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题技巧
文言文閱读有个重要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句式和用法属于语法范畴。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大致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方面。
一、判断句
文言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比如:
1.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这两个句子容易分辨,如果提炼主干的话,都呈现“名词性主语+名词性谓语”的结构。而对下面这个句子的画线部分,有些同学就要犯迷糊了: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画线句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本句可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为什么会犯迷糊呢?第一在于“是”,这个“是”是代词,而不是判断词;第二在于句子中没有“者”“也”之类的词语,而且主谓之间没有逗号。可见掌握判断句,关键在于其基本特征:名词性主语+名词性谓语。
二、被动句
被动句分两类,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上的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难点在于“见”。比如: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上述两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见……于”,“见”后都接动词。但不是所有的“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见”还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比如:
3.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们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如“见恕”意为“饶恕我”)。又如:
5.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6.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
上面两个“见”,同样相当于代词“我”(指刘兰芝自己),后面接动词。现代汉语中的“见谅”“见笑”等也是这种用法,意思是“原谅我”“笑话我”。这是一个难点,要注意掌握。
意念上的被动主要通过上下文内容进行推断,找出动词的施动对象加以判断。例如:
7.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因为附操之民是被逼迫的。意念上的被动要求同学们能理解文意,这样才能判断准确。
三、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补”,但文言文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这里有几个难点:
1.宾语前置中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比如: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原句调整过来,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2.定语后置中的楚辞句式。“楚辞”代表着南方方言,一般用“之”来倒装,同学们掌握较差。其固定格式是:名词+之+定语。比如:
(2)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调整过来,应该是“陆离(言长)之长铗”“崔嵬(言高)之切云(指帽子)”。又如:
(3)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调整后的语序依次是“察察之身”“汶汶之物”,“高之庙堂”“远之江湖”。
3.倒装的杂糅
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同学们有可能辨析不全。比如: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语。“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困”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句子结构分析如下:
安 在 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宾语) (谓语) (主语)
这是一个倒装的杂糅,是主谓倒装与宾语前置的结合。从一个句子分为主谓两部分来看,这个句子首先应判断是主谓倒装;其次,再指出其谓语部分的宾语前置。整个句子可翻译为:“公子您能为别人困难而着急(的美德)在哪里呢?”遇到倒装杂糅,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以顺利地理清结构。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
A.刘备天下枭雄
B.蔺相如者,赵人也
C.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D.其人勇士
2.选出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禹、汤被之矣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选出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 )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
C.得无教我猎虫所邪
D.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4.加点的短語没有被动意味的一项是( )
A.臣知欺大王当诛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饥死道路,为群兽所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梁父即楚将项燕/父母者,人之本也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下列各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7.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9.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⑦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A.①④/②③⑥/⑤/⑦
B.①④/②③⑤⑥/⑦
C.①④/②③⑥/⑤/⑦
D.①④/②⑥/③⑤/⑦
10.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1.下列句子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
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
12.下列句子中省略谓语动词的一项是( )
A.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组是( )
A.乃入见,曰:“何以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D.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心无杂虑,唯鱼之念二、先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特殊句式,再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閱读有个重要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句式和用法属于语法范畴。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大致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方面。
一、判断句
文言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比如:
1.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这两个句子容易分辨,如果提炼主干的话,都呈现“名词性主语+名词性谓语”的结构。而对下面这个句子的画线部分,有些同学就要犯迷糊了: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画线句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本句可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为什么会犯迷糊呢?第一在于“是”,这个“是”是代词,而不是判断词;第二在于句子中没有“者”“也”之类的词语,而且主谓之间没有逗号。可见掌握判断句,关键在于其基本特征:名词性主语+名词性谓语。
二、被动句
被动句分两类,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上的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难点在于“见”。比如: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上述两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见……于”,“见”后都接动词。但不是所有的“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见”还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比如:
3.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们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如“见恕”意为“饶恕我”)。又如:
5.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6.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
上面两个“见”,同样相当于代词“我”(指刘兰芝自己),后面接动词。现代汉语中的“见谅”“见笑”等也是这种用法,意思是“原谅我”“笑话我”。这是一个难点,要注意掌握。
意念上的被动主要通过上下文内容进行推断,找出动词的施动对象加以判断。例如:
7.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因为附操之民是被逼迫的。意念上的被动要求同学们能理解文意,这样才能判断准确。
三、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补”,但文言文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这里有几个难点:
1.宾语前置中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比如: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原句调整过来,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2.定语后置中的楚辞句式。“楚辞”代表着南方方言,一般用“之”来倒装,同学们掌握较差。其固定格式是:名词+之+定语。比如:
(2)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调整过来,应该是“陆离(言长)之长铗”“崔嵬(言高)之切云(指帽子)”。又如:
(3)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调整后的语序依次是“察察之身”“汶汶之物”,“高之庙堂”“远之江湖”。
3.倒装的杂糅
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同学们有可能辨析不全。比如: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语。“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困”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句子结构分析如下:
安 在 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宾语) (谓语) (主语)
这是一个倒装的杂糅,是主谓倒装与宾语前置的结合。从一个句子分为主谓两部分来看,这个句子首先应判断是主谓倒装;其次,再指出其谓语部分的宾语前置。整个句子可翻译为:“公子您能为别人困难而着急(的美德)在哪里呢?”遇到倒装杂糅,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以顺利地理清结构。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
A.刘备天下枭雄
B.蔺相如者,赵人也
C.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D.其人勇士
2.选出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禹、汤被之矣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选出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 )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
C.得无教我猎虫所邪
D.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4.加点的短語没有被动意味的一项是( )
A.臣知欺大王当诛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饥死道路,为群兽所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梁父即楚将项燕/父母者,人之本也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下列各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7.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9.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⑦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A.①④/②③⑥/⑤/⑦
B.①④/②③⑤⑥/⑦
C.①④/②③⑥/⑤/⑦
D.①④/②⑥/③⑤/⑦
10.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1.下列句子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
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
12.下列句子中省略谓语动词的一项是( )
A.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组是( )
A.乃入见,曰:“何以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D.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心无杂虑,唯鱼之念二、先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特殊句式,再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