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体,是联结工农、统筹城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发挥县域优势、补齐县域短板,加快推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是确保辽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先后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根据《辽宁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安排,未来三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要坚持发展理论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加快发展“一園一区一镇一品”,大力发展新业态,积极培育新动能,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农产品深加工和旅游等特色产业为依托,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实现县(市)、乡(镇)、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县域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到2020年,41个县(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明显提高,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
壮大工业产业园区,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完善现有工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2018年实现全面配套。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按照工业八大门类产业发展政策制订和实施企业培育规划,发展壮大一批“小巨人”企业。大力发展为汽车制造、数控机床、轨道交通、重大装备和重点产品配套的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装模具等产业集聚,形成一批配套产业基地县(市)。到2020年,每个县(市)至少建成1个工业产业园区。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发展粮油、果蔬、水产品等农产品深加工业,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到2020年,每个县(市)都要建设或在已有工业产业园区内发展1个以上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集聚区。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倡导“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原料基地建设,提高农业效益。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和保护,打造农产品品牌。
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发挥县城的集聚效应,在中心城区形成生活性服务业配套齐全、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完备的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每个县(市)至少建成1个一定规模的服务业集聚区。加快电子商务与农村实体经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推进国有旅游资源市场化改革,鼓励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全面提升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建设产业特色小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各地区的产业、资源、文化、历史等特色,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产业特色小镇。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塑造小城镇宜居环境,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坚持深化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改进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在建设工程项目审批领域实施“多规合一”“多评合一”等新模式。开展园区整体环境影响评价、安全生产评价等区域评估,推进“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等改革。省市继续依法下放审批权,推行网上审批、审批代办制。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简高效的县域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创新用人机制,构建全员聘用、竞争上岗、能上能下、权责统一的管理制度。
根据《辽宁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安排,未来三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要坚持发展理论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加快发展“一園一区一镇一品”,大力发展新业态,积极培育新动能,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农产品深加工和旅游等特色产业为依托,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实现县(市)、乡(镇)、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县域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到2020年,41个县(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明显提高,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
壮大工业产业园区,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完善现有工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2018年实现全面配套。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按照工业八大门类产业发展政策制订和实施企业培育规划,发展壮大一批“小巨人”企业。大力发展为汽车制造、数控机床、轨道交通、重大装备和重点产品配套的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装模具等产业集聚,形成一批配套产业基地县(市)。到2020年,每个县(市)至少建成1个工业产业园区。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发展粮油、果蔬、水产品等农产品深加工业,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到2020年,每个县(市)都要建设或在已有工业产业园区内发展1个以上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集聚区。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倡导“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原料基地建设,提高农业效益。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和保护,打造农产品品牌。
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发挥县城的集聚效应,在中心城区形成生活性服务业配套齐全、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完备的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每个县(市)至少建成1个一定规模的服务业集聚区。加快电子商务与农村实体经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推进国有旅游资源市场化改革,鼓励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全面提升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建设产业特色小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各地区的产业、资源、文化、历史等特色,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产业特色小镇。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塑造小城镇宜居环境,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坚持深化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改进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在建设工程项目审批领域实施“多规合一”“多评合一”等新模式。开展园区整体环境影响评价、安全生产评价等区域评估,推进“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等改革。省市继续依法下放审批权,推行网上审批、审批代办制。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简高效的县域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创新用人机制,构建全员聘用、竞争上岗、能上能下、权责统一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