平。这些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希望尽可能扩展学生选课的空间,但由于我们专业课程设置门数多,必修课多,学时量大,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的必修课程不可能压缩太多,选修课程的数量也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较有限的范围和时间内进行选择。同时,大部分课程的时间都与我们的专业课时间相冲突,导致即使我们本身很感兴趣的課程最终却由于时间冲突不得不放弃,没有真正的达到学习人性化。
  2.一般情况下专业课程庞大且有序,各课程之间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先修与后续关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层次性、相关性、逻辑性,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我们的自由选课。
  3.学生无论哪门课程不及格,均须跟下一专业年级重修,才能取得学分。但实际上,多数学生是自学或间断听课,从而增加重修学生的压力,学生无瑕重修,难以做到真正的跟班重修。
  4.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短视性,如选自己感兴趣课程的学生比例并不是很高,而选容易通过考试课程的学生比例偏高。大家基本上都是为了取得学分去学习。并且学生去上选修课的人数也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所选的课程并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科目;缺乏强有力的考勤制度;教师上课缺乏激情和感染力。
  5.高素质教师的欠缺。在我们自由选课过程中,不仅是选择课程内容,同时存在学生选择教师,教师选择学生的双向选择。而能够让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教师却不是很多,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分制优势的发挥。
  6.学分制下,同级、同班学生的上课地点和时间分散。使得同学之间平时的接触和交往减少,加上原有自然班级界限模糊、班级集体活动缺乏,更使同学间的关系和感情变得疏远和冷淡,若再遇到家庭中的矛盾、经济上的贫困、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不适应等多方面原因,就可能形成心理和行为障碍。
  7.许多学生尤其是大一学生基本上没有自主选择的经验,因此学生选课自主权的扩大反而可能会在短时间使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产生茫然和盲目选课,造成学习上的障碍。
  8.缺乏完善的“导师制”。因为绝大部分学生不是对学分制不理解,而是对学分制不适应,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而“导师制”的缺乏,则使得学生心中存在的困惑,却找不到解决的途径。
  
  三、如何引导学生在学分制条件下,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学分制在高校的不断推行已成事实,那么怎么样引导学生走出学分制的误区,尽量减少学分制带给学生的一些不利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如何引导学生在学分制条件下,树立正确的认识观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导师制”,加强选课指导。导师制是成功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学生要独立选课,学生一般都难于适应。许多同学都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认识模糊,只能凭感觉选课,为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行正确的指导。让学生了解专业,指导学生选课和专业方向,解答学生的就业困惑。导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等成长要素全面负责。
  2.优化课程体系,丰富选修课程。学分制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行学分制的关键在于拥有充足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要积极支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促进课程多样化、系统化,为学分制实施奠定基础。
  3.积极发展高品质课程,增加高品质课程数量。只有积极发展高品质课程,才能使学生在学分制的条件下,享受到真正的实惠,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4.完善教学管理保障体系。完善的教学设施也是学分制实施的基本条件。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实验设备和图书、情报资料的更新,实验室、图书馆、信息网络中心的开放,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才能使学生从所选课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并能在课余时间有足够的信息进行自学。
  5.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在学分制下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取得学分,但其学习效果优劣却不得而知,因此,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教师对“教”的监控。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学”的监控。
  我国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主要是效仿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西方国家是先由选修制慢慢过渡到学分制的,但是我国却没有经历选修制这一过程,直接从学年制跨度到学分制,因此必然导致各种问题。一位英国教育专家曾断言:以一种全新的课程方案完全代替旧的课程方案并为广大师生接受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这一观点不无道理,它提醒我们对当前的教育改革的艰难程度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把握。但是我们同时也不能因此否定在我国大力推广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我希望大家在看到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优势的同时也能看到实行学分制给大学教育所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曹运耕,李崇文.大学理念与学分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滕大春.今日美国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扬燕.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学分制改革[J].江苏高等教育,2003,(5).
  [4]孔祥国.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比较分析[J].高等论坛,2005,(1).
  (作者单位:四川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传统多电源系统数字输出端口存在上拉、下拉竞争和上升沿与下降沿的严重不对称等问题,使得延时功耗积很大;而电压波动和误触发导致系统SSN噪声较大.针对这2个问题,提出一种采
对于一般工程结构而言,低阶振型在结构的动力反应中起主导作用,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结构基频的直接确定Rayleigh阻尼系数的优化方法,以避免构造Rayleigh阻尼矩阵过程中选择两阶振型
[摘要]如何才能让学生轻松有效学习化学呢?本文笔者认为化学教师要做好三个“三钻”,即钻研教材,走进教材;钻教法,灵活多变;钻研个体,因材施教。  [关键词]高中化学 有效教学 钻研    在深入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际,大力倡导、研究并实施有效教学,既保证有一定水准的较高的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教师能教善教,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应该把有效教学放在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和谐人格的形成。如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大学生和谐人格 人格塑造    一、“和谐”精神的思想渊源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往今来
多媒体在政治课堂中的广泛应用,是思想政治课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是在导入新课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运用多媒体通过形象化策略,突
以典型的500kV全联合变电构架为背景,通过风洞试验测试与有限元计算分析相结合,研究全联合变电构架的风荷载体型系数、风振系数的取值.分别制作了1/11的单根横梁模型和1/32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了解目前企业岗位的要求标准,确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对课程体系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从而找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改的新方向。  [关键词]课程体系 改革 实践    2007年,我院被评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单位之一。我系艺术设计专业被列入重点建设专业群,建设工作围绕课程体系、师资队伍、
采用末端淬火和腐蚀浸泡方法研究了淬火速率对Al-5Zn-3Mg-1Cu铝合金厚板剥落腐蚀性能的影响,结合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透射电镜微观组织表征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
通过建立CNG道路运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网络分析法(F-ANP)构造模糊判断矩阵,借助MATLAB数据处理工具对其进行运算,得到整条路线的综合风险评价结果。针对F-ANP难以明辨
在苯酚预聚物中分别添加其质量分数为1.5%的纳米蒙脱石(M)和坡缕石(P),原位聚合了2种酚醛树脂(分别记为PF/M和PF/P).用热分析仪对其进行了TG分析.将合成的PF/M和PF/P为基体分别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