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三部曲”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lmn2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病之初,由于我对糖尿病的无知险些丧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住院和逐步接受糖尿病的教育后,我才悟出了“糖尿病病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的真正含义。18年后的今天,我终于走上了主动监测病情、合理运动、平衡饮食、规范治疗、全面达标的光明之路。
  患糖尿病一般是从无症状到有症状,从症状轻到症状重,从无并发症到有并发症,从并发症少到并发症多的过程。这种变化过程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正确认识糖尿病,以良好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面对它,才能真正驾驭它,使自己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因此,要积极学习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主动监测病情,从而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以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无知——有病拒绝住院
  
  1987年,我51岁。体检结果显示:身高1.70m,体重83kg;总胆固醇8.7mmol/L,甘油三酯23.5mmol/L;空腹血糖8.7mmol/L。一位内科医生说:“你的血脂、血糖都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同时你还要减肥,常言道:‘裤带长,寿命短’,你该注意了!”然而,我并没有因医生的劝告而有所收敛,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把医生善意的劝告当耳边风,酒照样喝,烟照样抽。
  1992年抽血化验,空腹血糖10.0mmol/L,总胆固醇7.55mmol/L,甘油三酯7.0mmol/L。这时我看的是普通内科,医生只嘱咐控制饮食,如果有饥饿感,可以吃些蛋、瘦肉充饥。当时医生也没有让我吃降糖药,只吃了一些降血脂药。后来因为夜里出冷汗,还吃了一些中药(现在才知道糖尿病也会引起盗汗)。
  过些日子,我又去医院咨询,医生劝我住院治疗。但由于我无知,没有按医嘱住院治疗。因此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事实上,我这样做等于助长了并发症的迅速显现,给我后来的健康埋下了祸根,我的灾难也就在此时开始了。 现在我终于认识到,原来糖尿病病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啊!
  
  并发症显现——被迫住院
  
  患糖尿病10年后,并发症也已显现。1997年8月5日,因四肢麻木、头晕、站立不稳,我被120急救车送往医院(这是我第一次住院)。神经内科医生初步认定:①食物中毒待查;②腔隙性脑梗塞;③2型糖尿病(当时空腹血糖为12.0mmol/L)。经过三周的治疗后出院。出院时医生嘱咐我每天要吃降糖药(达美康、二甲双胍每次各2片,每日3次)。
  1999年6月14日,因突发持续性胸痛、肩胛背胀,我再次住进了心血管内科。被诊断为:①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②肺部感染;③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为13.38mmol/L)。两周后出院时医生嘱咐我:一定要注意休息、限制饮食、控制血糖,按时服用达美康、二甲双胍,同时服用治疗心脏病及肺部感染的药。
  2000年1月19日,因头晕、恶心、呕吐、胸痛第3次住进了心血管内科。血压为160/85mmHg,空腹血糖为13.0mmol/L。诊断为脑梗塞、冠心病、2型糖尿病,2000年1月31日出院。医嘱:继续服用二甲双胍、优降糖,并服用治疗脑梗塞、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药物。
  在1997年到2000年短短的四年间,我共住了三次医院。随着并发症的不断显现,发病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由于各种并发症都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显现,生命危在旦夕。 通过这三次住院后,我才得出了一条几乎用生命换回来的教训:不把血糖控制好,不减肥,不调血脂,不使治疗综合达标,是绝对阻止不了糖尿病并发症出现的。针对这一情况,我把怎样才能控制好血糖,怎样阻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提到了议事日程,根据自己的病情,找准自己的问题,抓住有利时机,对症下药,争取使治疗达到最好效果。
  
  控制并发症——主动住院
  
  这次出院后,除日服降糖药(二甲双胍6片,优降糖6片)外,又增加了降餐后血糖的拜唐苹(每日3片),但都无济于事,还是控制不了餐前、餐后血糖(空腹血糖为12.24mmol/L、餐后2h血糖为19.7mmol/L),糖化血红蛋白8.7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级。就在这时,一位病友送我一本《糖尿病患者自我教育手册》,我又购买了《糖尿病防治疗法315》、《享受健康人生——糖尿病细说与图解》等书,后来又订了《糖尿病之友》杂志。通过对这些书刊的学习,我知道了在药物控制病情的同时,还需要饮食控制,还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并认识到了找专科医生指导治疗的重要性。我为了弄明白自己病变程度,找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于2002年9月28日主动住进了内分泌科进行全面检查、治疗,并改口服药物治疗为胰岛素注射治疗。
  在这以后,我不但看糖尿病书刊,同时也参加有关糖尿病的知识讲座,又购买了《糖尿病防治全书》、《怎样看化验单》等书籍。通过住院、听讲座、看防治糖尿病的书籍和杂志,不仅丰富了有关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改掉了从前的不良生活方式(指喝酒、吸烟),而且还懂得了糖尿病的饮食是控制每日的总热量,主、副食可按食物交换份调配,水果、牛奶均可吃,但要计算在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之内;知道了什么药是饭前半小时吃、什么药是饭后吃,什么药是与第一口饭一起嚼碎吃;还知道胰岛素有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之分,有30R、50R预混胰岛素等不同的配比。为了更好地配合胰岛素的使用,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做好自我监测,2002年我购买了血糖仪,坚持经常自测血糖。
  2003年夏季的一天早晨,爬山之后我又去跳舞,到10点钟回来时,感觉有低血糖症状出现,当时我检测血糖为4.0mmol/L。一般的病友在2.8mmol/l以下时才出现低血糖症状,而我为什么血糖在4.0mmol/L就出现了低血糖症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上海华山医院的专家、教授,他们的回答是:“因为你一向是血糖水平较高,所以,稍微低些就不适应了,这就是你空腹血糖4.0mmol/L时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盘点过去18年的糖尿病历史,剖析自己的身体状况(到目前为止,体重为67kg;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内,餐后2h血糖在10.0mmol/L以内;血压控制在138/78mmHg以下;总胆固醇为4.69mmol/L,甘油三酯1.23mmol/L;视力维持在0.6~0.8之间),我的各项生命指标能保持到这种程度(69岁的我如今还能每天“爬格子”、跳舞),使我领悟到,控制糖尿病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测,做到主动出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本人对治疗糖尿病的一点体会和经验之谈。我从开始拒绝住院,到被迫住院,再到主动住院的三个不同时期转变,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护理,延缓了病情的发展,使我实现了对抗“糖魔”的战略性转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其他文献
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21年前腊月的一天,我的儿子被医院诊断为1型糖尿病。“可怜的孩子,他只有3岁啊I”我愣在那里,脑子里一片空白。只记得大夫最后对我说:”这孩子糖尿病是确诊了,先回家过年,过了大年初五再来。回家别吃糖。”就这样,我被几句冷冰冰的话送出了诊室。我接受不了这样残酷的事实,抱着刚刚懂事的孩子泪流满面。一定是误诊!等过了年我一定再找一个医院好好看看。结果.还没到大年初五,我的儿子就住进了医
期刊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因其高致残率和发生率,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糖尿病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重视。从理论上讲,造成糖尿病足疼痛、发凉、感染乃至坏疽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即糖尿病所致的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结合我国的医疗现状,有很大一部分的糖尿病患者的截肢是因为下肢血管病变导致的缺血所引起,可以说“缺血”是糖尿病患者“失足”的元凶。即使不截肢,缺血所致的疼痛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实与其他糖尿病
期刊
上厕所顺便做个体检    日本最大厕所生产商TOTO及建造商大和房建目前设计出先进的“智能厕所”,它有一个检查尿液的小杯和量血压、体重和脂肪的装置,到时连上厕所也可以进行医疗检查。  在“智能厕所”,如厕者一坐上马桶,就会从旁边伸出一个小杯,小杯可以盛载5立方厘米的尿液,尿液再透过金属管被输到隐藏感应器,测量血糖含量。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个装置不卫生,但是制造商指出,每次测试过后小杯都会自动清洗。  
期刊
问1:我今年60岁,已患2型糖尿病1 0年,今年体检又发现血脂也不正常,但不知血脂紊乱与糖尿病是什么关系?  答:高血脂(血脂紊乱)、高血糖与高血压被统称为”三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糖与高血脂密切相关。糖尿病是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综合征,临床上以血糖升高为标志,因同时还存在其他的代谢异常,这其中就包括血脂异常(又称为继发性血脂异常),其发病机理
期刊
张忠厚,一位身患糖尿病20余年的西北老汉。他拖着病体六进北京、七上公堂,历时一年零三个月,通过艰难取证,2005年1月25日,贫病交加的张忠厚终于用法律捍卫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吃药本是为了治病,可是,家住陕西省西安市的张忠厚老汉在北京花了5万余元买的药却是假药(经药监局鉴定证实)。气愤不已的张老汉返回曾经看病的北京大观园畅海中医门诊部理论,却遭到一顿毒打,并抢走了购药发票等重要物证。不得已,张老
期刊
我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因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我家族里不论是直系还是旁系的亲属,很多都患有糖尿病,所以我们对糖尿病的各方面知识是特别地渴望。常常是每期《糖尿病之友》我还没读完就不知被哪个亲戚“顺”走了。  经常就杂志中的某篇文章展开家族大讨论已成为我们相聚时不可缺少的话题,这辩论让一家子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是既生动又深刻。我们认为贵刊有很多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家;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治疗糖尿病、预防
期刊
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对女性的危害大于男性。女性发生糖尿病相关性心脏疾患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糖尿病并发症。  就此,在妇女节到来之际,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北京二九二医院妇产科邹宪力主任,她呼吁社会各界对女性糖尿病病友给予更多的关注——  糖尿病的侵袭对象本来是没有性别之分的,男女皆可受害。不过,由于受女性生理特点的影响,女性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一些男性患者所没有的并发症。
期刊
服药5分钟内别躺下    有些病人喜欢躺或半躺在床上服药,这易使药物滞留并刺激食管壁。正确的服药姿势是站立或坐位,这样药物15秒钟即可通过食管到胃。服药前先喝1/3的水,服后再喝2/3的水,服后站或坐5~10分钟才可上床休息。尽量少在睡眠期间服药,夜间大脑处于抑制状态病人感觉迟钝,药品易滞留在食管黏膜引起损伤。  病人在服药后如出现烧心、吞咽困难、咽痛或胸骨后刺痛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服用同类药,并喝
期刊
一年前,我丈夫患上糖尿病,现在采用注射胰岛素治疗。由于工作原因,他经常不能按时注射胰岛素,回家后测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请问餐前不能及时注射胰岛素,饭后能否补上?   河南/华某  答:一般不可以在饭后补注射。若其注射的胰岛素为诺和锐,可在饭后立即皮下注射.否则亦不能补注射。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整注射剂量。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徐焱成)    还能选择哪些部位注射胰岛素?  
期刊
高压氧治疗能改善组织缺氧,促进溃疡愈合,是治疗糖尿病足的新途径。  什么是高压氧?  高压氧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仅百余年历史,国内发展较晚,在20世纪60年代才起步。  物理学上把超过一个大气压(即101.3千帕斯卡)的压力称为高气压,而在高气压环境中吸氧被称为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是在密闭的压力容器(高压氧舱)中让患者加压吸氧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由于高压氧对微循环、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血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