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在此本文仅从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学起点和重要保证三个方面谈谈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措施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是目前教育界普遍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它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和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现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热情不高,课堂教学忽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认识到学生已学知识对理解掌握新知的价值以及教学方法简单陈旧缺乏新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满激情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积极情绪占据主导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反应更灵敏。据此可知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精神风貌、情感投入有着直接的关联。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语言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较高;教师满怀信心,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出现在学生面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赋有朝气和活力,学生受其影响,情绪也会高涨起来,从而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听得舒心而且效果更好。相反,教师上课缺乏激情,对自己的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或教师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学生的听课情绪和热情就会受到影响。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课堂气氛会出现过于沉闷的现象,学生处于压抑状态,此时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其效果都相当差。正因如此,《如何调动和激励教师》一书的三位作者一再强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应该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开始工作。”无独有偶,美国两位教师合著的《教学不孤独》同样提出教师“要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促成出色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对教学满怀激情。”足见,富有激情的教学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工作繁琐、单调而又平凡,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如果教师不热爱不崇尚自己的工作,不关爱自己的学生,不能倾心于教学,不能从研究者角度思考改进自己的教学,不能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生,那么教师很容易出现身心疲惫和职业倦怠的问题。每天忙于机械重复的教学工作,因而很容易失去活力和激情,因此教师要保持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昂扬斗志,应视教学为自己的一份事业积极对待,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教师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提高专业素养;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勇于探索、思考和研究改进教学工作;需要坚定理想和信念,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以名师为标杆,自我鞭策,自我激励。还要善于做好自己的心理保健工作,做自我心理的分析师,保持健康的心理,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热情做好每天的工作,上好每一节课。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以饱满的热情,全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富有激情的教师定然是热爱学生的教师,热爱学生的教师必然在施教过程中以最佳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新知识。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学生已学的知识,教师会有意识地从旧知出发,引导学生过度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二、由旧知过度到新知是教学有效性的起点
“温故而知新”、“以旧知引新知”,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假如要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现代教学论的“学习的准备”、“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中同化新概念”等理论表明有效教学的起点是由旧知过度到新知。
从学生学习角度上讲,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在输入到内化融入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一个借助于已学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过程。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需要以原有的知识储备做基础,才能顺利消化吸收掌握新知识,因此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和示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从而让学生逐步掌握借助于原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的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从教师课堂教学角度上讲,教师离开旧知孤立地分析新知,许多问题难以分析清楚,讲解明白。即使能够讲得清楚明白,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讲仍是似懂非懂,懵懵懂懂的,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还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想的高度,在教师看来许多不太难以理解的东西,但对于学生来讲理解起来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不理解的东西即使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它,也难以得到灵活运用的程度。由此可见离开旧知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低效的,其教与学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从教师施教角度上讲,要顺利实现由旧知到新知的过度,要求教师课前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深钻细研教材,理清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知识体系,确立教材的重难点,挖掘其思想教育点。具体到某个知识点还要分析它与已学过或尚未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现象的还是本质的等等,同时,还要思考哪些旧知可以自然过度到新知上来,哪些旧知要过度到新知上来需要架设桥梁,创造条件,這个桥梁和条件又是什么等。教师只有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并精心准备,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同时,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技巧,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到达这一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从已知出发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借助于演绎的方法推导出新知识,或通过启发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走向新知识,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共同讨论,这样就能够变枯燥无味的教师讲解为游戏性的师生共同活动,那么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思维就能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由旧知过度到新知是有效教学的起点,但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还需要教师讲究教学策略,特别要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由旧知到新知的过度,才能在有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师要根据课型特点、教学目标、授课内容、班情和学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以充分体现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一再强调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会学习。为此教师应力戒“满堂灌”,让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以帮助他们逐步领悟其中的奥秘并最终学会自主学习。学生一旦拥有了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内容。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要用好教材资源,为此需要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必要的处理。教材中看似简单的内容,有时需要教师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于无疑之处设疑,激发学生思维;有些看似复杂的问题,又需要教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便于学生及时有效地掌握。不仅如此,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对重难点知识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设疑布障法、启发法和合作探究法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使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启发性应贯穿于其中。教师课前应围绕教材主干知识,特别是重难点知识设计好有利于加深对教材知识理解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同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发挥其脑力作用。美国教学法专家费尔哈森将“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不强迫学生立刻做出反应”作为创造性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予以强调。如果教师连珠炮似地提出问题却不给他们以思考的时间,或者提出的问题缺乏“技术含量”,那么这样的提问则无实际意义。没有学生脑力活动和思考的课堂要么是热热闹闹的,要么是过于沉闷的,无论是哪种情形,其共同点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和调动,以便让学生在紧张的脑力活动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课堂教学要尊重差异性体现层次性。因材施教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针对性地施教。因此教师在分析讲解教材知识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不同的方法施教,使他们都能有所收获,促進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够有所发展。教师布置课堂作业应有必做题、选做题和探究题之分,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和训练的需要。教师在分析题目以及课后辅导时应增强针对性。只有区别对待,采用不同方式,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对差异的尊重和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才能更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措施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是目前教育界普遍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它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和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现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热情不高,课堂教学忽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认识到学生已学知识对理解掌握新知的价值以及教学方法简单陈旧缺乏新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满激情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积极情绪占据主导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反应更灵敏。据此可知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精神风貌、情感投入有着直接的关联。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语言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较高;教师满怀信心,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出现在学生面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赋有朝气和活力,学生受其影响,情绪也会高涨起来,从而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听得舒心而且效果更好。相反,教师上课缺乏激情,对自己的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或教师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学生的听课情绪和热情就会受到影响。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课堂气氛会出现过于沉闷的现象,学生处于压抑状态,此时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其效果都相当差。正因如此,《如何调动和激励教师》一书的三位作者一再强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应该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开始工作。”无独有偶,美国两位教师合著的《教学不孤独》同样提出教师“要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促成出色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对教学满怀激情。”足见,富有激情的教学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工作繁琐、单调而又平凡,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如果教师不热爱不崇尚自己的工作,不关爱自己的学生,不能倾心于教学,不能从研究者角度思考改进自己的教学,不能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生,那么教师很容易出现身心疲惫和职业倦怠的问题。每天忙于机械重复的教学工作,因而很容易失去活力和激情,因此教师要保持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昂扬斗志,应视教学为自己的一份事业积极对待,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教师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提高专业素养;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勇于探索、思考和研究改进教学工作;需要坚定理想和信念,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以名师为标杆,自我鞭策,自我激励。还要善于做好自己的心理保健工作,做自我心理的分析师,保持健康的心理,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热情做好每天的工作,上好每一节课。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以饱满的热情,全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富有激情的教师定然是热爱学生的教师,热爱学生的教师必然在施教过程中以最佳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新知识。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学生已学的知识,教师会有意识地从旧知出发,引导学生过度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二、由旧知过度到新知是教学有效性的起点
“温故而知新”、“以旧知引新知”,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假如要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现代教学论的“学习的准备”、“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中同化新概念”等理论表明有效教学的起点是由旧知过度到新知。
从学生学习角度上讲,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在输入到内化融入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一个借助于已学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过程。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需要以原有的知识储备做基础,才能顺利消化吸收掌握新知识,因此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和示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从而让学生逐步掌握借助于原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的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从教师课堂教学角度上讲,教师离开旧知孤立地分析新知,许多问题难以分析清楚,讲解明白。即使能够讲得清楚明白,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讲仍是似懂非懂,懵懵懂懂的,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还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想的高度,在教师看来许多不太难以理解的东西,但对于学生来讲理解起来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不理解的东西即使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它,也难以得到灵活运用的程度。由此可见离开旧知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低效的,其教与学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从教师施教角度上讲,要顺利实现由旧知到新知的过度,要求教师课前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深钻细研教材,理清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知识体系,确立教材的重难点,挖掘其思想教育点。具体到某个知识点还要分析它与已学过或尚未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现象的还是本质的等等,同时,还要思考哪些旧知可以自然过度到新知上来,哪些旧知要过度到新知上来需要架设桥梁,创造条件,這个桥梁和条件又是什么等。教师只有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并精心准备,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同时,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技巧,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到达这一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从已知出发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借助于演绎的方法推导出新知识,或通过启发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走向新知识,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共同讨论,这样就能够变枯燥无味的教师讲解为游戏性的师生共同活动,那么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思维就能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由旧知过度到新知是有效教学的起点,但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还需要教师讲究教学策略,特别要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由旧知到新知的过度,才能在有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师要根据课型特点、教学目标、授课内容、班情和学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以充分体现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一再强调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会学习。为此教师应力戒“满堂灌”,让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以帮助他们逐步领悟其中的奥秘并最终学会自主学习。学生一旦拥有了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内容。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要用好教材资源,为此需要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必要的处理。教材中看似简单的内容,有时需要教师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于无疑之处设疑,激发学生思维;有些看似复杂的问题,又需要教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便于学生及时有效地掌握。不仅如此,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对重难点知识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设疑布障法、启发法和合作探究法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使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启发性应贯穿于其中。教师课前应围绕教材主干知识,特别是重难点知识设计好有利于加深对教材知识理解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同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发挥其脑力作用。美国教学法专家费尔哈森将“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不强迫学生立刻做出反应”作为创造性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予以强调。如果教师连珠炮似地提出问题却不给他们以思考的时间,或者提出的问题缺乏“技术含量”,那么这样的提问则无实际意义。没有学生脑力活动和思考的课堂要么是热热闹闹的,要么是过于沉闷的,无论是哪种情形,其共同点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和调动,以便让学生在紧张的脑力活动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课堂教学要尊重差异性体现层次性。因材施教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针对性地施教。因此教师在分析讲解教材知识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不同的方法施教,使他们都能有所收获,促進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够有所发展。教师布置课堂作业应有必做题、选做题和探究题之分,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和训练的需要。教师在分析题目以及课后辅导时应增强针对性。只有区别对待,采用不同方式,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对差异的尊重和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才能更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