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病不是滋味。可小时候,我不这么想。
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没有电脑手机,也不关注颜值气质,当然,也没有宅男宅女。那时的我像是一棵小树,小伙伴们也是,我们长在院子里。白天,我们在阳光下疯跑,在风雨中追逐,就像一片摇曳的小树林。天黑了,小树才一个个被爸妈拾掇回家。院子里渐渐静了下来。这时,我才觉得有些落寞了,盼着我的爸妈也快点下班,盼着他们温柔地喊我的名字,可他们总是不争气,我的希望一次次跌落在夜色中。只有生病的时候不同。
5岁那年,我得了腮腺炎,发高烧,脸肿得像个发面馒头,爸妈轮流请假陪我,还买了我最爱吃的糖水山楂。那时,他们刚从北大荒回到哈尔滨,工资不高,买一盒这样的罐头算是奢侈事儿了。当裹着浓浓糖浆的山楂果在嘴里慢慢融化时,我全然忘了腮帮子的疼,姐姐也眼巴巴地看着我,一脸羡慕。我还算大方,挑了颗饱满的,送到姐姐嘴里,一起分享生病的“甜蜜”。
哈尔滨的冬天很冷,但那个冬天我心里暖暖的,从未有过。那天,爸爸早早回家了,只是右手上多了一层厚厚的白绷带,听他跟妈妈说,在单位受了点儿伤,这段时间不能上班了。我暗自开心,这下爸爸可以天天陪我们了。我喜欢听爸爸讲故事,讲他小时候调皮捣蛋的事,讲他差点成了飞行员的梦,讲他在北大荒的种种“奇遇”……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可我总也听不腻。如今想来,爸爸所经历的上山下乡,他所体味的种种磨炼,以及在我的要求下一次次重温青春岁月时,心情肯定很复杂,而我只把它当成了好故事。
爸爸的手稍好些,他又推上二八自行车,带我们去松花江。车的前梁上坐我,后座上是姐姐,下雪后地面很滑,可爸爸仍骑得稳稳的。到了江边,水面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像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爸爸是镜子里最帅的滑冰教练。他双眼望向远方,上身向前倾,两手背在身后,左脚用力蹬冰,右脚潇洒地跟上,像灵巧的燕子,贴着冰面滑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我和姐姐则像两只笨拙的企鹅,亦步亦趋地跟着爸爸,时不时还要摔上一大跤。滑完冰,还不过瘾,没关系,爸爸还有新花样——带我们抽冰尜。这冰尜鹅蛋大小,是他用打家具剩下的边角料给我们做的,尜的表面还涂了华丽的红漆,在冰面上旋转起来,就像一团火在跳舞。
玩累了,肚子也咕咕叫了,回到家,妈妈还没下班,我们有点失望。这时,爸爸神秘地说:“瞧爸给你们露一手。”这可是我第一次见他做饭,但我还是愿意相信他,因为他从没骗过我们。于是,我和姐姐带着一点惊喜,一点好奇,跟着爸爸进了厨房。只见他搬出一套淡绿色的陶瓷火锅,先将下面的炉盘接通电源,那一圈圈的电阻丝便像变魔术似的红了起来,我和姐姐的脸也跟着红了,分不清是炉火映的,还是江上冻的。
一会儿工夫,锅里的水就烧开了,爸爸把切成四方块的豆腐下进去,再撒上一大把海蛎子,一小碟翠绿的葱花,一点儿亮晶晶的盐,开锅后再点上些许芫荽。当淡淡的豆香伴着海味的新鲜一起送入口中,我和姐姐都笑了:“好吃,爸爸没吹牛!”我一边吃一边问爸爸:“豆腐怎么做的?”“用咱东北大豆磨的。”“那海蛎子呢?”“海里长的。”“海啥样?”“比松花江大,水很蓝,等有空带你们去看大海。”打那以后,我一直盼着爸爸“有空”。
多年以后,不管是自己还是爸爸生病,身体的疼痛早都忘了,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一段不可多得的有滋有味的日子,只是爸爸的手好得有点快,他又要上班了,这可不是我所希望的。我心里琢磨,要是爸爸经常生病多好,可他偏偏身体不错,就算发烧感冒,也一挺就过去了。当我渐渐断了这个念头,有一天,他却突然病了。只是这次他没能在家陪我,而是直接住进了医院。
除了春节,几乎整整一年,爸爸都被困在病房里。起初是在普通病房,我还能滚到爸爸的床上,躺在他身边,说说话,或只是静静呆着;后来他被搬进了无菌病房,这时,我们只能隔着冰冷的玻璃窗,在无法触碰的空气中,把大手和小手叠在一起,在想象中感受彼此的温度。
那天,我去看爸爸,他一边输液,一边看着我。我见他的嘴张了张,好像有话要说,却终又没说什么,只是默默转过身,轻轻挥了下手,意思是让我早点回去。临出门时,我见他正拭眼角,许是哭了。是很痛,也很累吧?爸爸原本那么有力那么温暖的大手,被折磨得枯瘦如柴,青筋暴露,手背上还密密匝匝地布满了针眼儿。可他不会怕疼的,连骨髓穿刺都咬着牙,没喊一声。医生都赞他是硬汉。印象中爸爸只哭过一次,那是爷爷去世的时候。突然,一种不祥的预感,漫上我心头。那一夜,我辗转难眠。
第二天一早,当我赶到医院时,一袭白布已遮住了他的脸,他的全身。我不相信爸爸就这样走了,猛地一下掀开白布,想着他会突然睁开眼。然而,这只是我的想象。离别才是真实的。因为心里很疼,很疼,这疼还伴着我不可告人的愧疚、不安,曾那么盼着爸爸生病的我,该有多愚蠢,多不孝啊。
送他的那天,天一直下着雨,细密的,冰冷的,像一个拖长的哭腔,咿咿呀呀地淋在心頭,好多年。虽然我尽力用微笑去隐藏伤悲,可它却在岁月中悄然生长。
15年后,我也有了女儿。忙起工作来,常顾不上陪她。前不久,女儿5岁生日,她在烛光中喃喃地说:“我想要两个妈妈,一个上班,一个陪我。”那一刻,我恍然回到小时候,想起那时盼着生病的事儿,想起爸爸给我做的美味。
“闺女,等一下,妈给你做个海蛎子豆腐汤!”我扎上围裙,在厨房忙乎起来。折腾了半天,总算做好了,可舀上一勺尝尝,总觉哪儿不对,不是记忆中爸爸的味道。女儿喝了一口,却舔着小嘴,笑嘻嘻地说:“妈妈做的汤真好喝。”
这一刻,我明白了。这世上最好的滋味,不是海蛎子汤,更不会是生病,它分明是爱,是陪伴。
(邱宝珊摘自《中国纪检监察 报》2016年9月16日)
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没有电脑手机,也不关注颜值气质,当然,也没有宅男宅女。那时的我像是一棵小树,小伙伴们也是,我们长在院子里。白天,我们在阳光下疯跑,在风雨中追逐,就像一片摇曳的小树林。天黑了,小树才一个个被爸妈拾掇回家。院子里渐渐静了下来。这时,我才觉得有些落寞了,盼着我的爸妈也快点下班,盼着他们温柔地喊我的名字,可他们总是不争气,我的希望一次次跌落在夜色中。只有生病的时候不同。
5岁那年,我得了腮腺炎,发高烧,脸肿得像个发面馒头,爸妈轮流请假陪我,还买了我最爱吃的糖水山楂。那时,他们刚从北大荒回到哈尔滨,工资不高,买一盒这样的罐头算是奢侈事儿了。当裹着浓浓糖浆的山楂果在嘴里慢慢融化时,我全然忘了腮帮子的疼,姐姐也眼巴巴地看着我,一脸羡慕。我还算大方,挑了颗饱满的,送到姐姐嘴里,一起分享生病的“甜蜜”。
哈尔滨的冬天很冷,但那个冬天我心里暖暖的,从未有过。那天,爸爸早早回家了,只是右手上多了一层厚厚的白绷带,听他跟妈妈说,在单位受了点儿伤,这段时间不能上班了。我暗自开心,这下爸爸可以天天陪我们了。我喜欢听爸爸讲故事,讲他小时候调皮捣蛋的事,讲他差点成了飞行员的梦,讲他在北大荒的种种“奇遇”……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可我总也听不腻。如今想来,爸爸所经历的上山下乡,他所体味的种种磨炼,以及在我的要求下一次次重温青春岁月时,心情肯定很复杂,而我只把它当成了好故事。
爸爸的手稍好些,他又推上二八自行车,带我们去松花江。车的前梁上坐我,后座上是姐姐,下雪后地面很滑,可爸爸仍骑得稳稳的。到了江边,水面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像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爸爸是镜子里最帅的滑冰教练。他双眼望向远方,上身向前倾,两手背在身后,左脚用力蹬冰,右脚潇洒地跟上,像灵巧的燕子,贴着冰面滑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我和姐姐则像两只笨拙的企鹅,亦步亦趋地跟着爸爸,时不时还要摔上一大跤。滑完冰,还不过瘾,没关系,爸爸还有新花样——带我们抽冰尜。这冰尜鹅蛋大小,是他用打家具剩下的边角料给我们做的,尜的表面还涂了华丽的红漆,在冰面上旋转起来,就像一团火在跳舞。
玩累了,肚子也咕咕叫了,回到家,妈妈还没下班,我们有点失望。这时,爸爸神秘地说:“瞧爸给你们露一手。”这可是我第一次见他做饭,但我还是愿意相信他,因为他从没骗过我们。于是,我和姐姐带着一点惊喜,一点好奇,跟着爸爸进了厨房。只见他搬出一套淡绿色的陶瓷火锅,先将下面的炉盘接通电源,那一圈圈的电阻丝便像变魔术似的红了起来,我和姐姐的脸也跟着红了,分不清是炉火映的,还是江上冻的。
一会儿工夫,锅里的水就烧开了,爸爸把切成四方块的豆腐下进去,再撒上一大把海蛎子,一小碟翠绿的葱花,一点儿亮晶晶的盐,开锅后再点上些许芫荽。当淡淡的豆香伴着海味的新鲜一起送入口中,我和姐姐都笑了:“好吃,爸爸没吹牛!”我一边吃一边问爸爸:“豆腐怎么做的?”“用咱东北大豆磨的。”“那海蛎子呢?”“海里长的。”“海啥样?”“比松花江大,水很蓝,等有空带你们去看大海。”打那以后,我一直盼着爸爸“有空”。
多年以后,不管是自己还是爸爸生病,身体的疼痛早都忘了,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一段不可多得的有滋有味的日子,只是爸爸的手好得有点快,他又要上班了,这可不是我所希望的。我心里琢磨,要是爸爸经常生病多好,可他偏偏身体不错,就算发烧感冒,也一挺就过去了。当我渐渐断了这个念头,有一天,他却突然病了。只是这次他没能在家陪我,而是直接住进了医院。
除了春节,几乎整整一年,爸爸都被困在病房里。起初是在普通病房,我还能滚到爸爸的床上,躺在他身边,说说话,或只是静静呆着;后来他被搬进了无菌病房,这时,我们只能隔着冰冷的玻璃窗,在无法触碰的空气中,把大手和小手叠在一起,在想象中感受彼此的温度。
那天,我去看爸爸,他一边输液,一边看着我。我见他的嘴张了张,好像有话要说,却终又没说什么,只是默默转过身,轻轻挥了下手,意思是让我早点回去。临出门时,我见他正拭眼角,许是哭了。是很痛,也很累吧?爸爸原本那么有力那么温暖的大手,被折磨得枯瘦如柴,青筋暴露,手背上还密密匝匝地布满了针眼儿。可他不会怕疼的,连骨髓穿刺都咬着牙,没喊一声。医生都赞他是硬汉。印象中爸爸只哭过一次,那是爷爷去世的时候。突然,一种不祥的预感,漫上我心头。那一夜,我辗转难眠。
第二天一早,当我赶到医院时,一袭白布已遮住了他的脸,他的全身。我不相信爸爸就这样走了,猛地一下掀开白布,想着他会突然睁开眼。然而,这只是我的想象。离别才是真实的。因为心里很疼,很疼,这疼还伴着我不可告人的愧疚、不安,曾那么盼着爸爸生病的我,该有多愚蠢,多不孝啊。
送他的那天,天一直下着雨,细密的,冰冷的,像一个拖长的哭腔,咿咿呀呀地淋在心頭,好多年。虽然我尽力用微笑去隐藏伤悲,可它却在岁月中悄然生长。
15年后,我也有了女儿。忙起工作来,常顾不上陪她。前不久,女儿5岁生日,她在烛光中喃喃地说:“我想要两个妈妈,一个上班,一个陪我。”那一刻,我恍然回到小时候,想起那时盼着生病的事儿,想起爸爸给我做的美味。
“闺女,等一下,妈给你做个海蛎子豆腐汤!”我扎上围裙,在厨房忙乎起来。折腾了半天,总算做好了,可舀上一勺尝尝,总觉哪儿不对,不是记忆中爸爸的味道。女儿喝了一口,却舔着小嘴,笑嘻嘻地说:“妈妈做的汤真好喝。”
这一刻,我明白了。这世上最好的滋味,不是海蛎子汤,更不会是生病,它分明是爱,是陪伴。
(邱宝珊摘自《中国纪检监察 报》2016年9月16日)