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病之初,由于我对糖尿病的无知险些丧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住院和逐步接受糖尿病的教育后,我才悟出了“糖尿病病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的真正含义。18年后的今天,我终于走上了主动监测病情、合理运动、平衡饮食、规范治疗、全面达标的光明之路。
患糖尿病一般是从无症状到有症状,从症状轻到症状重,从无并发症到有并发症,从并发症少到并发症多的过程。这种变化过程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正确认识糖尿病,以良好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面对它,才能真正驾驭它,使自己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因此,要积极学习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主动监测病情,从而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以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无知——有病拒绝住院
1987年,我51岁。体检结果显示:身高1.70m,体重83kg;总胆固醇8.7mmol/L,甘油三酯23.5mmol/L;空腹血糖8.7mmol/L。一位内科医生说:“你的血脂、血糖都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同时你还要减肥,常言道:‘裤带长,寿命短’,你该注意了!”然而,我并没有因医生的劝告而有所收敛,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把医生善意的劝告当耳边风,酒照样喝,烟照样抽。
1992年抽血化验,空腹血糖10.0mmol/L,总胆固醇7.55mmol/L,甘油三酯7.0mmol/L。这时我看的是普通内科,医生只嘱咐控制饮食,如果有饥饿感,可以吃些蛋、瘦肉充饥。当时医生也没有让我吃降糖药,只吃了一些降血脂药。后来因为夜里出冷汗,还吃了一些中药(现在才知道糖尿病也会引起盗汗)。
过些日子,我又去医院咨询,医生劝我住院治疗。但由于我无知,没有按医嘱住院治疗。因此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事实上,我这样做等于助长了并发症的迅速显现,给我后来的健康埋下了祸根,我的灾难也就在此时开始了。 现在我终于认识到,原来糖尿病病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啊!
并发症显现——被迫住院
患糖尿病10年后,并发症也已显现。1997年8月5日,因四肢麻木、头晕、站立不稳,我被120急救车送往医院(这是我第一次住院)。神经内科医生初步认定:①食物中毒待查;②腔隙性脑梗塞;③2型糖尿病(当时空腹血糖为12.0mmol/L)。经过三周的治疗后出院。出院时医生嘱咐我每天要吃降糖药(达美康、二甲双胍每次各2片,每日3次)。
1999年6月14日,因突发持续性胸痛、肩胛背胀,我再次住进了心血管内科。被诊断为:①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②肺部感染;③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为13.38mmol/L)。两周后出院时医生嘱咐我:一定要注意休息、限制饮食、控制血糖,按时服用达美康、二甲双胍,同时服用治疗心脏病及肺部感染的药。
2000年1月19日,因头晕、恶心、呕吐、胸痛第3次住进了心血管内科。血压为160/85mmHg,空腹血糖为13.0mmol/L。诊断为脑梗塞、冠心病、2型糖尿病,2000年1月31日出院。医嘱:继续服用二甲双胍、优降糖,并服用治疗脑梗塞、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药物。
在1997年到2000年短短的四年间,我共住了三次医院。随着并发症的不断显现,发病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由于各种并发症都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显现,生命危在旦夕。 通过这三次住院后,我才得出了一条几乎用生命换回来的教训:不把血糖控制好,不减肥,不调血脂,不使治疗综合达标,是绝对阻止不了糖尿病并发症出现的。针对这一情况,我把怎样才能控制好血糖,怎样阻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提到了议事日程,根据自己的病情,找准自己的问题,抓住有利时机,对症下药,争取使治疗达到最好效果。
控制并发症——主动住院
这次出院后,除日服降糖药(二甲双胍6片,优降糖6片)外,又增加了降餐后血糖的拜唐苹(每日3片),但都无济于事,还是控制不了餐前、餐后血糖(空腹血糖为12.24mmol/L、餐后2h血糖为19.7mmol/L),糖化血红蛋白8.7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级。就在这时,一位病友送我一本《糖尿病患者自我教育手册》,我又购买了《糖尿病防治疗法315》、《享受健康人生——糖尿病细说与图解》等书,后来又订了《糖尿病之友》杂志。通过对这些书刊的学习,我知道了在药物控制病情的同时,还需要饮食控制,还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并认识到了找专科医生指导治疗的重要性。我为了弄明白自己病变程度,找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于2002年9月28日主动住进了内分泌科进行全面检查、治疗,并改口服药物治疗为胰岛素注射治疗。
在这以后,我不但看糖尿病书刊,同时也参加有关糖尿病的知识讲座,又购买了《糖尿病防治全书》、《怎样看化验单》等书籍。通过住院、听讲座、看防治糖尿病的书籍和杂志,不仅丰富了有关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改掉了从前的不良生活方式(指喝酒、吸烟),而且还懂得了糖尿病的饮食是控制每日的总热量,主、副食可按食物交换份调配,水果、牛奶均可吃,但要计算在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之内;知道了什么药是饭前半小时吃、什么药是饭后吃,什么药是与第一口饭一起嚼碎吃;还知道胰岛素有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之分,有30R、50R预混胰岛素等不同的配比。为了更好地配合胰岛素的使用,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做好自我监测,2002年我购买了血糖仪,坚持经常自测血糖。
2003年夏季的一天早晨,爬山之后我又去跳舞,到10点钟回来时,感觉有低血糖症状出现,当时我检测血糖为4.0mmol/L。一般的病友在2.8mmol/l以下时才出现低血糖症状,而我为什么血糖在4.0mmol/L就出现了低血糖症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上海华山医院的专家、教授,他们的回答是:“因为你一向是血糖水平较高,所以,稍微低些就不适应了,这就是你空腹血糖4.0mmol/L时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盘点过去18年的糖尿病历史,剖析自己的身体状况(到目前为止,体重为67kg;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内,餐后2h血糖在10.0mmol/L以内;血压控制在138/78mmHg以下;总胆固醇为4.69mmol/L,甘油三酯1.23mmol/L;视力维持在0.6~0.8之间),我的各项生命指标能保持到这种程度(69岁的我如今还能每天“爬格子”、跳舞),使我领悟到,控制糖尿病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测,做到主动出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本人对治疗糖尿病的一点体会和经验之谈。我从开始拒绝住院,到被迫住院,再到主动住院的三个不同时期转变,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护理,延缓了病情的发展,使我实现了对抗“糖魔”的战略性转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患糖尿病一般是从无症状到有症状,从症状轻到症状重,从无并发症到有并发症,从并发症少到并发症多的过程。这种变化过程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正确认识糖尿病,以良好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面对它,才能真正驾驭它,使自己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因此,要积极学习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主动监测病情,从而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以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无知——有病拒绝住院
1987年,我51岁。体检结果显示:身高1.70m,体重83kg;总胆固醇8.7mmol/L,甘油三酯23.5mmol/L;空腹血糖8.7mmol/L。一位内科医生说:“你的血脂、血糖都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同时你还要减肥,常言道:‘裤带长,寿命短’,你该注意了!”然而,我并没有因医生的劝告而有所收敛,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把医生善意的劝告当耳边风,酒照样喝,烟照样抽。
1992年抽血化验,空腹血糖10.0mmol/L,总胆固醇7.55mmol/L,甘油三酯7.0mmol/L。这时我看的是普通内科,医生只嘱咐控制饮食,如果有饥饿感,可以吃些蛋、瘦肉充饥。当时医生也没有让我吃降糖药,只吃了一些降血脂药。后来因为夜里出冷汗,还吃了一些中药(现在才知道糖尿病也会引起盗汗)。
过些日子,我又去医院咨询,医生劝我住院治疗。但由于我无知,没有按医嘱住院治疗。因此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事实上,我这样做等于助长了并发症的迅速显现,给我后来的健康埋下了祸根,我的灾难也就在此时开始了。 现在我终于认识到,原来糖尿病病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啊!
并发症显现——被迫住院
患糖尿病10年后,并发症也已显现。1997年8月5日,因四肢麻木、头晕、站立不稳,我被120急救车送往医院(这是我第一次住院)。神经内科医生初步认定:①食物中毒待查;②腔隙性脑梗塞;③2型糖尿病(当时空腹血糖为12.0mmol/L)。经过三周的治疗后出院。出院时医生嘱咐我每天要吃降糖药(达美康、二甲双胍每次各2片,每日3次)。
1999年6月14日,因突发持续性胸痛、肩胛背胀,我再次住进了心血管内科。被诊断为:①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②肺部感染;③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为13.38mmol/L)。两周后出院时医生嘱咐我:一定要注意休息、限制饮食、控制血糖,按时服用达美康、二甲双胍,同时服用治疗心脏病及肺部感染的药。
2000年1月19日,因头晕、恶心、呕吐、胸痛第3次住进了心血管内科。血压为160/85mmHg,空腹血糖为13.0mmol/L。诊断为脑梗塞、冠心病、2型糖尿病,2000年1月31日出院。医嘱:继续服用二甲双胍、优降糖,并服用治疗脑梗塞、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药物。
在1997年到2000年短短的四年间,我共住了三次医院。随着并发症的不断显现,发病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由于各种并发症都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显现,生命危在旦夕。 通过这三次住院后,我才得出了一条几乎用生命换回来的教训:不把血糖控制好,不减肥,不调血脂,不使治疗综合达标,是绝对阻止不了糖尿病并发症出现的。针对这一情况,我把怎样才能控制好血糖,怎样阻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提到了议事日程,根据自己的病情,找准自己的问题,抓住有利时机,对症下药,争取使治疗达到最好效果。
控制并发症——主动住院
这次出院后,除日服降糖药(二甲双胍6片,优降糖6片)外,又增加了降餐后血糖的拜唐苹(每日3片),但都无济于事,还是控制不了餐前、餐后血糖(空腹血糖为12.24mmol/L、餐后2h血糖为19.7mmol/L),糖化血红蛋白8.7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级。就在这时,一位病友送我一本《糖尿病患者自我教育手册》,我又购买了《糖尿病防治疗法315》、《享受健康人生——糖尿病细说与图解》等书,后来又订了《糖尿病之友》杂志。通过对这些书刊的学习,我知道了在药物控制病情的同时,还需要饮食控制,还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并认识到了找专科医生指导治疗的重要性。我为了弄明白自己病变程度,找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于2002年9月28日主动住进了内分泌科进行全面检查、治疗,并改口服药物治疗为胰岛素注射治疗。
在这以后,我不但看糖尿病书刊,同时也参加有关糖尿病的知识讲座,又购买了《糖尿病防治全书》、《怎样看化验单》等书籍。通过住院、听讲座、看防治糖尿病的书籍和杂志,不仅丰富了有关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改掉了从前的不良生活方式(指喝酒、吸烟),而且还懂得了糖尿病的饮食是控制每日的总热量,主、副食可按食物交换份调配,水果、牛奶均可吃,但要计算在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之内;知道了什么药是饭前半小时吃、什么药是饭后吃,什么药是与第一口饭一起嚼碎吃;还知道胰岛素有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之分,有30R、50R预混胰岛素等不同的配比。为了更好地配合胰岛素的使用,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做好自我监测,2002年我购买了血糖仪,坚持经常自测血糖。
2003年夏季的一天早晨,爬山之后我又去跳舞,到10点钟回来时,感觉有低血糖症状出现,当时我检测血糖为4.0mmol/L。一般的病友在2.8mmol/l以下时才出现低血糖症状,而我为什么血糖在4.0mmol/L就出现了低血糖症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上海华山医院的专家、教授,他们的回答是:“因为你一向是血糖水平较高,所以,稍微低些就不适应了,这就是你空腹血糖4.0mmol/L时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盘点过去18年的糖尿病历史,剖析自己的身体状况(到目前为止,体重为67kg;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内,餐后2h血糖在10.0mmol/L以内;血压控制在138/78mmHg以下;总胆固醇为4.69mmol/L,甘油三酯1.23mmol/L;视力维持在0.6~0.8之间),我的各项生命指标能保持到这种程度(69岁的我如今还能每天“爬格子”、跳舞),使我领悟到,控制糖尿病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测,做到主动出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本人对治疗糖尿病的一点体会和经验之谈。我从开始拒绝住院,到被迫住院,再到主动住院的三个不同时期转变,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护理,延缓了病情的发展,使我实现了对抗“糖魔”的战略性转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