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理论,它所关注的是普通人的力量和潜能发挥。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填补传统心理学教育模式的不足,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大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单一而陈旧,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本文尝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为基础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良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也逐渐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因为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仅仅是解决心理问题,保障校园安全,对大学生发展性教育问题却缺少关注。在这种片面的教育目标取向的影响下,心理健康课程以及讲座辅导的内容总是围绕着如何解决心理问题而展开,没有顾及到大部分健康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容易给部分学生造成消极的暗示,从而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及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门新兴的心理理论,致力于用当代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普通人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推动发起。积极心理学呼吁人们,不仅要重视疾病,也要关注正面积极的力量;不仅要纠正偏差,也要构筑生命中真善美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缓解痛苦、治疗创伤,更要努力帮助健康的人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积极心理学的框架里,有一幅描述和理解美好生活的完整图式,将其分为三个相关的领域:其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了幸福、感激、成就等内容;其二是个人的特质,包括了天分、个性、价值等因素;其三是积极的机构,如家庭、学校、社会等。积极心理学的三个研究领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提供了思路,即注重潜能开发和优秀品质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建立自信,获得幸福。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幸福安全的心理氛围。美化校园环境,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物质载体,通过宣传窗、广播、板报、墙报等途径,展示大学生身边积极的人和事,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引导大学生的正面情绪,使他们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能以健康积极的态度来对人、对己、对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通道,运用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途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传达正面积极的信息,构建温馨健康的虚拟心理环境。
2.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视野,推进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传统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定位于问题取向,以教授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但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仅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教给大学生一种积极生活态度,这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能促使个体更好地接受自我,友爱他人,热爱世界,拥有快乐和幸福。为此,学校要进一步推进课程的改革,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需要增设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等选修课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创新课程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互动环节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3.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站,提供朋辈互助服务。“朋辈心理辅导站”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自助组织,由经过选拔和培训的优秀学生组成,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朋辈支持模式和领袖示范模式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向自己的同辈人袒露心声,分享喜怒哀乐。通过朋辈的“自助”成长模式,一方面,可以激励朋辈辅导员不断提高认识,努力完善自我,并在这个过程中向周围的同学传达积极正面的信息,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朋辈辅导员的榜样示范作用,为求助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分享成功经验,诠释心理困惑,帮助求助学生尽快摆脱心理阴霾。
4.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创新心理健康辅导理念。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降低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必须畅通社区—班级—学院—学校四级级心理健康预警体系,以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为原则,加强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干预和辅导。在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时,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明白自己的闪光点,并将这些积极因素转化为促进自身成长的良药;摈弃过多关注学生消极面的传统辅导思路,从知、情、意、行入手,着重投入精力培养学生真诚、勇敢、自信、热情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当前的心理问题;化“危”为“机”,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和挑战的能力,实现心灵的成长。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的心理学理论,它强调构建优势与美德,找出自己的优秀品质并将其发扬光大,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路,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人性化发展,从积极的层面帮助大学生体验卓越,激发青春活力,增强幸福感,以正能量应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3):65-69.
[2]龚光军.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5(3):72-78.
[3](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大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单一而陈旧,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本文尝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为基础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良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也逐渐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因为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仅仅是解决心理问题,保障校园安全,对大学生发展性教育问题却缺少关注。在这种片面的教育目标取向的影响下,心理健康课程以及讲座辅导的内容总是围绕着如何解决心理问题而展开,没有顾及到大部分健康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容易给部分学生造成消极的暗示,从而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及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门新兴的心理理论,致力于用当代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普通人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推动发起。积极心理学呼吁人们,不仅要重视疾病,也要关注正面积极的力量;不仅要纠正偏差,也要构筑生命中真善美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缓解痛苦、治疗创伤,更要努力帮助健康的人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积极心理学的框架里,有一幅描述和理解美好生活的完整图式,将其分为三个相关的领域:其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了幸福、感激、成就等内容;其二是个人的特质,包括了天分、个性、价值等因素;其三是积极的机构,如家庭、学校、社会等。积极心理学的三个研究领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提供了思路,即注重潜能开发和优秀品质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建立自信,获得幸福。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幸福安全的心理氛围。美化校园环境,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物质载体,通过宣传窗、广播、板报、墙报等途径,展示大学生身边积极的人和事,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引导大学生的正面情绪,使他们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能以健康积极的态度来对人、对己、对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通道,运用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途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传达正面积极的信息,构建温馨健康的虚拟心理环境。
2.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视野,推进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传统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定位于问题取向,以教授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但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仅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教给大学生一种积极生活态度,这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能促使个体更好地接受自我,友爱他人,热爱世界,拥有快乐和幸福。为此,学校要进一步推进课程的改革,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需要增设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等选修课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创新课程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互动环节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3.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站,提供朋辈互助服务。“朋辈心理辅导站”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自助组织,由经过选拔和培训的优秀学生组成,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朋辈支持模式和领袖示范模式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向自己的同辈人袒露心声,分享喜怒哀乐。通过朋辈的“自助”成长模式,一方面,可以激励朋辈辅导员不断提高认识,努力完善自我,并在这个过程中向周围的同学传达积极正面的信息,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朋辈辅导员的榜样示范作用,为求助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分享成功经验,诠释心理困惑,帮助求助学生尽快摆脱心理阴霾。
4.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创新心理健康辅导理念。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降低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必须畅通社区—班级—学院—学校四级级心理健康预警体系,以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为原则,加强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干预和辅导。在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时,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明白自己的闪光点,并将这些积极因素转化为促进自身成长的良药;摈弃过多关注学生消极面的传统辅导思路,从知、情、意、行入手,着重投入精力培养学生真诚、勇敢、自信、热情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当前的心理问题;化“危”为“机”,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和挑战的能力,实现心灵的成长。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的心理学理论,它强调构建优势与美德,找出自己的优秀品质并将其发扬光大,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路,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人性化发展,从积极的层面帮助大学生体验卓越,激发青春活力,增强幸福感,以正能量应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3):65-69.
[2]龚光军.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5(3):72-78.
[3](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