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2010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习近平视察广西民族大学时对学校国际交流工作提出这样的指示精神。
习近平的这句话,至今让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广西民族大学校长谢尚果印象深刻。他说,习近平带给各族师生极大的信心和鼓舞,也让学校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
广西与东南亚山水相连,许多民族跨境而居,血缘相亲,文化相近,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一直非常密切。广西民族大学以此区位优势,早早开始了东南亚语言文化的教学、研究和对外交流。这种交往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10月3日越南代表团的来访,以及1956年8月7日广西民族学院学生崔秀农和杨满妹随广西省民族代表团赴越南庆贺“越北少数民族自治省”成立之时。
“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广西民族大学根据自身‘国际性’办学定位,面向东南亚培养了大量复合型人才,也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储备了人才”。谢尚果说。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希望与周边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造福沿线国家人民,促进人类进步文明事业”。这个伟大目标的实现依赖众多有着国际视野的民族人才的不断努力,而作为这些民族人才的培养基地,广西民族大学正通过探索国际化的培养模式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才培养国际化
小语种,也称非通用语种,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英语这种使用面广,使用人群多的语言而言,只在少数国家应用的外语语种。正是因为使用面不广,人数不多,所以培养这方面外语人才的高校自然也不会太多。
依托毗邻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广西民族大学的东南亚小语种专业可谓实力突出,先后开设了越南语等7个东南亚语本科专业,是国内开设东南亚语种最多的高校之一。尤值一提的是,作为首批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广西民族大学是4所大学中唯一的民族类院校。
“语言通则人心通,我们培养的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几乎100%就业,供不应求。”曾经做过越南语记者的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下简称“东语学院”)院长梁远对此颇为自豪。说到东南亚语种专业的历史,他更是如数家珍。
20世纪60年代初是一个“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击”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64年高考招生工作尽管已经结束,学校突然接到上级的指示,要马上成立东南亚语种专业,培养翻译人才。
当时首先开设的是越南语和泰语专业,经补录考生,各招了两个班。由于时间过于紧迫,这批学生入学时间也比正常开学时间晚了一个月。尽管国内外形势迫切需要翻译人才,但培养本科生需要4年时间,于是决定先培养专科生,取名为“语专”。
紧接着,1965年学校又开设了老挝语专业。1977年升格为本科招生。20世纪90年代初,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了进一步的發展,两国人民的往来日益频繁。1993年,学校率先与越南河内外语师范大学进行合作办学,这也是国内第一所与越南合作办学的高校。学校实行的是“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国内学习3年,到越南高校学习与实践1年。此后,泰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和马来语各专业都实行了这种“3+1”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等历史机遇的到来,广西民族大学充分利用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学科优势,先后与东南亚地区的一百多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梁远介绍,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满足市场需求方面,东语学院7个非通用语专业至今已向社会输送超过2500名本专科、研究生毕业生,分布在外交、军事、传媒、教育、科研、金融、经贸、旅游等领域,很多已成为相关领域的中流砥柱,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两国文化交流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7届毕业生陆兵在报考外交部公务员时,就因为曾在越南留学的经历战胜对手,以出色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应变能力被选入外交部工作。”梁远说。
依托国家外语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基地,广西民族大学同时加强小语种与其他专业的渗透融合,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对外汉语、会计学、物流管理等10多个本科专业中开设小语种,同样采取“3+1”培养模式。而所有的高职高专专业则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2+2”培养模式即专科学生在国内学习2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1~2年,成绩合格的可获得国内专科文凭,第4年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继续在国外学习,成绩合格的可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国外本科文凭。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这种国际性大学发展战略,也体现在学校与19个国家、地区的16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的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关系上。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下,2006年以来,学校共派出了1200多名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前往泰国、菲律宾、柬埔寨和印尼等十多个国家任教,派出的人数逐年增多,还为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培训了近千名汉语教师。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语言、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2006年开始,广西民族大学先后与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印尼丹戎布拉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这三所孔子学院在积极开展汉语教学推广,传播中国文化,培训本土汉语教师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孔子学院和中华文化在东盟国家的影响力。孔子学院建设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等汉语国际推广项目加强了广西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桥梁作用。 对于民族化与国际化,梁远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广西民族大学的学生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先天的自信和优越感,在对外介绍和交流自己民族文化时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人才培养国际化为他们装备的是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使他们能以--ft@~的、宏观的视野重新审视本民族文化,在对外宣传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改造和创新文化。
科学研究国际化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成员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
早在2004年,为适应中国一东盟友好关系发展的需要,中国一东盟研究中心在广西民族大学挂牌成立。2010年,东盟学院正式成立,两者“双剑合璧”。
每天,在东盟学院的大楼里,信息室的专职信息员会对当天东盟各国媒体报道的热点事件进行搜集、翻译、汇总,然后录入数据库。而另一边,研究生们正在教室里讨论、學习。这栋棕红色大楼,既承担着学术研究、政策咨询的工作,也成为了培养面向东盟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摇篮。
东盟学院院长现由副校长李珍刚兼任,据他介绍,东盟学院的定位是学术研究型政府培育学院,学院逐步凝练了相对稳定、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六个主要基础研究方向:东盟政治学、东南亚民族学、东盟法学、亚非语言文学、东盟教育学、东南亚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同时,学院成立了10个国别研究所,对东盟各成员国国情进行深入地研究。
在李珍刚看来,随着中国东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后,中国东盟关系已经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也可谓是进入了深水区,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已经浮现,要继续推进这一关系就需要对已经浮现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
学院设有东盟研究、中国与东南亚文明、国际关系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面向中国一东盟合作着力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学院还开设了非通用语种课程,涵盖了泰国、越南、缅甸、印尼等主要东盟国家的语种,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国别的方向,可自由选择、学习。“专业方向+非通用语种”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会因语言问题裹足不前。
为了让学习实践更接地气,学院聘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硕导,还常请专家、企业家前来讲座,深入介绍当地隋况。讲座内容包罗万象,有企业家来谈到越南拍摄影视剧的有趣经历;也有东盟学者分析历史变迁;还有国际专家谈双边关系……讲座成为了学院的第二课堂。
除了人才培养,东盟学院也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面向东盟的公共外交、文化外交政策措施的咨询机构和智库。学校定期编制的《东盟参考》(内刊),为政府相关部门处理中国与东盟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提供决策参考。2011至今,东盟学院先后递交数十篇咨询报告,获得了外交部、国务院侨办等部门的采用以及中央领导、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的正面批示。
东盟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方向、重点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东盟,“一带一路”的许多重要项目正在东盟各国不断推进。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服务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广西民族大学于2016年1月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秘书处设在商学院。
“‘一带一路’研究院定位为学校的高级智库,也是服务广西新发展的高级智库。”教务处处长、“一带一路”研究院秘书处秘书长王新哲称。
谈到研究院当前的工作内容,王新哲介绍说,作为对外开放的新型智库,“一带一路”研究院目前正紧密结合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深入一线调研,切实掌握有关具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助于推动我国与有关国家合作共赢的政策报告。同时,针对性地推动一些“民心相通”的政策建议。另外,加强与外国智库的交流合作,以期在国际舞台发声,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东南亚干部培训基地
2017年11月19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院长农克忠与广西民族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罗明应邀前往越南胡志明市,参加越南胡志明市国家大学所属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建校60周年庆典活动。
在活动现场,农克忠偶遇了越南胡志明市文联主席、音乐家陈龙隐。陈龙隐曾于2012年作为“越共中央组织部165干部培训项目”的学员前往广西民族大学培训。见到了故人,陈龙隐显得格外激动,他与农克忠共叙友谊,并回忆起在培训班上的点点滴滴,心里充满了对广西民族大学的感激。
陈龙隐参加的“越共中央组织部165干部培训项目”,是越共中央组织部为大规模培养越南党政干部而发起的一个干部涉外培训项目。自2009年以来,广西民族大学承办的这一项目已培训了一大批越南党政领导。学校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探索经验,形成了适合越南学员特点的干部培训模式:给每位培训任课老师配备一名硕士以上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翻译;建立一批由自治区和各地市(县)领导、学校和党校以及社会科学院的教授、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师资库;形成一个专门举办越南党政干部短期培训班服务的管理团队;依托广西和南宁市周边资源,建立了51个专门为越南党政干部培训班使用的现场教学点。
目前,“越共中央组织部165干部培训项目”已开展42期,共培训越南党政干部965人,获越方高度评价。
而随着培训项目在越南的口碑相传,越南广宁省、清化省、谅山省等越南中、北部省份,也纷纷与学校联系开办党政干部培训班。同时,学校还不定期举行两党理论研讨会,每次研讨会都事先选定一个前沿的主题,两党高层代表做主旨发言,相互取经学习。
除了开展党政领导的培训,广西民族大学还与中国法学会合作在学校建立了中国一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从2007年起已经举办了5期培训,参加培训对象为东盟10国司法官员。培训主要内容突出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法律制度和经贸法律制度,研究经贸投资领域里出现的重点、难点、热点法律问题,拿出对策建议,破解之道,探讨如何充分发挥法治在区域经贸合作方面的规范、引导、促进和保障功能,为中国一东盟构建和谐共存、互利双赢的法律环境。
马来西亚总检署联邦顾问万·穆罕默德·阿斯努尔曾参与2010年的培训,那段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经历给他带去难忘的回忆。他引用中国著名思想家荀子的观点“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他说,多年来,他运用在中国期间的所学、所见、所闻,一直为深化中国一东盟的友好合作出力。
广西民族大学还是面向东盟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2012年国家旅游局在广西民族大学设立中国一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承担面向东盟地区的旅游人才培训项目。至今已举办了面向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家的旅游人才培训共17期,培训旅游管理干部540人。
知华友华的留学生教育
在广西民族大学附近开东南亚风味小吃店已有十年之久的蒙阿曼,曾在泰国做过几年生意,能使用简单的泰语。十年来,他的小吃店累计接待过的东南亚留学生已近干人。他说,近几年,在广西民族大学的留学生越来越多,“随时都可能碰见老外”。
事实上,作为中国一东盟合作的桥头堡,自2001年以来,前来广西留学的东盟学生几乎每年都以10%的速度增加。
1986年3月27日,日本留学生手塬惠子来到广西民族大学学习,开启了该校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历史。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东盟语种的发展,校际交换的学生更多。进入2000年后,学校更是加快了国际化发展的步伐,每年都接纳1000多名东盟各国留学生前来学习,建校以来累计培养来自5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约1.7万人。
每天傍晚,留学生宿舍楼前的民大七坡篮球场上都活跃着多国留学生的身影。这些东南亚留学生,已经从最开始学习语言发展到学习各种专业,比如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文学艺术、计算机等。谢尚果表示,从一般的语言层面的培训走向本科硕士方面的学习,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留学生的层次越来越高。
留学生在民大的融入度也越来越高。自2007年以来,广西民族大学每年4月中旬都在校园举行“东南亚泼水节”,让东盟国家留学生欢度节日;每年中秋夜,南宁市为在邕外国友人举办“国际狂欢夜”,东盟留学生也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2010年5月,习近平同志视察广西民族大学时曾观摩了东南亚地区的留学生上中国诗词课,并与留学生进行了亲切交谈,他希望留学生们充分利用在中国学习的宝贵机会,了解掌握中国文化,成为知华友华、建立中国与东盟各国交往桥梁的友好使者。
谢尚果强调,来华留学生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大外交格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表示,留学生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主体,是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重要媒介。来华留学生以青年人为主,他们思维活跃,理解和接受能力强,易于与教师和同学形成平等交流、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建立起长期的信任和友谊。
为吸纳来华留学人才,谢尚果介绍,广西民族大学初步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和高校三级留学生奖学金框架,提高了学校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了对东盟各国留学生的吸引力,有力地促进了广西来华留学事业的向前发展。
“我校90%以上的留学生来自东盟各国,他们已成为连接广西与东南亚国家的纽带。”谢尚果称。
2018年明,为纪念中柬建交6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承办的“柬埔寨留学生家长看广西”活动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读的阮蓝波就要毕业了,阮蓝波来自柬埔寨贡布省,他的妈妈特意来到广西民族大学参加此次活动。在主办方的精心安排下,毕业前的小阮带着妈妈游览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在南宁体验了方便快捷的城市生活。妈妈一路上对他说得最多的话是:“中国发展得真好,你今后一定要再回到這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