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浙江省档案局(馆)与浙江日报等单位共同发起了辛亥档案征集活动。今年2月16日,被誉为辛亥革命的先驱之一、民国初年浙江省首任督军和省长吕公望先生的儿子吕师煜,将其父亲在上世纪50年代编述的有关辛亥革命的手稿,著作,及珍藏的辛亥次年孙中山先生来浙江视察的照片等若干件,捐赠给了浙江省档案馆。据专家鉴定,这些档案史料是浙江及吕公望等人士在辛亥革命中作出历史贡献的真实写照,是研究辛亥革命前后浙江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这次捐赠活动,让吕公望这位已故半个多世纪的辛亥革命先驱者,重新回到媒体和人们关注的视线中。
位于浙中大地上的永康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其中有两个人的名字曾被毛泽东主席提起:一位是北宋时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胡则,另一位就是吕公望。
1879年2月28日,吕公望出生在该县横溪马村(现花街镇新溪村)一个亦商亦农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叫吕春悟,曾读过太学,在村里开杂货店和肉店,有时也种田地。父亲最初给他取的名字叫“占鳌”,后来他参加革命,便将原名改成了“公望”。
吕公望少年时代正是晚清时代,也是中国处在黎明前黑暗的时刻,社会面临着大动荡和大变革时期。
1898年,吕公望考中秀才,两年后补为廪贡生,此后他在本村和易川设馆教书。他经常教育学生要关心国家命运,并要锻炼身体。当他读到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等进步书刊后,便打算外出求学,以寻找报国救民的道路,但父母没有同意,他就在附近的一些集镇上开展反清演说,发泄心中的不满。有一次,吕公望在永康县城里听说外边有些反清志士竟冒杀头之危毅然剪掉长发表示决绝,他当即和一位要好同学也在集上当众剪掉了长发。他的父母听说后吓坏了,将其带回关在家里。
后来,吕公望遇到儿时好友徐助榛,徐助榛劝他到省城闯一闯,也许可以干成事业,并拿出50块大洋资助他,同时劝说吕父母拿出50块大洋。吕公望又将廪贡生的头衔有偿出让,卖得130块大洋,终于筹得230元资金,前往省城杭州求学。
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活动
1905年3月,吕公望从永康小村第一次来到西子湖畔的省城杭州,这个城市与他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到杭州半个月,他报名进入一所四府公学读书。由于这所学校办学的原则是“只读圣贤书、不闻天下事”,与他心中参加革命的想法不合,不久就主动退学。
正当吕公望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时,他偶然从同乡沈荣卿那里听说光复会会员、绍兴的革命党领导人徐锡麟和“鉴湖女侠”秋瑾创办了大通师范学堂,心中异常兴奋,希望结识他们,能参加革命活动。机会很快就来了。1906年的一天,在邻县缙云同乡会的光复会会员吕逢樵、丁载生的引见下,他终于见到了年方三十、身着男装、英气逼人的“革命偶像”秋瑾。初次见面,性格豪爽的秋瑾就让吕公望非常敬佩,并留下了深刻印象。
几天后,吕公望来到雷峰塔西面的白云庵。原来自云庵是光复会的秘密联络站。在秋瑾的介绍和吕逢樵、丁载生的见证下,他加入了光复会组织。后来,吕逢樵、丁载生回老家处州开展革命活动,浙江光复会组织的工作就由秋瑾和吕公望主持。他俩经过商讨,便将全省各地的会党和光复会会员整编为8个军,对外称为“光复军”,安排军职,并设制了军旗、军服等。
同年,吕公望见到了徐锡麟。徐锡麟对他表示赞赏,希望他继续配合秋瑾开展工作,并建议他进入军界发展。他听了徐锡麟的话后革命意志更加坚定,毅然将原名易为“公望”,表示决不辜负徐公之希望。
经周折,吕公望进入浙江巡抚衙门抚署卫队当兵,结交了抚署卫队的李寅、王永泉和洋枪队长陈绍槎等军中朋友,在后来光复杭州的战斗中,一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1907年4月,陆军部河北保定速成学堂向全国招生,吕公望、蒋介石等40名浙江学生被选派去学习。在保定学习期间,他不仅学到了许多军事知识,也结交了一批革命志士。
1907年7月,徐锡麟等革命党人发起皖浙起义失败英勇就义,吕公望闻讯痛哭,更坚定决心要继续开展革命活动,报仇雪恨。
转眼间到了1909年,吕公望毕业回到浙江,分配在新军82标第二营当督练官。1910年1月,吕公望应广西军备部总办庄蕴宽等好友之邀,与一批革命同志前往桂林协助筹办新军。在桂林,他和尹昌衡等人着手创办《指南月刊》《南报》,制造反清舆论,鼓动革命活动,虽先后遭查禁,但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1910年10月,他与几位同志回到浙江,继续在浙江开展革命活动。
为杭州、南京光复作出巨大贡献
吕公望去广西属于不辞而别,回浙江便受到军内的冷遇。后来,他有幸遇到了新军81标代标统朱瑞,朱瑞也是光复会会员,对吕公望的情况非常了解,所以就要他尽快将浙江的光复会组织恢复起来。经吕公望等人的争取,新军81标和82标全部都被争取过来了,这为日后杭州的光复积聚了力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消息传来,浙江光复会及时与上海等地的光复会组织进行联系。10月12日,上海革命党派来了庄之盘、姚勇忱等人与浙江的朱瑞、吕公望、顾乃斌等人联系,秘商光复杭州事宜。11月3日,上海光复。11月4日晚,杭州各起义部队按计划做好了准备;深夜12时,由革命党人王金发、尹维峻等率领的1500名上海敢死队员赶到杭州,浙江新军将士打响了光复杭州的战斗。年仅17岁的女敢死队长尹维峻跃马横枪,首先向浙江抚署衙门扔出一颗手拉炸弹,然后率领敢死队员冲进抚署衙门内堂,衙内清兵全都当了俘虏,浙江巡抚被敢死队员从马房里抓获。杭州光复后,浙江各府、州、县也纷纷举行起义,浙江全境在一个月内也实现了光复。
同年11月7日,在浙江省第四次临时参议会上,议长陶焕卿提议由吕公望出任浙江省参议长,却被吕公望谢绝了。他认为南京这一军事重镇如不尽快攻克,浙江难以安稳,所以建议江浙沪三地起义军联手,出兵光复南京。这一重要建议立即成为浙江临时参议会的决议,并请吕公望起草出兵的动员计划和作出军事部署。经浙江省都督汤寿潜任命,朱瑞为浙军攻宁支队支队长,吕公望为参谋长。11月12日,吕公望率领先头部队出发,很快攻下镇江。吕公望采纳了同盟会会员官成鲲策反炮台的建议,于11月21日晚智取了乌龙山、幕府山炮台。从11月22日起,吕公望指挥浙江一次次攻城,给清军沉重打击。12月2日,吕公望率军入城,南京光复。
辛亥革命中吕公望战功卓著,1912年后,他又参加了护国、护法及北伐战争;其间,1916年,他被推为首任浙江督军兼省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浙江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54年7月23日凌晨,吕公望因病在杭州家中逝世,终年76岁。国家副主席宋庆龄特地送来300元人民币作为治丧费用,以示对他的哀悼和对其家人的慰问。
位于浙中大地上的永康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其中有两个人的名字曾被毛泽东主席提起:一位是北宋时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胡则,另一位就是吕公望。
1879年2月28日,吕公望出生在该县横溪马村(现花街镇新溪村)一个亦商亦农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叫吕春悟,曾读过太学,在村里开杂货店和肉店,有时也种田地。父亲最初给他取的名字叫“占鳌”,后来他参加革命,便将原名改成了“公望”。
吕公望少年时代正是晚清时代,也是中国处在黎明前黑暗的时刻,社会面临着大动荡和大变革时期。
1898年,吕公望考中秀才,两年后补为廪贡生,此后他在本村和易川设馆教书。他经常教育学生要关心国家命运,并要锻炼身体。当他读到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等进步书刊后,便打算外出求学,以寻找报国救民的道路,但父母没有同意,他就在附近的一些集镇上开展反清演说,发泄心中的不满。有一次,吕公望在永康县城里听说外边有些反清志士竟冒杀头之危毅然剪掉长发表示决绝,他当即和一位要好同学也在集上当众剪掉了长发。他的父母听说后吓坏了,将其带回关在家里。
后来,吕公望遇到儿时好友徐助榛,徐助榛劝他到省城闯一闯,也许可以干成事业,并拿出50块大洋资助他,同时劝说吕父母拿出50块大洋。吕公望又将廪贡生的头衔有偿出让,卖得130块大洋,终于筹得230元资金,前往省城杭州求学。
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活动
1905年3月,吕公望从永康小村第一次来到西子湖畔的省城杭州,这个城市与他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到杭州半个月,他报名进入一所四府公学读书。由于这所学校办学的原则是“只读圣贤书、不闻天下事”,与他心中参加革命的想法不合,不久就主动退学。
正当吕公望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时,他偶然从同乡沈荣卿那里听说光复会会员、绍兴的革命党领导人徐锡麟和“鉴湖女侠”秋瑾创办了大通师范学堂,心中异常兴奋,希望结识他们,能参加革命活动。机会很快就来了。1906年的一天,在邻县缙云同乡会的光复会会员吕逢樵、丁载生的引见下,他终于见到了年方三十、身着男装、英气逼人的“革命偶像”秋瑾。初次见面,性格豪爽的秋瑾就让吕公望非常敬佩,并留下了深刻印象。
几天后,吕公望来到雷峰塔西面的白云庵。原来自云庵是光复会的秘密联络站。在秋瑾的介绍和吕逢樵、丁载生的见证下,他加入了光复会组织。后来,吕逢樵、丁载生回老家处州开展革命活动,浙江光复会组织的工作就由秋瑾和吕公望主持。他俩经过商讨,便将全省各地的会党和光复会会员整编为8个军,对外称为“光复军”,安排军职,并设制了军旗、军服等。
同年,吕公望见到了徐锡麟。徐锡麟对他表示赞赏,希望他继续配合秋瑾开展工作,并建议他进入军界发展。他听了徐锡麟的话后革命意志更加坚定,毅然将原名易为“公望”,表示决不辜负徐公之希望。
经周折,吕公望进入浙江巡抚衙门抚署卫队当兵,结交了抚署卫队的李寅、王永泉和洋枪队长陈绍槎等军中朋友,在后来光复杭州的战斗中,一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1907年4月,陆军部河北保定速成学堂向全国招生,吕公望、蒋介石等40名浙江学生被选派去学习。在保定学习期间,他不仅学到了许多军事知识,也结交了一批革命志士。
1907年7月,徐锡麟等革命党人发起皖浙起义失败英勇就义,吕公望闻讯痛哭,更坚定决心要继续开展革命活动,报仇雪恨。
转眼间到了1909年,吕公望毕业回到浙江,分配在新军82标第二营当督练官。1910年1月,吕公望应广西军备部总办庄蕴宽等好友之邀,与一批革命同志前往桂林协助筹办新军。在桂林,他和尹昌衡等人着手创办《指南月刊》《南报》,制造反清舆论,鼓动革命活动,虽先后遭查禁,但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1910年10月,他与几位同志回到浙江,继续在浙江开展革命活动。
为杭州、南京光复作出巨大贡献
吕公望去广西属于不辞而别,回浙江便受到军内的冷遇。后来,他有幸遇到了新军81标代标统朱瑞,朱瑞也是光复会会员,对吕公望的情况非常了解,所以就要他尽快将浙江的光复会组织恢复起来。经吕公望等人的争取,新军81标和82标全部都被争取过来了,这为日后杭州的光复积聚了力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消息传来,浙江光复会及时与上海等地的光复会组织进行联系。10月12日,上海革命党派来了庄之盘、姚勇忱等人与浙江的朱瑞、吕公望、顾乃斌等人联系,秘商光复杭州事宜。11月3日,上海光复。11月4日晚,杭州各起义部队按计划做好了准备;深夜12时,由革命党人王金发、尹维峻等率领的1500名上海敢死队员赶到杭州,浙江新军将士打响了光复杭州的战斗。年仅17岁的女敢死队长尹维峻跃马横枪,首先向浙江抚署衙门扔出一颗手拉炸弹,然后率领敢死队员冲进抚署衙门内堂,衙内清兵全都当了俘虏,浙江巡抚被敢死队员从马房里抓获。杭州光复后,浙江各府、州、县也纷纷举行起义,浙江全境在一个月内也实现了光复。
同年11月7日,在浙江省第四次临时参议会上,议长陶焕卿提议由吕公望出任浙江省参议长,却被吕公望谢绝了。他认为南京这一军事重镇如不尽快攻克,浙江难以安稳,所以建议江浙沪三地起义军联手,出兵光复南京。这一重要建议立即成为浙江临时参议会的决议,并请吕公望起草出兵的动员计划和作出军事部署。经浙江省都督汤寿潜任命,朱瑞为浙军攻宁支队支队长,吕公望为参谋长。11月12日,吕公望率领先头部队出发,很快攻下镇江。吕公望采纳了同盟会会员官成鲲策反炮台的建议,于11月21日晚智取了乌龙山、幕府山炮台。从11月22日起,吕公望指挥浙江一次次攻城,给清军沉重打击。12月2日,吕公望率军入城,南京光复。
辛亥革命中吕公望战功卓著,1912年后,他又参加了护国、护法及北伐战争;其间,1916年,他被推为首任浙江督军兼省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浙江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54年7月23日凌晨,吕公望因病在杭州家中逝世,终年76岁。国家副主席宋庆龄特地送来300元人民币作为治丧费用,以示对他的哀悼和对其家人的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