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新闻、公共外交及虚拟国家

来源 :国际新闻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ng79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对跨国新闻(transnational journalism)(主要是广播)这种公共外交工具一直青睐有加。跨国新闻是一种相对有效且成本较低的公共外交途径——向全世界广大潜在受众传播因为以新闻形式出现而增加了公信力的信息。包括媒介机构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主体(non-state actors)往往以各自的方式实践公共外交。新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和受众数量大增,同时也使受众变得更加老练、更不易受骗。广播公司不再只是原有意义上的广播公司。最富创新精神的广播公司凭借网络媒体扩大受众范围、提高影响力。为赢得和维持目标公众的信任,公共外交行为主体必须遵循公认的新闻准则,尤其是传播对象国家新闻机构所遵循的新闻准则。假如能做到这一点,一种新的国际报道类型将逐步形成,这对日益减少的传统驻外记者报道是一种补充。
其他文献
挣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汇入世界性的市场经济大潮,这在具有世界罕能相比的中古传统的中国,无疑是一掀天揭地的大事件。它不仅在经济领域撞击出一连串的裂变反应,而且使积数千年之久的传统也正经历着剧烈的震荡。整个社会在剧烈的震荡中变迁,使人眼花缭乱,又处处牵动人的神经。社会的运行,现实的变迁.总比我们设想的更少理性。
机关办企业,迟早要走上“与民争利”的道路。尤其那些掌握宏观管理权利的,为“小公”甚或个人和益所驱使的人,更容易走上这条路。一走上这条路,市场经济就再无公平竞争可言。更危险的是,权与利的变换与结合,必然要污染社会环境、导致风气败坏。所以,从来的为攻之道,都十分重视实行回避制度。
讨饭.是一件既非常可怜又很不光彩的事情.一个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出此下策的。但是,最近见报纸披露,有人因讨饭而发了财的.家乡房子也造起来了,要求大家对于这样的“叫化子”.特别要提高警惕.这确实说明了我们社会的复杂情况。
市场经济的大潮再一次将中华民族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也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面对市场化的大潮,教育如何转型?如何发展?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教育的走向毕竟关系到中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干不败之地。为此,本刊特邀六位知名教授,就“市场化大潮中的中国教育走向”问道展开讨论。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这一讨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我国从上到下出现了一股。把教育推向市场一的思潮。对于这一思潮,众说纷纭。我以为,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跣上看,把教育推向市场的提法都是有害的,因而要大声疫呼:决不能把教育推向市场!
当前上海教育的严峻形势表现之一,即我们正面临80年代人口增长高峰的猛烈冲击。这一高峰始于80年代初的“大办幼儿园”,接头成为“小学入学高峰”,把小学六年级冲入初中一年级入学为“小初一”,把上海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改变为“五四”制。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尤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因竞争激烈,新事物层出不穷,故对教师的要求更高。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术水平尚不够格,需要大力提高,需要对师范教育进行改革。
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改革也促使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而利益的调整必然会产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一个时期来,人们对社会治安的议论逐渐增多,本刊也不时有读者来电、来信,提出了社会治安问题的种种看法.并希望让上海人民有更多的安全感。为此记者专程就这一问题采访了中共上海市政法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柴俊勇先生。
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辛亥革命与共和国的建立堪称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之一。值本世纪之末,竞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时搞君主立宪比民主共和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其效果将更好些。更有学者指出:“它不但没有给中国带来光明和希望,而且直接导致了军阀割据”,“它带给中国的负面效应也将随着这个世纪的结束而日益清晰。”按说这类观点并不新颖,但它出现在本世纪末,辛亥革命的80余年后,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了。
在过去的几百年,很多国家一直致力于吸引外国公众。与其将公共外交活动视为外交政策历史上的新篇章,不如说它一直是外交政策的一个元素,这个元素随着公众在国家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及新传播技术的普及而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自1960年代以来,公共外交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广泛实践。学者们用新公共外交定义过去十年间公共外交语境和实践所发生的变化。作者认为,数百年公共外交实践记录可以用很多方式来阐释,但是,对当今公共外交实践者而言,最需要了解的是以史为鉴的七条法则。新公共外交的兴起并未否定原有公共外交的经验,相反更强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