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为我们的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
音乐老师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对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战斗在第一线的音乐教师应如何转变角色呢?
长期以来,音乐课内容单调,“示范—教唱—齐唱—下课”这样老套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在音乐课上,我们更注重音乐技能的讲授与训练,忽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以教师本人的音乐喜好为主,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这样就使得音乐课完全以老师为主导,而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不能满足学生对于音乐的爱好和需求,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更谈不上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我们先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如此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综合到一起,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组织中来,老师和学生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老师也由课堂的唯一创造者转变为课堂协调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听他们的心声,想学生之所想。这样音乐课一定会成为平等和谐、充满快乐的音乐课,老师也由课堂上的独裁者转变为学生的朋友,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越是审美感受丰富的学生,越是具有爱心;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最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爱心,比培养学生的才能更重要。“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是永恒的美,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有感情的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创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起学生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
课堂上,学生喜欢看表演,也爱表演。当学生理解和熟悉一首新歌时,我总试着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用身段、手势、表情、眼神自我表演,边唱边舞。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择优鼓励。在教学中,我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大胆迁移。如在上七年级上册《大家一起来》这首歌时,我就尝试着让学生边唱边舞,做一些简单的上半身肢体律动。学生玩得很开心,他们还在我指导的动作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创编。这种即兴的表演不但使学生很快记住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而且让学生对音乐情绪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后来学生对歌词进行了简单的改编,自编动作表演等,进行节奏、旋律设计,或者简易词曲创作。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连平时怕羞、胆小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了。尽管课在学生的喜悦中画上了句号,但学生的创作行为还会在课后继续,我也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学生的成功和快乐。
音乐大师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音乐和绘画是相通的,音乐的东西有许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对此可以用图画表达,许多让学生难以想象的事物,可以靠图画再现。如在七年级上册《校园多美好》这首歌曲调虽简单,但要真正唱出校园民谣的风格却不容易。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在心里回忆并勾勒出一幅校园美景图。我鼓励学生用简笔画把自己感受到的音乐形象描绘出来,还请学生用彩笔在白纸上画一画。这样学生就能发自内心地唱好这首歌,并把歌曲的广阔意境表达出来,而不是“依葫芦画瓢”,数着拍子唱歌。生动的、形象的简笔画能将学生带入歌曲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音乐也可以融入其他学科。如可通过创办音乐社团、举办小小音乐会等多种形式搞活课堂,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课堂中快乐学习。简言之,要关注学生,让学生爱上音乐课。
音乐老师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对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战斗在第一线的音乐教师应如何转变角色呢?
长期以来,音乐课内容单调,“示范—教唱—齐唱—下课”这样老套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在音乐课上,我们更注重音乐技能的讲授与训练,忽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以教师本人的音乐喜好为主,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这样就使得音乐课完全以老师为主导,而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不能满足学生对于音乐的爱好和需求,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更谈不上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我们先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如此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综合到一起,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组织中来,老师和学生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老师也由课堂的唯一创造者转变为课堂协调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听他们的心声,想学生之所想。这样音乐课一定会成为平等和谐、充满快乐的音乐课,老师也由课堂上的独裁者转变为学生的朋友,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越是审美感受丰富的学生,越是具有爱心;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最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爱心,比培养学生的才能更重要。“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是永恒的美,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有感情的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创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起学生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
课堂上,学生喜欢看表演,也爱表演。当学生理解和熟悉一首新歌时,我总试着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用身段、手势、表情、眼神自我表演,边唱边舞。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择优鼓励。在教学中,我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大胆迁移。如在上七年级上册《大家一起来》这首歌时,我就尝试着让学生边唱边舞,做一些简单的上半身肢体律动。学生玩得很开心,他们还在我指导的动作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创编。这种即兴的表演不但使学生很快记住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而且让学生对音乐情绪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后来学生对歌词进行了简单的改编,自编动作表演等,进行节奏、旋律设计,或者简易词曲创作。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连平时怕羞、胆小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了。尽管课在学生的喜悦中画上了句号,但学生的创作行为还会在课后继续,我也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学生的成功和快乐。
音乐大师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音乐和绘画是相通的,音乐的东西有许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对此可以用图画表达,许多让学生难以想象的事物,可以靠图画再现。如在七年级上册《校园多美好》这首歌曲调虽简单,但要真正唱出校园民谣的风格却不容易。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在心里回忆并勾勒出一幅校园美景图。我鼓励学生用简笔画把自己感受到的音乐形象描绘出来,还请学生用彩笔在白纸上画一画。这样学生就能发自内心地唱好这首歌,并把歌曲的广阔意境表达出来,而不是“依葫芦画瓢”,数着拍子唱歌。生动的、形象的简笔画能将学生带入歌曲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音乐也可以融入其他学科。如可通过创办音乐社团、举办小小音乐会等多种形式搞活课堂,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课堂中快乐学习。简言之,要关注学生,让学生爱上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